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期待的效应     
李丽红 《湖南教育》2005,(21):19-19
一天下课时,我边收拾东西边笑着问学生小明:“下节课我们测验,你打算考多少分呀?”他很自然地回答道:“我想考70分以上!”因为他基础太差,又经常不完成作业,以前也从未考过及格成绩,而且语文、数学、英语成绩都不好,所以见他有这种想法,我便很高兴地点了点头。说话间,英语老师正好走进教室,听了这话,便不假思索地抢白“:真是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你忘了上学期英语考试了,整张试卷上就在‘汉译英’下边有几个字——今年爸妈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都闹出笑话来了。”话音未落,就见小明的脸唰地红到了脖子,他羞愧地深深埋下了头……学生小明…  相似文献   

2.
1.据说有个同学考语文时,要求写"但愿人长久"的后半句,憋了半天出来一句:"一颗永流传"。2.生物考试一道填图题,问一个细胞图是什么生物的,正解是母果蝇。我们班一大仙答"女果蝇"。生物组老师开会研究N久,决定给0分。3.有一位哲学系的老师在期中考试时只考了一题,题目是这样的:"什么是勇气?"就当大家拼了命在想怎么写的时候,有个同学交卷了。他  相似文献   

3.
感恩的心     
老师是一个伟大而光荣的职业,人们常用"辛勤的园丁"这个美丽的比喻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佩.而作为学生的我,则时时对老师怀着感恩之心.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进行了一次语文考试.试卷一发下来,我便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遍题目,看完之后,我在心中暗自得意:这次的题可真简单,我肯定能考个好分数!于是,我一边想着,一边喜滋滋地挥笔答题.可我写着写着,忽然遇到了一个障碍:咦,这道题好像不是这学期的,虽然看似熟悉,却怎么都想不出答案来.  相似文献   

4.
采风五部曲     
正6月18日晴"采风记"写什么呢?坐在书桌前的我冥思苦想,一遍遍地"回放"昨天采风的过程。突然,我灵光一闪——这一路不正是由一部部"曲子"拼接而成的吗?不信,你看——快乐上路曲要去采风了!万分激动的我们都早早地来到校门口集合。经过一番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出发了!坐在舒服的大巴上,吹着凉爽的空调,别提多惬意了!看!艳婷同学和尧桃同学正出题目考同学们呢!这时,艳婷发话了:"现在请卢晓怡同学来回答下面这道题。"我一听到我的名字就慌了,一脸茫然地站起来,疑  相似文献   

5.
1996年高考语文一下子考测了三道区分近义词的试题,这在历届高考语文中很少见。如何既快又准地解这类题呢?我认为除了辨析近义词时应考虑词的构成不同、强调不同、搭配不同、色彩不同、范围不同等外,还应注意解题技巧——寻找突破,结合语境。下面就这三道题作些解析。  相似文献   

6.
我上一年级时,老妈听我汇报期末考试成绩,不禁喜形于色。"你们班有几个像你这样语文数学都考了99分的?"我据实回答:"只有我一个。"老妈抱着我狂亲了一通,兴冲冲地去开家长会了。不想老妈回来后,就钻进了被窝,头钻进被子里,身体蜷缩着,只把后背对着我们。老爸问:"把家长会的情况跟我们说说啊?"老妈从被窝里探出头来,气呼呼地说:"全班同学不是语文100分,就是数学  相似文献   

7.
考试大仙     
<正>考场上静悄悄的,大头王唰唰唰地埋头写卷子,做完最后一道题,就大功告成了。可他偏偏在这道大题上卡壳了,他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瞄了瞄竞争对手李小样,他的最后一道题已经写得满满当当。"我该怎么办?"大头王寻思着。忽然,大头王的试卷下面多了一张蓝色的复写纸,慢慢地,试卷上开始出现一些字,李小样最后一题的答案印在了大头王的试卷上。  相似文献   

8.
高考语文,说难不难,但说简单也不太简单。常听好多人抱怨语文考不好,细问之下,就会发现,抱怨的人大多从来不做或很少做语文试题。作为一个"光荣"上过高四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语文也是需要做题的,而且要会做题。语言文字运用,也即字音、字形和修改病句,这个除了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高一到高三,我做这类题几乎都是靠蒙的,结果第一年高考就吃了大亏,前三道题全错。高四吸取教训,平时做这一类型的题时,遇到不会的就拿  相似文献   

9.
<正>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一类题被形象称为"高考试验田"。是的,这就是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与运用题。这类题可以用三个"最"字来概括:取材最热、创意最奇、变数最大。我们都知道,"读"与"写"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地促进"读"与"写"的提升一直是高考语文备考的重难点。语言表达与运用题,正是将"读"与"写"两者有机地结合来考察。这类题因其巨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果说每年的高考语文题是"稳中有  相似文献   

10.
两年前我在做高考语文试卷<约客>诗的鉴赏题时,就有过玄想:"诗歌鉴赏一类的题,与其以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形式出现,就不如让学生写五六十字来谈其理解.这样自可让人感受一番百家争鸣的热闹场景,这岂是无可奈何做选择的沉寂可以相比的!"前几天,我在让学生做一道写百十字的评鉴文字谈诗人心境的主观题时,也真正地感受了一种活力--那种活泼的灵动可人的活力!我不禁感叹道:"文学乃是人学,一定需要阅读的自知自觉精神.我们为人师者,务要尊重学生文本解读的起码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操老师,丁伊伊《基础训练》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全写对了。"今天中午,我一到学校,来我们班实习的杨老师就兴冲冲地跑过来跟我说。这怎么可能呢?丁伊伊可是我们班语文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了,他上课根本不听课,喜欢撕纸,作业基本不写,他怎么可能将第一大题全写对呢?我拿过杨老师手中的作业本一看,我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却的确是全对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中午的教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顾连梅 《家长》2012,(11):50-51
作为家长,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应该的,不需给予物质奖励,要让孩子自我成长。第二次月考的语文试卷发下去后,小斌就急急忙忙地来找我,说:"老师,您少给我算了一分。""哦?我看看。"我拿起小斌的试卷重新算了一遍。"没有少算啊。""老师,我的作文写得挺好的,您就不能给我多加一分吗?"  相似文献   

13.
耳朵受难记     
星期四那天上午,我们进行第一次月考.我本以为考这个试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因为堵耳朵事件,让我吃尽了苦头. 考卷发下来了,我一道道地审题.还没等我动笔写,耳边就传来了"四大老鼠精"之一——何啸的"男高音".我朝他一瞪眼,哎哟,他还在施展"美喉"呀!我一脸厌恶地转过头,抓起一个海绵片,一下子塞到了耳朵里.啊,这下可舒服多了,我可以痛痛快快地答题了.我笔走龙蛇地写起来,什么也干扰不了我了.  相似文献   

14.
1.据说有个同学考语文时,题目要求写“但愿人长久”的后半句,憋了半天,出来一句:“一颗永流传”。2.有一位老师在期中考试时只考了一题,题目是:“什么是勇气?”正当大家拼了命在想怎么写的时候,有个同学交了卷。不过他写的只有五个字——“这就是勇气!”  相似文献   

15.
<正>一语文课上,程清清百无聊赖地看着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因为靠窗,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烘着她的背,让她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瞌睡。"易致远,你来说说这题该怎么答?"迷迷糊糊中,程清清看到不远处有个笔直的身影"唰"地站了起来,掷地有声地回答着问题。她的心"咯噔"了一下,手一抖,下一秒脑袋便狠狠地撞击在了桌面上。同学们的目光从四面八方"唰"一下射来,还夹杂着一些笑声。这种过分的关注使她感到窘迫,脸颊开始微微发烫。  相似文献   

16.
对一般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无缘参与中考命题,更无力对命题者施以直接影响,我们力所能及的是把握命题的范围,分析命题的思路,寻找命题的规律,使我们在语文复习备考中少些焦虑,多做些有用功;少些盲目崇拜,更不会以猜题押宝的方式来获取侥幸的成功。研读中考语文试题,明确"考什么"、"怎么考",才能确定"教什么"、"怎么教",这理应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不变的期待和永久的指向。笔者在组织学生语文中考复习备考中,通过分析我  相似文献   

17.
<正>一题多解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每位小学教师必须引为重视,搞好训练。下面仅就多步应用题教学过程中的一题多解粗略地介绍一下我的做法:一、进行一题多解的实际练习一般的一题多解的练习,题目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法、时间、速度等要求逐步提高。例如,进行复习时,有一道这样的题:小明的期中考试中,语文和数学一共考了168分,语文和英语一共170分,数学和英语一共178分。他的语文、数学、英语各考了多少分?  相似文献   

18.
我十分欣赏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尤其是对阅读题特别感兴趣。它用活题目考基础知识,引导语文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例如阅读题中的第⑧小题即是。这道题,看似复杂,其实简单。简单到只考了一个递进关系的联合复句的基础知识。但是,我们的学生却竟然叫难?  相似文献   

19.
"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打开门一看,是我们班乃至全校出了名的同学——小文(化名)。"他中午不去教室午休,跑来捣什么乱呀?"我不禁这么想。于是,我没好气地问他:"是不是又被值日老师抓到午休时捣乱?"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是径直闯进我的房间,怯生生地说:"老师,期中考试我才考了58分,全班就我不及格,太丢脸了。阅读题有几道题我想了很久,还是做不出来,  相似文献   

20.
《海南教育》2013,(2):35-36
<正>对一般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无缘参与中考命题,更无力对命题者施以直接影响,我们力所能及的是把握命题的范围,分析命题的思路,寻找命题的规律,使我们在语文复习备考中少些焦虑,多做些有用功;少些盲目崇拜,更不会以猜题押宝的方式来获取侥幸的成功。研读中考语文试题,明确"考什么"、"怎么考",才能确定"教什么"、"怎么教",这理应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不变的期待和永久的指向。笔者在组织学生语文中考复习备考中,通过分析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