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文本特质教学是针对由于语文教学内容"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往前"赶"而使得教学效果"浮"的通病提出来的。文本特质教学主张恪守"价值最高原则"遴选教学内容,在知性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双轮驱动下实现文本特质的私人化。在实践中,常以内容、技法或语词为切入口,促进文本特质"转知成识""转识成智",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特质"外显化→法理化→功能化→私人化"的步步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审美,不但蕴涵于文本的形式之中,而且也蕴涵于文本内容之中。文章审美信息的构筑需充分调动写作主体的审美感受,需彰显文本信息自身蕴涵的直接性、根本性的美质,需择用蕴涵原生的审美特质的史料。  相似文献   

3.
中国红歌的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红歌具有十分丰富的审美特质,正是这种审美特质,点燃了人们今天演唱红歌的满腔激情。中国红歌中最显著的崇高美质和豪迈美质,更是激励今天人们为中华民族振兴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类解读"是一种虚假的解读,是类化思维的结果。真正的解读必定是专属于"这一个"文本的,与文本是完全匹配的。而"个解读"所追求的就是破译"这一个"文本的唯一对应的阐释——特质化解读。要实施"个解读",我们可以采用三大策略:以发掘隐秘结构来实施个解读——超越"单向维度",走近"两难结构";以体味作品情调来实施个解读——超越"无机阐释",走近"形而上质";以调试最佳焦距来实施个解读——超越"两极视野",走近"中观视野"。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阅读内容与目标提到了"非连续性文本",对我国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与特质的阐释,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性是母语学习的本质特性:文化场的客观存在是母语学习具有文化特质的前提和依据;母语的学习策略是文化承传的内容和手段;母语学习过程实质是文化经验的内化和外显过程;母语学习的结果是构建学习者的文化平台。  相似文献   

7.
一、非连续性文本及其特质《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一个新亮点,即"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  相似文献   

8.
神话类文本既具有神话的超验性、形象性以及崇高性等特质,又具有文学所特有的召唤性结构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神话类文本的特质展开教学,让学生复述、想象、思辨等。通过对神话类文本的教学,学生能领略到远古时代神话文本所独有的浪漫情怀和诗性气质,感悟远古文明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9.
陈颖 《政治课教学》2016,(Z1):35-38
文本特质即某篇课文所含的独特品质。根据文本特质,论述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由浅入深依次有三种方式:一是以"考试说明"为主要依据,体现论述文特质;二是在体现论述文特质的基础上凸显此文在逻辑思维能力上的特质;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体现此文思想性、人文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张明 《考试周刊》2012,(83):28-29
语文阅读教学要善于发现文本特质,抓住文本特质教学进行一课一练,一练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联。语文老师要练就一双能发现文章特质的慧眼,善于学会沙里淘金找到其特质,教学中抓住特质"气氛",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抓住特质"规则",步步深入、积淀人生;抓住特质"想象",自主体验、潜移默化,让学生进行听、说、读、思、写的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涟漪型’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是以苏教版教材文本特质或单元主题为圆心与动力源,开发与苏教版教材文本特质或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课外阅读拓展文本,并且探索在课内使用或者部分使用的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其实践的"一带N"式涟漪型阅读教学策略,是以教材中的单篇或一组课文作为学习的原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一篇、多篇(片断)、整本书的阅读。  相似文献   

12.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程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学习者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内化。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必须与任务的主题相结合。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课前"文本解读"不够,教师对文本语用点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课上又如何能外化实现教学价值?本文试图从"文本解读"的诠释、目的、原则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作为语文教师要如老中医"望闻问切"那样地去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4.
<正>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在教学时,不少老师能抓住这三个要素进行,体现了小说的文体特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一遇到小说,都以这三个要素为教学内容,就必然千课一面。长期以往,教师厌倦,学生腻烦。"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材中没有两篇完全一样的小说。教学小说,只有抓住文本的特质,才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个性。一、发现"这一篇"小说的特质"这一篇"的特质,是指这一篇小说所特有的、其他小说没有或不够突出的地方。如何发现"这一篇"的特质呢?  相似文献   

15.
<正>如今,文本特质教学已引起了广泛重视,在教学的总结环节老师都不忘叮嘱学生:"知道了这种读法,今后阅读就要学习。""知道了这种写法,此后就可以试着运用。"看似煞费苦心,实则漫不经心:"今后",那是如何的缥缈;"此后",那是遥远的未来。就这样一次次提及,而"文本特质"对学生而言,仍然只是过眼云烟,不留痕迹。笔者认为学生的言语能力必然也必须在迁移中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朱志勇  崔雪娟 《教育学报》2013,9(1):100-110
校长是决定中小学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关校长领导特质的研究层出不穷。基于对《中国教育报》中《校长周刊》2010年1月到10个月"榜首"有关优秀校长的30篇报道的文本进行一、二、三级编码分析,梳理出优秀校长的领导特质模型,同时与文献综述中概括出的校长领导特质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比较西方国家校长领导特质,特别是美国新世纪所期待的校长领导特质,《中国教育报》媒体视角中的优秀校长具有"教学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的特质,但这些特质能否发展成为"文化型和赋权型"领导特质,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就"教学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特质而言,当下优秀校长还缺乏"科学研究"的特质,由此,提出优秀校长应具有"学者型"特质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应用文阅读研究不可忽视。与文艺阅读比较,应用文阅读有其自身的特质:①应用文读者有特定的指向性;②应用文的阅读目标在于把握内容、获取信息、指导行动;③应用文阅读的一般过程是“披文→得意→及物”,起.点是感言、辨体,重点是入情、会意,终点是致用、笃行;④应用文阅读释义只能一元化,不能误解、漏解和歧解;⑤应用文阅读的心智素养,注重情绪的自我控制和思维的有轨运行;⑥应用文阅读方法的运用,强调精读、略读、快读的互补效应;⑦电脑文化时代向应用文阅读提出新的技术挑战,必须学会印刷文本和电子文本的双向信息摄取。  相似文献   

18.
文本特质是指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属性。从特质的角度来说,文本主要分为主题型文本、诵读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和拓展型文本。在写作教学时,根据文本的特质营造一定的写作情境,让学生进行深刻感悟,能够打破课堂中沉闷的写作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一、选择题得分技巧选择题有两类,一是提供文本语境的选择题,一是提供句子语境的选择题。(一)提供文本语境的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考生要特别注意:每一道题的四个选项命题老师都对原文做了改动——表述形式的改动或表述内容的改动。现在命题人让考生选的都是"内容"、"意思"的理解、分析正确、不正确或符合、不符合原文的一项。为此,考生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认真阅读文本原文→再认真阅读各选项对应的摘文→抓住每个选项与原文对应处的关键词→然后对原文与选项进行仔细地比对→表述形式变更、改动的选项  相似文献   

20.
文本皆有言语特质,也因此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现实教学中罔顾文本的言语特质,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语用训练的现象并不鲜见。语用训练要基于文本的言语特质,否则,将会演变成纯工具性的技术操作、机械练习。基于言语特质的语用训练的具体策略为把握表现手法、个性表达、言语品质,实现学生语用能力的拔节;在品味细节描写、文本主旨、布局谋篇中,推进与递升语用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