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拯救大兵瑞恩》《鬼子来了》两部二战题材的影片都涉及到战俘的处置问题。对比两部影片,会发现导演对战争,对战争中战俘问题的不同思考。《拯》片中对战俘问题的思考侧重战争状态下人性的思考,借由西方价值观的坐标;而《鬼》更多的是对民族性、国民性的思考,借由的是东方的伦理道德观坐标。两部影片折射出东西方不同的战争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
《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是姜文执导的两部影片,两部影片都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为使这些隐喻和象征得到有效传达,两部影片都采用了"陌生化"处理手法,但观众反应却差异巨大。这说明不同的"陌生化"手法会给影片带来不同的传播效果。通过两部影片"陌生化"手法的对比研究,分析其内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影片《天堂电影院》和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都讲述了一个关于艺术与成长的故事。《天堂电影院》与《放牛班的春天》虽为两部不同国别、不同导演、不同时间拍摄的影片,但二者在叙事人物构建、叙事结构模式以及叙事主题三个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影片《生命之树》和《焦土之城》,可以从比较视阈下分析出两部影片在不同的主题意义以及叙事方式上所共同展现的隐蔽的女性主题。无论是对生命的反思、个体的追问还是对于人伦的建构,两部影片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同样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性表现。美国电影《我们的家庭婚礼》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两个不同民族出身的美籍家庭在筹备儿女婚礼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而引发的种种矛盾和伤害。本文从民族主义和家庭建构的角度,对影片中的误解和冲突进行分析,试图寻求解决和避免文化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迪斯尼动画片《木兰》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国产电影《花木兰》力图改变民族文化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在中国真人版电影中,体现了浓重的女性文化意识和鲜明的中国文化身份.本文以女性意识和民族文化身份作为平行切入点,关注国产影片《花木兰》对既往版本的突破,分析影片首映票房成功的内在原因,以及中国电影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7.
王小帅电影《青红》揭示了父女两代人从青涩走向红熟所付出的青春代价。影片中,王小帅将社会个体的青春成长历程上升为整个民族的公共成长历程,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巨大的叙事张力与丰富的象征涵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天上的恋人》和《小裁缝》这两部爱情故事影片,挖掘了不同时期开启文化蒙昧的故事,用各白的风格倡导诗意启蒙。两部影片中始终有一批跳跃在过去、白然和青春之中的青年男女形象,在爱和诗意启蒙之中交织着年轻的冲动和无畏的理想。本文从影片《天上的恋人》和《小裁缝》这两部电影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布景道具、爱情故事和故事结局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两部电影都表现了主人公的诗意启蒙历程,导演通过电影的感染力,揭示了同是诗意启蒙主题在不同年代的不同形式和风格,追寻其历史、文化和心理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张荆杞 《文教资料》2013,(36):19-20
《双食记》与《浮城谜事》两部影片都讲述了情感与婚姻关系遭到背叛的女性角色进行报复行动的故事.文章通过比较两部影片不同的女性角色在面对情感背叛时产生的复仇行为,剖析人物不同命运选择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叶梦 《文教资料》2009,(35):73-75
导演陈英雄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和《垂直日光》以抒情的方式抒写了越南民族与越南人的生存境遇,这也正是三部影片贯穿始终的主题。本文通过对三部影片的文本分析,发掘其主题思想和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第六代”的作品主要有这样两大类:其一是,表现青年“自我”、张扬青年“个性”主题的一类。其二,是体现某种“先锋”精神的一类。同大众所熟悉的“第五代”相比较,“第六代”是完全不同性质的“先锋”:“第五代”的最鲜明艺术特征一是“空间对于时间的获胜”,二是宏大叙事的、关心并靠拢主流意识形态的创作态度;三是追求民族化的风格。而“第六代”他们并不讲究光与影、场景与造型的象征艺术,也没有“第五代”所钟情的对喜丧歌舞等大场面的渲染,而是特别注重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讲述的方式通常是王朔式的,既漠视主流意识形态又极端“个人化”,因而可以说,“第六代”基本上是后现代主义和纪实主义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史的线索,勾勒出了反映羌族生活的电影两部,从《羌笛颂》(1960)到《尔玛的婚礼》(2007)所处的社会语境,指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抒写实际上是从属于意识形态的要求,完成了从"阶级话语"到"经济话语"的转变,从而突出了《尔玛的婚礼》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界定“国家形象”概念与梳理国外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种种误读的基础上,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争,很大程度上在于世界各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与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国家形象之争;塑造国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包括影视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不可回避的、首要的、长期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李安的东方家庭电影在众多东方导演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根本原因是李安在用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和手法来描绘家庭。同样的,李安也以十分独特的执导和驾驭,使得他的英语片《冰风暴》倍受赞誉。《喜宴》和《冰风暴》原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两个时代和两个文化的产物,但由于拥有一个共同的导演李安而使它们具有了一些相同的共性,这就是浸注其中的东方主义的哲学、伦理、文化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5.
"第六代"导演拍摄影片的题材选择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他们影片中所呈现的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甚至很多人是我们以往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多不涉及的边缘人,电影艺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电影是现代人为自己发明的又一个“性”的替代物;作为梦幻工厂的电影,使用性同使用其它形态的人类行为一样合乎情理;但色情电影与严肃的情爱电影有很大区别,人们之否定色情电影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毫不足取。  相似文献   

17.
用非线性热力学方法,研究了外加应力及组分对外延单畴Pb(Zr1-xTix)O3(PZT)薄膜的相图及物理性质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PZT薄膜在不同组分下的"外加应力-失配应变"相图.由相图可知,外加应力可以使薄膜发生铁电相变.在室温下,外加压应力能使薄膜的铁电相转变到顺电相.薄膜的压电系数对相变非常的敏感,施加一个适当的外加应力,可以大幅度提高压电系数.本文的计算结果,可以解释压痕仪和扫描力电镜研究铁电薄膜时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8.
李安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理论的全球影响主要包含西方与非西方两方面,在西方,就是如何真实地去认识非西方世界,即如何在知识与权力这一矛盾统一的动态系统中去认识非西方。导演李安的东方主义情结不仅表现在东方题材电影中,他所拍摄其它所谓主流化片《冰风暴》等影片也体现了东方主义。本倡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化之间应打破各自的中心状态,最大限度地向异族化汲取可利用因素,扩大不同化之间的共同性实现跨化的交流,以达到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化整合。  相似文献   

19.
“凝视”的概念描述了一种与眼睛或视觉有关的权力形式。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的视野里,以影片和观众的凝视为中心,电影实际上满足了男性-父权世界一种相互认同的“窥淫”的快感。香港电影《功夫》与《霍元甲》中,两位美丽善良的女性(阿芳和月慈),同样摆脱不了作为“花瓶”而被看、被凝视的宿命。不仅如此,透过影片对其“残缺美”(一哑、一瞎)的着意渲染,凝视似乎还格外承载着回归后的香港电影人一种原道、归宗的“自发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存在着美学上的困顿,第四代和第五代电影的反思和寻根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意识的层面上展开的;"后第五代"的影片则注重对自我感觉和情感的发掘,缺失普遍意义和美学品格。这两种倾向的共同缺陷在于他们的价值理念完全依附在现世人生的浅表层面上,匮乏一以贯之、不受时尚风流左右的精神信仰,没有深入到本体论、生存论意义上的真理层面,无法为自己的电影存在确立一个终极性的超越维度,从而陷入美学困顿。因此,重申电影的美学精神,让电影关注人的生存和生命,建立电影与人的心灵的联系,是当下中国电影的命运所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