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永其 《知识窗》2020,(2):112-114
方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为开展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校依托方山四古文化推动实践体验活动、文化研学活动;发扬方山民俗文化开展体艺特色活动、体艺特色教学;植根方山科普文化,普及科普知识教育,探究智造小镇的神奇魅力;继承方山人文文化追寻乡贤成才足迹、吟诵方山名人诗文、立志勤学之风;融合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德育工作,推进方山文化的融合育人功能;依托方山文化,探索课程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
《云南科技管理》2019,(2):48-49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优质资源,搭建科普研学平台。开展定制式的研学课程开发和设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扎实的教学内容,完整的教学评估,解决走马观花、游而不学的现象,确保研学旅行效果。  相似文献   

3.
科普主题的研学活动是传播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从多个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分析各方在科普主题研学活动设计及实施阶段的主要问题和诉求,最终构建四条首都科普主题研学发展路径,即:主题研学带动首都科普品牌推广及科学知识传播、加强科技文化旅游融合、构建互动交流机制、搭建首都科普研学平台。并提出相应的协同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北京市科普研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联动,推动首都科普主题研学引领社会科普资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科学生活》2014,(12):90-91
虹口科普新干线活动由虹口区科委、科协主办,充分利用上海市科普场馆与科普教育基地拥有的“科普知识密集”、“紧跟科技前沿动态”、“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和“互动学习”的独特资源,以培养公众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意识为重点,结合公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激发公众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以科普为内涵,以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为载体,融合科普教育与寓教于乐为一体,使参与公众充分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5.
《学会》2021,(1)
在科技与经济、社会、生活日益交融的当下,青少年的科普需求日益高涨。与学校实施的科学教育相比,博物馆、科技馆、科学探索中心等场馆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在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研学旅游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馆校合作方式,也是广受青少年青睐的校外集体教育活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研学活动存在教学设计不科学、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该文主要分析国外研学典型案例,列举其在活动设计方面的亮点,希望对提升研学课堂传播效能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协论坛》2011,(8):7-7
7月4日,杭州市科协在杭州市大关中学附属小学举办“杭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参观护照”首发仪式。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自去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整合和推广33家会员单位的科普资源。此次开展以“走进科普基地感受科技魅力”为主题的科普系列活动,所策划发行的“科普参观护照”是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对青少年给予的一种便利和关注,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能立足学生的未来与发展,培养社会人的核心素养。广州具有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能为研学旅行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广州科普研学的开发与实施,从成立科普研学管理平台,深入挖掘研学旅行资源及优化提升,开发体验式研学课程以及管理和激励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提出策略,为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对学生开展“双碳”教育是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双碳研学基地作为开展双碳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尚缺乏对双碳研学基地建设路径的深入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4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影响双碳研学基地建设的各个因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找出关键因素。最后结合现实情况,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为双碳研学基地建设提出建议,从而丰富双碳研学教育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曹健萍 《百科知识》2023,(27):45-47
<正>自2014年起,自然教育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自然科普教育活动逐渐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呈现教育、科技、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劳动教育”“双减”政策落地,青少年自然科普教育发展增速显著,公益性质的科普场馆担负着提高青少年自然科学素养的重要使命。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作为全国第一家以“低碳”为主题的科技馆,结合了低碳科普等内容,其中低碳科普是主要职能之一。本文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的自然教育实践活动为例,从自然科普教育活动的概念、自然科普教育活动的实践、自然科普教育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学会》2020,(2)
该文从分析科技馆科普研学的模式入手,探讨了科技辅导员与科普研学导师的关系,论述了科技馆科普研学导师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与素养,以期为推动科技馆科普研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翠亭 《科技风》2023,(13):130-140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文化建设,科普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推进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学理层面,科普文化产业是跨学科发展的产物,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注入更多科学元素是对传统文化的扩容和创新。在实践层面,发展科普文化产业是构建科普新格局、推进科普工作社会化、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在媒体领域、民生领域、科普领域和文化产业领域已经展现出巨大的赋能作用,重塑了科普生态的方方面面,为科普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科普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需要“政、产、学、研、用、媒”各界协作的合力。开发规模型科普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科普发展的创新路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应然需要。  相似文献   

12.
科普研学旅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使旅游者在旅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获得科学知识,潜移默化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是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旅游形式.贵州研学发展相对滞后,完善研学制度机制、基地建设、课程体系等体系性内容是研学发展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3.
杨帆 《科技风》2023,(7):137-139
少年儿童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人才,是科普教育实施的重点群体,图书馆服务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理念,少儿科普阅读推广创新性活动已然成为公共图书馆关心的话题。本文以重庆图书馆“智慧空间站”为例,通过活动概况、活动设计案例与策略,对图书馆开展少儿科普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思路,积极拓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平台,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不断推广科普启蒙教育,普及科普阅读,提升少年儿童及其家庭科普认知水平与科学常识。  相似文献   

14.
唐山市科协落实“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展农民素质行动上,大力开展农民素质活动“五个一”工程。即:抓好“一站、一栏、一员、一校.一中心”建设,“一站”是农村科普活动站、“一栏”是科普宣传栏、“一员”是科普宣传员,“一校”是科普学校、“一中心”是科普服务中心。活动站是在农村开展科普活动的主阵地,宣传栏是农民身边的科普信息窗口,科普宣传员是植根基层,直接面对农村的科普工作者,科普学校是农民培训的大课堂,  相似文献   

15.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将“旅游”与“学科”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它的体验性、课程性与开放性为中小学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主题、方法与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高翔  刘静  张宗虎 《知识窗》2023,(4):99-101
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需要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结合认知学徒制、支架理论、程序教学法和信息技术,研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创作系统——“支学”系统,文章阐述了相关理论和程序。  相似文献   

17.
张玉华 《科协论坛》2010,(12):19-20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陕西省榆林市科协在推动榆林经济发展、普及农村技术教育、落实科普法规、开展科普惠农工作、促进学术交流活动、创建科普示范载体、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强化“民生八大工程”、加强基础科普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开发榆林、建设榆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科技兴榆”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研口区是一个市场大区,常年生活在汉正街市场的外来务工及其子女众多。2008年以来,研口区依托汉正街有利优势,决定在汉正街兴建区外来务工人员科普实践基地,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科普教育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创新,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2008年11月11日,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曲颖专程到区外来务工人员科普实践基地调研项目建设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9.
《金秋科苑》2013,(8):8-8
中国科协2013年4月16日公布了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结果。PM2.5、“世界末日”、“黄金大米”等热点事件入选。 十大科普事件包括:PM2.5被写入“国标”,大气环境质量广受瞩目;“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弘扬科学精神任重道远;《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发布,力促科普工作开展;北京暴雨险情和悲剧震撼社会,应急科普教育成焦点话题;“高校科学营”试点活动启动,为高校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探路;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首次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指标,有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学与中国”活动十年辉煌,科学家勇担科学传播重任;“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启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受追捧,航天科普掀起新一轮热潮;“黄金大米“事件引发科研伦理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体科学教育中心”面向社会开展医学科普教育活动为例,探讨通过将高校实验室建设成社会大众科普教育基地的途径,来实现高校实验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服务于社会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