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近代上海城市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一位美国记者调侃上海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上海是。自1843年开埠到1949年,百年来上海城市持续高速发展,至20世纪三十年代成为全国性的综合经济中心。这种高山深壑般的历史造化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内里是什么呢?近代上海是个开放城市,它的发展是在中外竞争的环境中实现的。百年来,上海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其非凡的城市竞争力。考察近代城市竞争力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近代上海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择其大端论之,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凭借地理优势形成的内外贸易竞争力五口通商初期,广州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2.
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迅速崛起,成为近代中国的航运、经贸和金融中心,百余年间历久不衰,扬名中外。追溯其发展轨迹,量大面广的口岸贸易与金融业之间互为促进的双向关系,引人注目。上海开埠后不久,便取代广州,跃居近代中国内外贸易第一大港。口岸贸易的繁盛,刺激了商业的兴旺,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埠际贸易的开展,则离不开金融业在资金融通方面提供的便利。清中叶上海港沙船货运贸易的活跃,便是和上海钱庄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上海开埠后,受不断扩大的内外贸易的驱动,钱庄的经营业务渐被纳入进出口及埠际贸易资金融通渠道。钱庄的信…  相似文献   

3.
上海与南通分处长江入海口南、北两岸,近代之前,由于交通不便,两地较少联系.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拉开了两座城市之间在工业、商业、航运、金融、仓储、教育、影视文化、新闻出版等等众多领域互动的序幕.南通立足本地、依托上海,迅速成长为近代闻名的“模范县”,同时,对上海的早期近代化进程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浦:近代上海工业的摇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浦位于上海市区的东北部,东、南面濒临黄浦江,横贯整个上海的黄浦江在此拐了最后一个弯后,与长江合流,浩浩荡荡汇入大海.沿江杨树浦路一带,上海开埠后划为租界之地,形成杨树浦工业区.如果要追寻中国城市近代工业史,那么上海便是一个典型,而以杨树浦为代表的浦江两岸的工业码头区,则是上海近代工业化的一个缩影,是上海近代工业发展最早、最集中的地带,也是上海最大的工业码头区.上海之所以能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和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位于上海东北角的杨浦功不可没.可以说,杨浦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海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杨浦近代工业的崛起作一历史考察,于今日上海工业和城市发展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骆欣  南长森 《编辑之友》2017,(10):98-102
上海无疑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中心,这一中心地位一方面来源于其覆盖性影响,另一方面因其对近代出版业品格的塑造.太平天国运动从人才、市场、理念等多个方面为上海近代文化市场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东南地区的传统士绅为避难而汇聚上海租界谋求新的出路,新兴出版业成为一个主要选择.而在出版业领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9世纪90年代科举正途出身的士绅阶层,特别是像张元济、汪康年这样从传统士绅阶层分化出来的知识精英.不同于1843年上海开埠后较早参与出版业的口岸知识分子,以谋生为主要取向,传统士绅将历来的家国情怀注入新兴出版业,以启迪民智作为追求,不仅改变了当时上海出版业的格局,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品格.  相似文献   

6.
肖舟 《档案天地》2011,(7):24-28
拂去岁月的尘埃,打开历史的篇章。90年弹指过去,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耄耋之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城市。由于其地理上的优越位置,开埠不久就形成为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的最早窗口。从这里,我开始了——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开埠: 一种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下,按照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政府无可奈何地开放通商口岸,这是一种屈辱的被迫开放,在近代110年间共105个开埠城市中占了绝大多数; 另一种是为了杜绝帝国主义对我国国土的觊觎,抵制帝国主义占夺我国权益而自主开埠。这类自主开放的商埠,在近代105个开埠城市中,约有27个。比较重要的如吴淞(1898)、岳阳(1899)、秦皇岛(1901)、鼓浪屿(1902)、济南(1906)、南宁(1907)、昆明(1908)、呼和浩特(1914)、无锡(1923)、蚌埠(1924)、中山港(1930)等。吴淞则是其中最早宣布自主开放的商埠。这…  相似文献   

8.
对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变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无疑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只是这一中心地位有着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其功能的发挥也颇多曲折,其中的原因尤其值得深思。随着开埠后作为国内最大内外贸易口岸地位的确立,带有近代意义的金融地位也开始在上海迅速上升。如外商银行麇集沪上,其数量远超过其他金融较发达的城市;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上海首先开业;在上海诞生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除了中国通商银行之外,上海又陆续有信成、四明、裕商等华商银行设立,它们一般在外埠设有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从整体上看,上海金融业已具有了跨地区、…  相似文献   

9.
随着上海的开埠,西方经济文化的入侵,大批犹太人也随之来到上海,他们生活在外滩、南京路、虹口一带.利用上海独特的经济环境,地区优势进行各种投资,兴办洋行投资房地产、开办企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他们参与了上海城市的初始阶段的规划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上海的经济命脉和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其居住区域的商业繁荣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静安也留下了他们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10.
1843年开埠后,上海地区行政管理的独特性和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黄浦江容纳百川的胸怀,使得多种艺术形式在上海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近代都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激荡,使得上海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近代上海出现的许多公共娱乐设施,孕育了中国艺术史上无数个第一.  相似文献   

11.
“上海”从开埠起就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地域概念,上海地理成为了解读上海文化密码的关键,也成为上海城市进化中永不褪去的底色  相似文献   

12.
百年上海研究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年上海浓缩了百年中国的历史,并成为中国近代都市的象征。开埠之前,上海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尽管已显示出独特的城市个性;开埠后,上海因缘时会,短短数十年间,即由一个中世纪滨海县城梦幻般地一跃而为近代化国际性大都市,被誉为“东方的巴黎,西方的纽约”。其变化之大之快,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都堪称奇迹。这个奇迹是怎么创造的?它对中国、对上海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代上海能否在百年上海的基础上再创一个奇迹?对于关注中国、关注上海命运的城市人来说,没有比类似这样的题目更具…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上海服饰研究及上海市档案馆的相关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上海服饰 ,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论题。首先 ,服饰的变迁轨迹 ,由小见大地折射出了自开埠以来 ,近代东西方文明在上海地区的撞击和交融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是上海地方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 ,随着历史研究对象和领域的逐渐扩大 ,考查上海地区普通居民的服饰状况 ,可以对社会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所帮助 ;同时 ,近代上海地区的服饰 ,开风气之先 ,突破服装的原有蔽体保暖功能 ,摆脱传统观念对服饰的礼法要求 ,导入了美学新概念 ,从而使服饰上升到了文化的范畴 ,使上海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派服饰文化 ;另外 ,对上…  相似文献   

14.
据文献记载,元末的上海地区已经有零星的戏曲演出活动;历经明清.到了近代,上海的戏曲演出始放异彩。开埠不到半个世纪,上海就有“戏园之盛,甲于天下”的称誉。与此同时,上海戏曲也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的植变。推动上海戏曲文化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因有开埠之后工商百业的发达,为戏曲的演出和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市民阶层兴起之后的戏曲娱乐需求;还有上海这个近代中国最典型的移民城市所具有的文化粘合特质。除此之外,租界的存在、中西交汇的格局对晚清上海戏曲变革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晚清上海戏曲的变革与整个…  相似文献   

15.
天津是近代中国篮球的传入地,随后篮球运动波及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沿海城市,并逐渐成为一些教会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直到影响内地的城市。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近代篮球运动中,篮球运动服装也正在悄悄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档案馆作为上海地区永久保存历史档案文献的基地,目前收藏有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形成的各种档案和资料200余万卷。这些档案资料记录了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是了解和研究近代上海非常宝贵的原始材料。在200余万卷馆藏档案中,品种众多的宗教资料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一、 资料产生的背景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宗教资料计有2959卷,近4000册,资料起止时间为1836-1963年。其内容主要涉及天主教、中华基督教会、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中华总会、中华圣公会、基督教中华浸信会联会、…  相似文献   

17.
上海开埠之后,近代地域商帮的活跃对上海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洞庭商帮是明清时期一个重要的地缘经济集团,进入上海之后,其乡域面积之小是无法与其在近代上海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之大相提并论的.本文拟就上海洞庭商帮商业资本发展的路径、特点及其影响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8.
邹越 《文化遗产》2008,(2):40-45
民国时期的上海戏曲舞台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是上海票友、票社的迅速发展与空前活跃,其数量庞大、活动频繁,时代与地域的多方面影响使之成为具有传统与摩登双重特征的综合文化载体。其办社宗旨、票戏方式、票友结构、组织手段诸方面无不浸染了地方特色与近代文明带来的新的观念和风习,因此旧上海中上层社会阶层风靡一时的票戏、参加票社,是传统的戏曲文化与近代文明碰撞交融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时尚。上海票友及票社的生存状态与文化特征突出地体现为传统与摩登两方面的融合,而这与上海这个都市的独特个性有着密切关系。在更高的层面看,通过对票友和票社的研究透视可以折射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生活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19.
上海开埠后不久,以英商丽如银行1847年登陆上海为标志,外国银行陆续进入上海。1891年由外商建立的上海股份公所,开中国证券交易所之先河。而1897年在上海创设的中国通商银行,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对于近代金融业的创立,上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充其量只是一个地域性的金融中心。从清末到北洋政府统治的整个时期,全国金融中心和政治中心相结合,事实上是在京津地区。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是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从这时至1937年“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事变爆发,这十…  相似文献   

20.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历经百年的沧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中西交汇的国际大都市。在上海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留存了大量标志性建筑,它们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记载了独特的海派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貌,成为上海城市形象的载体,展现了上海城市历史的面貌,上海的外滩也因此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