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九年级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四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浮力的关系》在解释是什么使硬币“跳起”时,明确地指出:由于吹气时,硬币上下表面的气体流速不一样,从而导致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正是这个压强差把硬币“托”起的,因此得出了“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美国高中化学主流教科书《化学:概念与应用》中频频出现的“硬币实验”在实验选材与设计上独具匠心。硬币在实验中充当化学反应物、物理测量对象、实验器皿、物理模型多个角色,“硬币实验”也在经济简约、类比思维、激发兴趣、科学探究等方面发挥了多重教学功能,在实验选材、实验教学等方面对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实验材料:硬币、名片、玻璃杯。 实验步骤:1.把名片放在杯口。2.在名片上放一枚硬币。3.用手指快速地把名片弹出去,硬币会“扑通”掉进杯中。实验原理:名片和硬币因惯性而呈静止状态,快速把名片弹开,静止不动的硬币会因重力的作用而掉到杯底。所谓“惯性”指的是任何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时,将继续保持它原来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我看到贵刊2009年第3期上介绍的“硬币电池”实验,觉得十分有趣,于是立刻备齐所需材料做了起来。但做了好几遍,都没有看到LED发光,实验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5.
刘占财 《青海教育》2014,(12):44-44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中,多数实验是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没有安排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说明的:“对于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鉴于操作难度大,现象不明显,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以使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形成完整的认识。”笔者认为,仅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而不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总结结论时缺乏说服力,得出的结论也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个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十四章第四节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能较好地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因此,实验成功与否就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这一知识点。为成功演示该实验,笔者自制了流体实验器,经课堂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并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下面,笔者以2项典型实验为例,介绍该流体实验器。  相似文献   

7.
新人教版8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中,多数实验是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新教材中又没增加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鉴于操作难度大,现象不明显,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以使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形成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九年级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四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浮力的关系>在解释是什么使硬币"跳起"时,明确地指出:由于吹气时,硬币上下表面的气体流速不一样,从而导致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正是这个压强差把硬币"托"起的,因此得出了"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的结论. 对于该问题的解释,我认为不正确.实验中使钱币"跳起"的不是气流在钱币上下产生的压强差,而是气流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9.
殷作模 《物理教师》2011,32(1):69-69
1问题的提出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师教学用书》第66页有这么一段话:教学中要多做一些实验,加强学生对表面张力的认识.下面提供一些供参考:如水面浮针或浮硬币.由于经常和手接触,针和硬币表面有一层油脂,使水不浸润.实验时,如果再用油脂涂一下更易成功,将硬币轻轻地放在水面上即可.  相似文献   

10.
高一物理(人教版)新教材中,“伯努利方程”是新增的选学内容。中学物理实验室一般没有相应的演示器材,教师动手自制一些演示装置,既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验氛围,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又可丰富学校实验教具,以备后用,何乐而不为! 课本上介绍的吹纸、漏斗下的乒乓球这两个小实验取材方便,容易成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很有好处。但定常流动中:管径大,流速小;管径小,流速大以及流速小,压强大;流速大,压强小这些重要的流体运动规律,能不能更直观的反映在学生面前呢?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侧重了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有限,又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使得单独完成活动有困难。此时可以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整合学生的学习心得、学习信息,取长补短,提高速度。例如,冀教版八年级上册19—3“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一节利用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次数这一实验进行讨论,要想成功的得出结论就要做大量的重复实验,  相似文献   

12.
硬币的妙用     
硬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流通物之一,利用小小的硬币可做很多演示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由演示现象到得出结论的过程简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物理的神秘感,增强创新意识.一、力学1.吹硬币实验器材:一枚一角硬币,一个盘子.实验过程:在桌子上放一枚硬币,在硬币  相似文献   

13.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第5步在三支试管中滴入1~2滴碘液,然后摇匀。按实验原理推断冰水和沸水浴中的试管都应变蓝色。而实际实验现象只有冰水中的试管变蓝,而温水浴和沸水浴中的试管不变蓝色,实验失败。经过查阅资料后将实验略加改动:在实验第4步结束后将沸水浴中的试管冷却后再加入碘液,实验能获成功。这说明碘与淀粉反应受温度的影响,下面本人设计了实验探索温度对淀粉与碘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硬币“美容术”?你一定没听说过吧?悄悄告诉你:这是我从《今天写什么》上学来的一个小实验!瞧我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陈珊兰 《学周刊C版》2014,(7):168-168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4J6学反应原理》在第三章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安排了实验3—4和实验3—5两个实验来组织对“沉淀的转化”知识的探究。这两个实验现象较为明显.但要得出教材中“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的结论.直观性却不是很强.基于这种设计的“直观性不强”缺陷和实验3—5与实验3—4设计思路的一致性.我们对实验3-4做了改进.改进后.“沉淀转化”现象更直观.更有利于学生形成“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的化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化学教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 ,化学实验的成功与否 ,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一个实验的成功取决于诸多因素。从主观上看 ,实验者心理素质、操作技能是关键 ;从客观上看 ,实验仪器的选择、装置的连接、药品的取用、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实验进程的有序进行等等 ,无不影响实验的成败。能按实验要求控制在最佳状态 ,实验必然成功。实验的成功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 ,训练有序的思维素质和思维的整体性、精确性、逻辑性 ,提高学科能力均大有裨益。现就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7.
“抛硬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三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的第二课时,内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节课,旨在通过猜测、实践、验证,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实录一建立“可能性”概念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抛硬币的游戏。写有“1元”字样的我们称之为正面,印有国徽的一面称之为反面。游戏前,请同学们猜一猜,抛出的硬币落下后,哪面会朝上?生1:我猜是正面朝上。生2:我猜是反面朝上。开始游戏后,教室里传来异口同声的数数声…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与猜测”。片段一:抛硬币。(教师出示1元硬币。学生观察后说明硬币的正、反面。)师:我们做个抛硬币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下后会是什么样?生:硬币落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师:只有这两种可能吗?(学生一致认可。)(板书:可能)师: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硬币落下时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我们做个实验,共同验证一下。(教师分别请6个学生上讲台抛硬币,其余学生记录每一次抛硬币出现的正、反面。)师:说说自己看到的结果。生:有4次正面朝上,2次反…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数学实验是基于“做数学”的理论,借助物化的工具,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维、创新意识,促进数学知识有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方式。开展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借助多感官融合理解概念,发现规律,验证结论。“滴水实验”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47页“动手做”的活动。本实验创设了在一枚1元硬币上最多能滴多少滴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先估一估1元硬币上滴水的数量,激发探究兴趣;再通过实验获得结果,初步体会到:1元硬币上能滴水的滴数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20.
以“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课中课后题为例,借助实验还原的方式,将实验效果和插图效果定量对比分析,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实验方案,最终取得相对满意的实验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探讨两种不同结构的喷壶工作原理,帮助和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物理概念或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