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系统介绍了兰州大学校园卡管理系统的构 成和特点,介绍了应用系统状况、管理平台功能 和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并 对校园卡应用推进及管理体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网络》2011,(10):78-79
有65%以上的学校建设了校园卡,并逐渐丰富了校园卡的功能。目前,很多高校都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推出了“移动信息平台”、“校内电子支付平台”等新型信息化应用,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校园网一卡通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作为校园公共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将图书馆管理系统与校园卡功能整合,实现基于校园卡的图书馆业务管理,极大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文章分析了校园网一卡通系统在图书馆实施的重要性及相关应用,同时以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了校园网一卡通系统在图书馆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刊2005年曾刊发了行业观察文章《2004-2005年校园卡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对当时正蓬勃兴起的高校校园卡建设从需求、建设模式、市场、应用等角度进行了报道。多年来,校园卡技术和应用在摸索中走向成熟,并孕育着二次创新。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并掌握高校校园卡系统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将最新资讯反馈给广大读者,引导校园卡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健康有序,我刊又组织了本次专题。期间,通过问卷调查和专访对部分高校进行了调研,并得到新中新公司给予的支持。在此向所有专题研讨参与人员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园卡系统是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平台。本文在明确高校校园卡系统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中南大学校园卡系统建设,详细研究了高校校园卡系统的建设模式策略、技术选型策略、信息整合策略、系统安全策略和管理维护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园卡系统建设相关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卡系统是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平台。本文在明确高校校园卡系统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中南大学校园卡系统建设,详细研究了高校校园卡系统的建设模式策略、技术选型策略、信息整合策略、系统安全策略和管理维护策略。  相似文献   

7.
2004-2005年校园卡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校园卡”和“教育卡”的话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校园卡的建设与应用的现状与趋势究竟是怎样的?《教育信息化》本着关注行业、关注需求、关注应用的宗旨.对2004—2005年校园卡建设与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对读者有所借鉴,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目前各大学在校园卡应用系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校园卡实行“一卡通”管理的思路,并以华东理工大学校园“一卡通”系统为例,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具体实施情况,从而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上期我们从需求分析、建设模式、应用状况、企业现状几个角度对校园卡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本期我们以五所典型学校为案例透视高校校园卡建设与应用现状,梳理校园卡建设、应用、运行及管理的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校园卡系统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内容的重要基础支撑部分,最能体现信息化建设成效的项目之一,同时对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卡系统作为整个数字化校园的核心应用项目,设计上必须符合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设计。校园卡系统不仅仅是消费系统,还要具备各种相关的管理、服务、决策支持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校园卡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广,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正在朝信息化方向改革,以校园网络技术和IC卡技术为平台的高科技产品——校园卡在高校得到应用,并逐步普及。校园卡的电子钱包功能使其与高校财务管理直接相关联。本文着重分析了校园卡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说明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信息化系统逐步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院从2011年,开始全面使用校园卡网银系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堂、图书馆、医务室、宣传部、超市都在用我院校园一卡通。笔者在长期的调查研究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下,分析一卡通的实现与校园数字化的关系,简单介绍校园一卡通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着重阐述校园卡网银自主充值功能的应用,期望为以后的工作做铺垫,同时也给广大同行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原有的消费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基于目前现状,一卡通系统应运而生。本文从网络技术方案的确定、软件平台的设计和校园卡的选型等方面综合介绍了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中南大学的“校园卡”系统采用两条主线并重的模式:一是消费及金融功能主线;二是校内统一身份认证与信用体系主线。前一步已经基本实现,后一步则是未来的重点。校园卡系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具体实现什么样的功能,这个定位会在更大程度上决定“校园卡”系统的建设效果和扩展空间。中南大学走访了众多高校,分析了需求导向,明确了校园卡建设的定位,即:在“数字化中南大学”的理念和框架内进行“校园卡”系统的设计,并将“校园卡”系统建设成为“数字化中南大学”的身份识别基础设施。具体实施上表现为要以两条主线进行:一是实现全校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一卡在手,走遍校园"。这几年,作为"数字校园"系统的一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成为各个高校积极开发的项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校园卡能够为全校师生服务,让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便利。由于校园卡在各个高校建设的时间长短不一,经验也各有不同,本期主任沙龙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计算中心主任肖波,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邸德海,中山大学财务处校园卡中心负责人郑琦,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沈叶忠等来介绍经验,谈谈本校的建设情况及其侧重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扩招、院校合并、校舍扩建,原本几千人的学校增至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学校的教务管理、后勤管理、消费管理难度都在增大,以往人工管理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校园一卡通的应运而生,实现了以卡代证、以卡代币,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其不断完善使得院校师生真正享受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畅通无阻。同时校园一卡通也成为提升学校形象,体现学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志。高校对校园卡有着巨大和迫切的需求,但由于资金投入较大,校园卡的投资模式一直是学校所关注的焦点。在2005年5月“全国高校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研讨会”上,各高校领导展开了对校园卡多元化投资模式的探讨。如果说2005年校园卡投资模式向多元化转变已初显端倪的话,2007年这个趋势就愈发明显和备受关注。学校资金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有没有必要投资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这是许多高校领导心中的疑问。本刊从4月开始与新中新集团联合推出专题,深入探讨“校园卡系统的投入与回报”。本期选登了对几所高校用户进行相关调研的文章,希望读者有所借鉴。各院校在实际工作中选择融资或其他模式自行建设校园卡之前应根据自身情况科学核算分析.以保证投资模式的稳妥有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正一、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概况校园"一卡通"系统从用户端来看,通常由一张校园卡和一张相对应的银行卡作为使用媒介来实现系统功能。校园卡实现校内身份认证和电子消费两项基本功能。(一)"一卡通"系统实现的校内身份认证功能应该包括:1.多证合一:将学生证、教师工作证、医疗证、借书证、出入证等数字化为校园卡身份信息,一卡实现各种需要的身份认证功能。2.身份认证公共信息管理:通过校园卡中心数据库,实现学生、教职工的身份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并通过身份公共信息管理实现身份数据在校园的全局共享使用。3.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应用管理:包括学生注册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收费管理、图书馆出入与借书管理等;教职工校园卡在财务信息查询、对公财务结算平台上实现身份认证与相关经费的收支管理等。  相似文献   

18.
上期我们从需求分析、建设模式、应用状况、企业现状几个角度对校园卡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本期我们以五所典型学校为案例,透视高校校园卡建设与应用现状,梳理校园卡建设、应用、运行及管理的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智慧校园建设的飞速进程中,师生对于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功能提出了的新诉求,实物校园卡在即时服务、线上交互及数据呈现方面缺乏“智能”性。微信校园卡的推出,能够更加迅速、开放和高效地提供身份识别、消费支付及信息推送等个性化服务,完成一卡通向一码通的转变。微信校园卡的漫游认证系统将基于eduroanl无线联盟技术建立跨校身份认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高校间的互联互通,由校内一码通升级为校际一码通。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校园一卡通系统中,校园卡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载体,用户界面的缺失导致系统无法与校园卡用户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并且存在卡片易被克隆和携带不便等缺点。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基于NFC技术和云服务的手机校园一卡通系统。系统使用智能手机中的NFC功能,通过APP方式与位于学校私有云的手机校园一卡通系统进行数据通讯,不但实现了传统校园一卡通的全部功能,而且丰富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