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新课标对于文言文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然而,考查当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仍然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介绍作者、背景、通篇翻译,学生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用于初中尚可,但将其应用高中教学则效果稍差,无法实现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另辟蹊径,优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始终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而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句式,记译文。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却仍有学生茫然不解,甚至酣然人梦。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怎样才能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稳步提升,教育事业也在稳步推进,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汉语的教育,这是我们国家民族觉醒的重要节点,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文言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流传,对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文字的感知渗透是非常重要的,高中是学生们正式接触文言文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在文言文基础工作中的奠基,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好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将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功力做牢、做实,高中的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小群文阅读的模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们的理解和渗透。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的课堂太沉闷,教师唱着独角戏,学生忙着记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习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在新课程标准的启发下,为了使课堂活起来,教师可以在四方面做尝试:熟悉课文,听读结合;理解词义,以赛代讲;激发兴趣,引入活动;对话名家,品味经典。  相似文献   

5.
王娜 《学周刊C版》2011,(10):73-74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教.学生往往叫苦连天.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不教.它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极大.而且高考中所占分值逐年增加。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探讨了引人入胜的导语设计.富有情趣的课文朗读.激发乐趣的自主探究.活泼生动的媒体辅助等四方面内容.以实现学生有滋有味学文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灵魂之杯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要过文言文教学这一关。现在的高中新教材.文言文的份量很重.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相对而言比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兴趣更难。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体会就是千万别把文言文讲死了,讲成章句学.让同学们变成“寻章摘句老雕虫”。我觉得要树立这样几个观念:联系的观念、发展的观念、整体的观念。这样.可以让文言文的教与学变得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7.
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相较于以往,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文言文的比例,文言文篇目约占课本的四分之一,这体现出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是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笔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语文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有效教学手段,改变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的状况,使学生能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龚萍 《语文天地》2013,(1):45-46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费时费力,逐句串讲;学生被动接受,如同填鸭。教师大包大揽,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则如听天数,昏昏欲睡。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调整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文言文教学课...  相似文献   

9.
汪媛 《考试周刊》2012,(55):41-42
在语文学习中,一直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不愿意学文言文,认为它枯燥无味,认为它没有现实的使用价值,因而教师教学时很吃力。但是,国家对文言文的学习越来越关注,高中教材的每本必修都会有一到两个单元的文言文,高考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有上升的趋势,教师和学生必须扛着这座大山。  相似文献   

10.
王娜 《中国教师》2010,(12):31-32
<正>灌输式文言文教学模式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从头至尾地记。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怎样才能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曹广桥 《文教资料》2014,(32):36-37
文言文教学历来被教师看做一个难题,且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因此,不少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过多地注重翻译,其形式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一字一句地记。一节课下来,师生都疲惫不堪。文言文教学中注重翻译本无可非议,但关键问题是没有把学习文言文当做学习语言,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抽象知识或工具掌握。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只是翻译,还有阅读鉴赏能力。文言文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语感培养,提升文言水准;反复诵读,带动系统翻译;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力争透彻翻译。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和考试常涉及的内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在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如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有效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已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结合文言文教学现状,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实践策略,以期广大师生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为了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价值,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探究文言文教学的策略。但是,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大多采用的是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学生的思路打不开,学习效率上不去,无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文言文教学的具体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对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有着极大的帮助。本文从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小组合作学习文言文的方式进行了探究,从而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持续开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高中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之一,学好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普遍较低,这是由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不全面、学习目的不明确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以从巧设导语,激发兴趣;熟读成诵,锻炼语感;拓展课外,领悟主题;构建情境,提高积极性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文字、文章、文化:以“三文”架构文言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皆因文言文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对之缺乏认识.而且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采用的是较为枯燥的“串讲法”.更导致学生对文言文敬而远之。而在新课程中,对文言文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而且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工作一直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难点。近年,随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知识受到更多重视,在学者的呼声之下,高中语文学科中文言文的数量增多,难度增大,教师感到教学时间不足,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过大,文言文教学中的矛盾和困境日益突出。教师厌教文言文,学生厌学文言文的情绪高涨,探索文言文教学中兴趣培养的有效方式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朱晓波 《考试周刊》2013,(71):34-34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强。很多教师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却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文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  相似文献   

19.
黄丽明 《考试周刊》2010,(17):21-21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价值和内涵。新课改背景下文言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要转变陈旧观念,改变单一、无效教法,提高文言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新课程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新课程意识,认清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要舍得放手,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一、高中文言文篇章与情感教学的互动延伸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文言文课程一直以来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难点。由于缺乏时代语境的引入,和对古代文化的陌生,学生对于文言文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但是,高中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与学习的体系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历来也是在高考中可以体现学生差异的重要部分。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我们在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当中,必须通过加强对学生自身的教育引导,来实现其对高中语文学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