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美的杰出代表,他的意象创造,是一个连锁式的艺术审美过程。义山诗的意象类型多种多样,尤以象征性意象的创造最具特色。李商隐的意象创造顾及了“意”与“象”两个方面:即要将深邃丰厚的主观之“意”,出色地客观化,也要将赏心悦目的客观之“象”,出色地主观化。艺术直觉的心灵化表现和艺术视角的新颖化选择,使李商隐的意象创造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2.
“砧”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捣衣工具,由捣衣活动而兴起的捣衣诗基本上都是思妇诗,二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形成“捣衣-思妇”诗。“砧”是这种“捣衣-思妇”诗中的主体意象,从本接受角度看,这一意象既有化价值又有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4.
黄昏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在时空意义上内蕴丰富深刻,是诗人们借景生情、依象兴意的媒介物,诗人们“以情观物”、“寓情于景”,在心境与物境的交融中,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透过黄昏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5.
“立象尽意”是诗歌艺术的根本特征。诗人创作诗歌的时候,其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不会只停留在客观事物的表层,而是寄情寓景,寓意于象,突破时空之间,物我之间的界限,赋予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具体物象以生命和情感,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这种生成意象的艺术创造手法,使诗歌意象心物交融,意象与意象跳跃组合,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代玄学之风盛行 ,生活在晋宋的陶渊明 ,其人生观和诗歌创作深受此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委运乘化”与随机的审美创作方式 ,“复得返自然”与心灵回归的物我一体 ,“得意忘言”与意象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7.
“史诗性”诗歌的艺术结构舍弃了经典史诗对外部空间的营造,代之以诗歌“内结构”的创建。其表现为“张力型”的空间内结构和复合性时空内结构两种形式。前者由组构整体的各部分互相撞击、扩张,催动生发而成的;后者是通过诗歌元素的对应关系、意象之间形成的“方向性张力”和语言的视觉特性等途径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逍遥游》以多个意象、多组隐喻及其构成的多个场景来展开论述,要获取《逍遥游》表达的思想,必须通过解析这些意象、隐喻、场景来实现。从对《逍遥游》的语义分析来看,文本借助“鲲鹏”意象引出“小大之辩”的论题,再通过对“至人、神人、圣人”形象的描述,揭示出《逍遥游》对“我”与“他人”及其“物”之间关系调和的主旨。这种“物我”与“人我”关系的核心在于打破人为规定的产物对“我”的控制,“他人”的评价体系不再是“我”的行动与情感改变的影响因素,“我”的行动与“物”的效用在动态的、开放的时空环境中发挥着最佳搭配效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文艺观与美的本质观,从根本上体现了创造主义的观点。这种创造论,是指两种以上事物的有机结合而产生出另一种全新事物的过程。因为中国古代艺术家认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人的生命精神与一定对象的性质、特点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是具体特殊的人的存在状态的表现。而审美作为对于物我分立、主客对峙状态的打破与物我浑融、主客消失、自由状态的建立,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这种物我交流和沟通、契合和共鸣的审美过程,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是把创造直接指向艺术的发生,即指向情与景的有机结合的状态。这正是科学的、彻底的创造主义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情节突转与人物情感态度突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三次情节突转之间存在复杂的层递关系,并且情节的发展和突转一直在为人物情感态度的突转蓄势,而人物情感态度的突转在明暗、强弱等方面的参差有致,同时又与悲悯目光下的人性发现相结合,让小说的言语表现进入了浅而能深、癯而实腴的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11.
李贺诗歌的主要特征就是写心态,表现出“师心”的鲜明创作倾向。李贺遭受社会(因举遭毁)和疾病的双重打击后,将诗歌创作的重点转向对内心的观照,抒写个人的心灵感受,表现其有才不得施展、有志不得实现的愤意与不平,以及忧病畏死求生的哀激孤愤之思;描绘自然景物,反映社会生活时也都鲜明地“著我之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特征;通过大胆、丰富、神奇的艺术想象,虚构出子虚乌有的奇幻神鬼世界,构筑起宏大的艺术时空。  相似文献   

12.
屈赋死亡意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关于死亡的描述,包括诗人自己的死亡(自杀)、历史人物的死亡及用隐喻手法表现的死亡,二是对于死亡超越——“梦幻神游”的描写;前者场“写境”、“无我之境”,后者场于“造境”、“有我之境”。屈赋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为“美政”而死这种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古典抒情诗以其丰富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成就了东方诗美的神采。那些闪烁异彩的诗篇,正是因了其中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而平添了令人沉浸其间的无限魅力。在诗人的回忆性意象体验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时,诗人进入一种超越层次的高峰体验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诗人的情感体验超越了物象、超越了个人情感、超越了历史时空,个人心灵与人类历史沟通,由物会心,由象生意,由物知天,由天而悟的体验天地万物、宇宙苍生,变有限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进入一种与天地万物融而为一的“宇宙大化”之境。  相似文献   

14.
意象的生成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审美意蕴.从中国美学史角度溯本探源,“观物取象”,表明意象最初萌芽于人们对宇宙万物的模仿;人情显于物象,是意象生成的萌动阶段,物象被赋予一定象征意;“缘心感物”,主客体达到审美统一,心与物、情与景实现了双向互动交流.意象的审美形成是在“神与物游”情境下完成的,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超然艺术,专注于物我的完美融合.“象外之象”是对意象空间的弥补和填充,是旷然出脱的再生意象,是意象之境的再创造,是意象能够完美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 ,探讨了艺术语言产生时的心理过程 ,认为 :艺术语言的思维是心象性思维 ,心象思维明晰化 ,就成为意象思维。艺术语言思维的根本目的是在“意”而不在“言” ,即“言” ,只是表现“意”的形式材料和手段而已。艺术语言的思维过程 ,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思维 ,即心象思维 ,“心象”是一种“心灵化的表象” ,它是渗透了主体认知、情感、心绪、审美体验等的表象。潜意识中的心象思维明晰化、语词化 ,就成为意象思维。  相似文献   

16.
物我交融     
“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用这种笔法写出来的文章,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这里的“我”是作者自己。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巧妙地把自己与引起自己联想的“物”放在一起来写。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可以学习它“转换”的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进行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  相似文献   

17.
素描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它从属于西方具象写实性素描的范畴,与中国画造型原则有着一定的差异,因而这种素描不适合于画中国画的人学习。从东西方艺术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西画遵循“艺术摹拟自然”的传统,追求客体的写实与再现,而国画着重印象,崇尚神韵,追求人的心灵意蕴的抒发。中国画既表现客观对象外在之形,更重视主体主观精神的表达,是缘物寄情的意象艺术。在素描教学上必须试行改革,适当吸取素描中有益于国画造型的因素,形成一套具有民族特点的、科学的、完整的“现代中国画写生法”,走出一条中国画素描之路。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朝大部分象征意象表层象征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自足性,其象征意义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形成一定的审美空间。其优秀的象征意象常常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自我精神、境遇、人格、命运以及诗人心灵中双重自我的无意识投射;“转蓬”等象征意象表现了生命追求归根反本的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和生命飘泊孤独的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是借物抒情的意象艺术。它的造型只有求变才能达到意与象统一、物与我交融之境界。这种夸张变形,是画家观察事物时受情绪所促使的“移情”所致。而今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课———素描,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基本上是属于具象素描的范畴。因为它是以肖似原形为准则,同中国画造型观念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这种素描很不适合作为中国画教学的基础课。用意味性的观察方法去改造具象素描(特别是用线表现的结构素描),形成一种新的意象素描,将会把中国画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任何诗歌的境界都以时空形式存在,既表现为一种时间流程,又表现为一种空间展开,构成诗歌内部的时空结构。这种时空结构受诗人情感支配,并由具体的时空意象作为建构载体,最终指向诗歌意境的创造,使整个诗歌作品成为一个整体和谐运转,令人涵咏回味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