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释"牿"     
刘艳丽 《现代语文》2006,(8):122-123
<说文·二上·牛部>:"牿,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牿牛马.'"[1]<说文解字注>中说:"<费誓>:‘今为淫舍牿牛马.'大小徐本皆无‘淫舍'二字,今刊本妄增之.此许偶遗二字,非必许所据<尚书>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马,故令无以获穽伤牛马,若牛马在牢中,获穽安得伤之?<周易>:‘僮牛之牿.'许及九家作告,郑作梏.刘、陆作角,不训牢也."[2]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刊出的<吸毒岂可"蔚然成风">一文,在评析了几个因不明感情色彩而误用"蔚然成风"的例句后指出:"还有一些褒义成语,也常常被误用成贬义的,如'平分秋色'、'东山再起'、'雨后春笋'……"我们认为,把"平分秋色"、"东山再起"视为"褒义成语",是对"平分秋色"、"东山再起"感情色彩的误判.  相似文献   

3.
也谈"江月"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刊载虞晔如老师的<(赤壁赋)教学实录>,她说:"<赤壁赋>是古典散文名篇,前人称其‘以江山风月作骨'.  相似文献   

4.
在<"忽悠"的背后>(<语文学习>2011年第3期)一文中,张兰芳老师认为:"执教<虞美人>的这位教师,忽悠学生的招数,看似信手拈来,事实上,每一个'招数',都来自他长期积淀的'底气',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在细读文中列举的四个"场景"之后,觉得张老师的这个评价多有不当,故不揣浅陋予以写出,以求教于张老师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2011年第3期尹长生老师的<缘何称"白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北宋词人柳永,为人放荡不羁,流连坊曲,被仁宗御批'且去填词',他受辱不得志,只好自我解嘲地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叙述似乎很合情理,但是查找这个典故的出处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正好把其中的"因"与"果"弄反了.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说明 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2000)中说,回叠是"利用顶真式的手段,形成象回文一样的镜像结构.""这种现象可以码化为'AXB,BXA',X表示夹在AB或BA中间的成分."陈前瑞也在<汉语反复体的考察>(2001)说,"回叠,即利用顶真式的手段,形成回文一样的镜像结构.如'谈了打,打了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  相似文献   

8.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代出版的<论语>读本都是这样标点的,笔者认为,这一则改为如下标点会更妥帖些:"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笔者按:'不'通'否').'问马."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9.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10.
关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名句,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张子野(张先)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宋祁)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日:"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邪?"遂出,置酒尽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一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2010年第7-8期<"悲剧"变脸成"杯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除了这些变脸的词语,目前令人不知所云的汉语使用现象数见不鲜."这里的"不知所云',前是不能加上"令人"二字的.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所载罗献中<这个"约"字怎么解>一文认为:人教社主编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将其所选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以约失之者鲜矣"误注为"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既不符合逻辑和情理,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本意.该句中的‘约'字不应释为‘俭约',而应释为‘约束'.全句应该翻译为:‘因为约束自己(严于律己)而犯过失的很少."'愚不敢苟同罗文之说,特陈拙见,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3.
近读<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李耕拓先生的大作<"行""火"与"伍">,获益良多.李先生认为:行,"古代兵制","‘同行十二年'意即在同一个行里生活、战斗了多年.它与上文的‘火'相对应.因此,将它释读为‘行(xing)军打仗'是错误的".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屈原列传>(节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该句中的"谤"字,<教师教学用书>和其他很多资料都理解为"诽谤、诋毁";一些辞书也不例外,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谤:释[2](动)诋毁,诽谤.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事实上,这里的"谤"字应该释为"批评、指责".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一日,在网上浏览新闻,有一行标题豁然醒目:<史上最牛钉子户>,冲着"史上最牛"这四个字打开这则新闻,介绍的是得庆钉子户事件,而在这则新闻后面有相关链接,有一则是<史上最牛钉子户——上海静安区钉子户>.  相似文献   

16.
"PK"--汉语动词中的新成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吉芳 《现代语文》2006,(1):114-115
今年暑期,"超级女声"促使全国媒体几乎在一夜之间开始大量使用"PK"一词,如: "5进3之前记者问李宇春上了PK台最不想和谁PK,她立即答道:‘最不想和何洁PK!'"--(<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12日)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发表了曹玉龙和李小菲两位先生合写的<〈鸿门宴〉的座次是谁安排的>一文.文章写道: "在司马迁笔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是无冕之王,是失败的真英雄,虽有些刚愎自用不善于用人,但其胸怀坦荡不是常人能比的,不然司马迁也不会让项羽位居'世家'之列".  相似文献   

18.
旧时谴责恃宠而败坏国家的女性为"祸水"."祸水"一词出典于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   <汉语大词典>"祸水"条云:   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汉成帝)使樊蟋进合德(赵飞燕妹)……宣帝时披香博士淖方成白发教授宫中,号淖夫人,在帝後唾日:‘此祸水也,灭火必矣!'"据五行家说,汉以火德而兴,此谓合德得宠将使汉亡,如水之灭火.后因以"祸水"称惑人败事的女子.……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提供隋树森先生的分析是:"‘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20.
阅读<"击",还是"弹从背入"?>(<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下简称"短文"),觉得教师的引领是很不错的.注意"(弹)从背部入"等记述,学生领悟到那是"一场有预谋的大屠杀";思索"其一是手枪"的交代,明白了"这次屠杀是有人指使的".这些"走进语文文字背后"的咀嚼工夫,也就是"反思"所说的"进入细节体会",的确做得不错,效果是明显的.执教者总结道:"从先生这些隐晦的字里行间,我们发现,这一惨案,绝非军警'正当防御',暴徒'丛击军警',而是事前筹划好了的,有预谋有组织的一场大屠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