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雪》在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意境明朗,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在北方的雪与江南的雪的对比中,用不同的情调表现了作者的追求和情感倾向。比较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却不能持久和朔方飞雪如粉如沙绝不粘连的孤独、自由的抗争精神的描写,在北方的"凛冽的天宇"下孤独而坚硬的雪的抗争精神更让鲁迅倾心。本文着力表现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为自由和民主奋斗的不屈精神。  相似文献   

2.
《雪》是鲁迅《野草》中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诗。文章认为《雪》展示了鲁迅在"彷徨"时期透过苦闷引发的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而且在创作构思和情感节奏两方面,充分地表现了鲁迅讴歌生命强力的非凡诗情。鲁迅的《雪》,证明用汉字可以创作出色的散文诗。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雪》被收录在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科书中,读完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有几个问题总是萦绕在脑际,挥之不去。《雪》的主旨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雪”,其用意是什么?如果像附录中所说,“鲁迅在自然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向往江南雪景温暖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而憎恶把朔方的雪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就是鲁迅在这篇散文中所寄寓的幽深的情怀”。“在这些‘江南的雪’的情景描写中,鲁迅倾注了自己多少向往、景慕的深情,美好的图景,寄寓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那么文章第三段该如何理解?“晴天又…  相似文献   

4.
史峰 《生活教育》2010,(12):54-55
再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决定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用新的方法引入新课。我拎着一副肖像画走进课堂,然后把肖像画打开,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过了,我问:"认识画上的这个人吗?""是鲁迅。"大家对鲁迅都不陌生,一见便识。"仔细看看鲁迅肖像,说说你对鲁迅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是大学文学教授尝试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验报告。它指出当今语文教育存在遮蔽人文精神、遮蔽创造力、遮蔽能力、遮蔽文本、遮蔽母语等"五蔽"现象,提出了用现代民主与科学精神来进行"去蔽"和"立人"的观点。实践中,他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共同研读鲁迅,领会鲁迅精神,"与鲁迅相遇",为大中学现代文学教学特别是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散文诗《雪》(见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虽然区区几百字,但方寸之中见天地。文中。鲁迅先生画了两幅图,一幅是南方的雪,一幅是北方的雪。南方的雪,滋润、美艳;北方的雪,冰冷、坚硬、灿烂。鲁迅先生生在南方.写作此文时居于北方。对于不同地域的雪,他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对于鲁迅的散文诗《雪》的理解和分析,历来有着分歧。“历来”姑且不谈,只说今年。今年《破与立》第三期上,发表了曲辰同志撰写的《谈鲁迅的散文诗〈雪〉》。作者说:《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雪》当然也很不易解。为了不让大家“死于句下”,作者便对《雪》的“象下之义”,做了一番寻求和揣摸。他认为鲁迅当时已经“把希望寄托在广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散文《雪》中描摹了三个意象,作为雨的精魂的朔方的雪契合了鲁迅的“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也是他不绝的希望象征物。  相似文献   

9.
元妃省亲时,点了出戏是《一捧雪》中的《豪宴》,脂砚斋因此批道,"《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一捧雪》是如何伏"贾家之败"的?《一捧雪》讲述的是件冤案故事,莫非贾家的败落也有冤情?《红楼梦》中的贾家又是如何影射江宁织造曹家的?本文想就此问题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不应该是他"心灵的忏悔"或严于自剖高贵品质的体现。联系鲁迅早期的"立人"主义和在五四新文化退潮后绝望的心境,梳理了《风筝》中"我"的情感逻辑,认为《风筝》旨在揭示鲁迅关于天性丧失或难以存续的绝望心理。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作品,无论抨击丑恶还是褒扬美好,似乎总是迂回曲折,初中学生很难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了关键语句巧设支点问题,就可以打造高效课堂,顺利地启发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对散文诗《雪》的教学,紧紧扣住"坐"和"撒"两个字,设计两个语境中的词语辨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领悟,鲁迅先生对朔方雪战斗精神的赞颂之情和对壮丽斗争的向往之情,就会水到渠成地呈现在学生的理解中。  相似文献   

12.
《文学和出汗》中一引文的出处段忠林《文学和出汗》是鲁迅的一篇著名杂文。它的主旨是批评当时一位"上海的教授"宣传文学要写所谓"永远不变的人性"的。文中鲁迅先生在讽刺"上海的教授"时说;"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关于这句话中的...  相似文献   

13.
《可以预约的雪》的作者是生于1953年的台湾高雄人林清玄,他还有许多其它散文作品,如《莲花开落》、《传灯》、《迷路的云》等。《可以预约的雪》是一篇议论文,使人读后感触很深。文中的"雪"即菅芒花,作者以菅芒花作为全文的引线,对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进行了深入思考,从中领悟出人生也是可以预约的,生命中的"常"与"变"是由时间所...  相似文献   

14.
正前一阵,网上热议要不要在高中课本中取消鲁迅的作品,很多人认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应减少甚或取消。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药》、《阿Q正传》等作品已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面对新教材中仅有的3篇作品,我们如何保住鲁迅的经典作品呢?如何让鲁迅真正走进我们的学生呢?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野草》是《鲁迅全集》中比较难懂的作品”。我是深有同感的。在《野草》各篇中,《雪》要算是较为明朗的了,但各家理解仍然有所不同。如何进行教学,分歧在所难免。这里试谈一点个人的肤浅认识。《雪》到底有没有象征或寄托呢?鲁迅告诉我们,他“有了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又“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胡了”。可见用不分行不押韵的散文形式来表现诗的内涵,即通过诗的形象、诗的意境以表达“难于直说”的思想感情,应该就是《野草》总的写作特点。《雪》是写景物的,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应该是有象征或寄托的。  相似文献   

16.
<正>《雪》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一篇描述"雪"的散文诗,在文章中,鲁迅运用精炼且优美的语言对北方与南方的雪进行了对比,文章中语言之优美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其中寄予的丰富情感以及心中的追求。将其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中,让学生对其进行赏析,是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然而因为散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评述了段国超著《鲁迅家世》的意义、特色和成就。认为,《鲁迅家世》打开了鲁迅世界的大门,从这里可以便捷地走进鲁迅世界;《鲁迅家世》具有资料翔实、思想线索清晰、感情色彩浓烈的特点;《鲁迅家世》的问世标志着鲁迅家世研究进入系统的综合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雪》是《野草》集中的一篇文字优美、气势雄伟的散文诗。鲁迅先生写作《野草》的时期是中国革命形势日渐高涨的时期。北方几省,由于北洋军阀的高压,整个说来形势是比较沉寂冷落,但是人民革命的力量始终在不断孕育着、积累着。而南方、革命力量发展迅猛异常,北伐战争正在酝酿之中。正是在这人民革命的前夜鲁迅先生写了《雪》,通过对南方和北方雪景的生动描绘,画出了两幅明丽敞亮的雪景图,表达了鲁迅先生抗击黑暗,向往光明的热望,流荡着催人奋发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出关》中塑造了正面孔子形象,并在《〈出关〉的"关"》一文中对小说主题进行解释。其所谓"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表达的价值判断,并非在思想与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是在人格与人生态度层面上进行。鲁迅《出关》的创作、鲁迅晚年的孔子观与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林语堂的《子见南子》具有多方面的关系。青年时代"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的鲁迅在"后五四时代"重构孔子形象乃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晚年鲁迅努力将孔子从历代统治者建构的"白粉孔子"中剥离、恢复"原孔子"的形象,在坚持批判作为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形态代言人的"白粉孔子"的同时,将"原孔子"置于先秦诸子之中,通过褒孔贬老、援墨入儒建立了"人格孔子"。这种孔子观与鲁迅早年建立并一生坚持的"立人"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散文诗《雪》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众说纷纭,意见严重分歧,已引起了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的关切。《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在一九八○年第一期上,根据当前对《雪》的主题的不同理解,整理归纳为如下四种基本看法,为我们进一步探索《雪》的主题,作了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