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征初侍李密,后随李密投李渊。魏征去山东(太行山以东)劝自己的好友徐世绩投降李渊,被窦建德俘虏,做了窦建德的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言行的官)。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魏征复投唐朝,做了太子李建  相似文献   

2.
<正>"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拨乱反正,刚坐稳位子,就开始了内部人员的整改与肃清。这次,魏征在劫难逃,必死无疑。因为是他献计献策给李建成,让李建成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永绝后患。李世民如何处置他的政敌李建成的谋士魏征呢?就在李世民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魏征不请自来。这让李世民很意外。魏征来后,不卑不亢(kànɡ)地摆弄起两个透明的  相似文献   

3.
憨佗 《学习之友》2009,(10):7-7
魏征这人历史上犯过严重的路线错误,他曾向太子李建成进言,及早干掉皇弟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兵变得了天下,魏征在李世民手下做臣子,要做事,要匡扶朝政,就须取得李世民的信任。为此,魏征向李皇帝叩头说:“愿陛下使臣作良臣,不要使臣做忠臣。”太宗不解:“忠臣、良臣有不同么?”  相似文献   

4.
李渊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殊死博斗中的基本态度,史学界有倾向于李世民(即秦王)一方①和倾向于李建成(即皇太子)一方②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不过,两种观点的论证或者语焉不当,或者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5.
正一、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一)碑刻介绍《九成宫醴泉铭》,碑文作者魏征。魏征(580-643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青年时做过道士,曾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为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卒谥文贞。《九成宫醴泉铭》的书写者是  相似文献   

6.
惜惺惺     
这个剧名是从成语“惺惺相惜”来的,意思是遇到知交、互相欣赏。剧中故事发生在隋唐时期,起因是名为渠稷、佛村的两个国家发兵进攻隋朝的晋阳。守晋阳的李渊和次子李世民护送皇帝去洛阳了,晋阳只剩下李渊的另外三个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十来岁的李元霸。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是唐初政治家、史学家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疏。谏,臣下对尊上的规劝,使其改正错误。疏,奏疏,也叫奏章、奏议等,是封建社会臣对君陈表意见的一种文体。唐太宗跟随父亲李渊转战南北,艰苦创业,但他登基之后,却滋长了骄傲情绪,弃俭求奢,大兴土木。魏征看到“贞观之漒”太平盛世的背后,隐藏看“覆  相似文献   

8.
李世民与魏征,千年以来一直被视为明君和诤臣的典范。这诚然符合史实,但李世民和魏征的真实关系,比我们通常想象的更加复杂。在读唐史的时候,不难发现,李世民一听说魏征有不检点地方,就马上派官员去查;我们还不难发现,在魏征死去才6个月, 李世民就下令,解除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姻,摧毁魏征墓碑;我们更不难发现,魏征并不是最敢于说话的大臣。  相似文献   

9.
16.严格教子的李世民李世民,山西太原人,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隋朝末年,他劝其父李渊起兵反隋,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度过了半生戎马生涯。李渊称帝后,他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公元629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上了太子,  相似文献   

10.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治国之道中,包含着丰富的人事管理思想,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魏征辅佐李世民十七年(公元627—643),是其统治集团的主要策划人物和决策人物之一。正如李世民对其侍臣所说的:“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雄者惟魏征而已。”①“(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②因此,魏征的人事管理思想基本被李世民所采纳,贯穿于李世民的人事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11.
刘黑闼是隋末农民战争时的一位领袖,是宝建德起义事业的继承者.宝建德和刘黑闼的关系据旧唐书刘黑闼传载:"(黑闼)与宝建德少相友善,家贫无以自给,建德每资之."宝建德起兵反抗隋封建统治后,刘黑闼又参加了宝建德的部队,并成为起义军中的重要将领.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5月),宝建德和李唐集团作战时,在虎牢一战中被李世民军所打败,建德本人也被李世民所俘获,不久被害于长安.宝建德失败后,刘黑闼在漳南地区继续起兵反抗李唐.其时,李唐统一全国的事业除少数地区外基本上已达于完成的阶段.在这样较为复杂的客观形势下继宝建德失败而起兵反抗李唐政权的刘黑闼,应该如何评价他才好呢?近年来,在报章杂志及专著中展开了较广泛的讨论,至今还存在着原则性的纷歧.  相似文献   

12.
《小学科学》2011,(12):22-24
六骏腾飞,秦王平天下公元617年,李世民为父亲李渊出谋划策,起兵太原、攻占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封李世民为秦王。此后数年,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消灭了所有隋朝和各地方的武装势力。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长孙皇后,生长在贵族官吏家庭,深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加之本人好读书,故掌握了相当程度的文化知识,具有较为宽广的视野和政治眼光。虽享年不永,仅与李世民共度二十余载,但却对唐太宗贞观政权起过重大作用。唐朝建立后,按摘长于继承制度,李建成是当然的是位继承人,李世民只能被封为秦王。但年轻的李世民文韬武略远在其兄长之上,而且在建唐和统一战争中立下了显赫战功,所以他决不甘心于落王的地位。李建成自然不肯放弃既得地位和利益,双方矛盾愈演愈烈。随着齐王元吉势力进一步向李建成集团的靠拢,他们为了极力争取支持者,…  相似文献   

14.
大唐的天空     
公元626年的一天早晨,秦王李世民率领亲信军兵埋伏在长安大明富的玄武门附近。当他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上朝路过这里时,他指挥伏兵雷霆一击,并一箭射杀李建成。李世民的这一箭射开了一片盛唐的天空,射出了一个不朽的盛世。唐朝的开国之君是唐高祖李渊,但在我们的印象中或许只有李世民  相似文献   

15.
魏征是镜     
臣子规劝或批评君主叫做"谏",君主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唐朝著名的谏臣,前后陈谏二百多件,大多被唐太宗采纳,被唐太宗誉为"明得失"的镜子,同学们,想知道魏征是怎样敢于积极进谏的吗?……  相似文献   

16.
魏征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之一。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辅佐者 ,魏征以超人的胆智、耿耿忠心、犯颜直谏 ,前后所奏二百余事 ,其中大部分为李世民所采纳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 ,皆称朕意”[1] ,使李世民少犯了很多错误 ,对强大、统一的唐朝巩固和发展 ,对“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都起了不少的作用。魏征的思想主要是从他和唐太宗的谈话 ,即奏疏和谏议中体现出来的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 (主要指农业 )、法治、军事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比如他劝谏李世民要居安思危 ,施行仁义 ;要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 ;举…  相似文献   

17.
魏徵 (5 80 - 6 43年 )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口皆碑的辅弼良臣。唐太宗誉魏徵为 :“人镜”的杰出政治家。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先成“贞观之治”大业。唐太宗常常当着群臣煊耀说 :“天下安宁皆魏徵之力也。”贞观十七年 ,魏徵病逝 ,太宗亲临凌烟阁纪念堂 ,对魏徵遗像 ,悲痛挽诗曰 :“唯当掩泣云台上 ,空对余形无复人” !魏徵少时孤贫 ,备经丧乱。早年参加隋末瓦岗军起义 ,继又在窦建德起义军任事。及至投奔唐王朝 ,初为李建成太子的东宫府幕僚 ,“玄武门之变”后 ,唐太宗不记旧仇 ,擢而用之 ,升任魏徵官至宰相要职。魏徵在为太宗启用的十七年里 ,…  相似文献   

18.
“玄武门事变”一直是唐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与以往诸研究不同的是,作没有囿于政治史的视角,而是将这一事件置于唐初社会化大融合的背景中去探求事变双方力量纠合的原因。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剖析的基础上,作又对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的化倾向(intendency)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化取向的不同,也是导致中间力量李元吉倒向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的深层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马建梅 《中学文科》2009,(12):64-64
中央一台黄金时段热播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贞观长歌》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李世民是具有雄才大略、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典范,而魏征是敢于犯颜直谏的千古一人。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君臣关系中可以称得上是极为少见的。然而揭开历史的假象,我们就会发现魏征并非忠臣,而李世民也并非明君,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利用、相互排斥的关系。下面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来看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出生之日,正是隋王朝由盛转衰之时,隋炀帝大修离宫、游幸江都、三侵高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611年,知世郎王薄登高一呼,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在农民战争如火如荼的年月,李渊被隋炀帝提升为太原留守。李世民看到隋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即积极协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