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刘墓地位于山西临汾神刘村西南约500米处,其西南约800米处为下靳村,西侧约600米处为汾河,临汾市南环路东西横贯墓地北部。墓地东西长约300、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60000平方米。2013年4月至6月,为了配合张台(襄汾张礼—乡宁台头)铁路建设,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牵头,对工程施工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面积1450平方米,共发掘墓葬49座,其中春秋墓葬14座,战国墓葬35座。本文先报道其中14座春秋墓葬。这14座春秋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本次发掘的春秋墓葬为本区域春秋时期的考古学研究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由于墓地严重被盗,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包括一批春秋中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山西地区春秋中期高等级铜器墓葬的空白;发现的青铜器对于认识当时青铜器的生产和流通以及铜器风格从西周向春秋的演变都有重要意义。2013年,隰县文物旅游局委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发现的青铜器进行修复,双方合作对该墓地发现的材料进行整理。由于铜器墓多数被盗,青铜器尚在进一步修复、整理中,该墓地发现的四座陶器墓未被盗扰,资料完整,本文先对这四座陶器墓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鲁庄墓地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西北距荥阳市区约13公里。为配合郑州豫能热电有限公司2×660MW燃煤供热机组项目的建设工程,2016年7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15座,其中唐宋金时期墓葬56座,出土有陶瓷器、铜器、铁器、石器等。唐墓M53出土有典型唐代风格的铜钗、铜镜;宋墓M43发现有按方位摆放的五色石,M107为仿木构八边形叠涩顶单砖室墓,出土有买地券,虽字迹不清,但仍是当时丧葬习俗与文献记载相对照的实证;金墓M92中人骨有火烧痕迹,应与火葬相关。鲁庄墓地唐宋时期的墓葬数量较多,为研究中原地区唐宋金时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丰富了对郑州地区不同时期丧葬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包括一批东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吕梁山南麓地区春秋时期高等级铜器墓葬的空白。该墓地的发现,不仅对于认识东周时期晋文化向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土的青铜器对于认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生产流通也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选取其中的五座铜器墓(M18、M20、M21、M22、M36)进行报道。这组墓葬,年代范围大致相当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阶段,涵盖了该墓地已发掘墓葬的时间范围,对于整体认识该墓地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2年7-12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现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东南部发现并清理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46座,出土各类文物120余件。其中四座明代墓葬(编号2012M11-13、M46)保存完好,出土文物精美。尤为值得注意的是,M11、M12、M13三墓并排分布,方向一致,距离较近而互相之间无打破现象,且三墓形制相同,推测应属于同一家族。M46为竖穴土坑墓,墓内出土青花梅瓶一件,器形精美,较为罕见。四座墓葬的埋葬地位于明代徐达家族墓地范围内,附近区域曾陆续发现过十余座身份相对明确的徐达家族墓。综合分布位置、墓葬时代和形制特征等要素,我们推测此次发现的四座明代墓葬与徐达家族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平顶山应国墓地两周时期墓葬包括应国贵族墓和楚系贵族墓两大类。本文通过对该墓地发现的两座楚系墓葬M10、M301出土器物的细致分析,发现其墓中铜器并非一时制作而成,在对各类器物进行综合对比后确定其墓葬年代当属战国早期早段,其中M10的年代相对略晚。其后从这两座楚系墓葬的墓向、礼器制度及用玉风格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墓主身份进行了系统分析,证实此两座墓墓主并非楚人,而均属于已楚化的应国贵族后裔。在此基础上,本文参考墓地总体布局及各墓葬年代,认为在应国墓地中两类墓葬虽然分区而葬,文化面貌风格迥异,甚至年代存在缺环,但其族属始终未变。墓地整体反映了两周时期应国历史的兴衰变迁以及这一时期楚应关系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为配合密云镇中心小学工程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密云县文物管理所对工程用地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发掘区位于密云镇大唐庄村北,东部约700米处为白河河道。本次发掘的墓葬以辽金时期为主,仅有一座西晋时期的砖室墓,编号M12。该墓保存情况较好,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墓道、甬道偏于墓室中轴线一侧,方向340°,通长12米。墓室内共清理出随葬品10件。通过对墓葬结构及出土文物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其年代为西晋时期。  相似文献   

8.
南秦墓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南秦村西南,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各时期墓葬9座,M6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该墓时代为春秋晚期,保存完好,墓口面积近30平方米,一椁两棺,积石积炭,出土各类文物150余件套,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墓主身份应为卿大夫,或与赵氏有关。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墓葬制度、人群族属及晋文化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苇沟墓地位于翼城县县城西北部约2公里处的唐兴镇苇沟村东,位于苇沟—北寿城遗址东部边缘。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为了配合翼城县北环路改造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施工范围内发现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1870平方米,清理灰坑、窖穴、陶窑和墓葬共36处。其中东周墓葬20座,包括18座竖穴土圹墓和2座偏洞室墓,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丰富了本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的分期年代框架,对于研究晋南地区晋文化的构成与演进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郭—邱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2021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上郭古城北城墙及城内开展考古工作,发掘了8座墓葬,其中M1和M8两墓并列,间距3米,为夫妻异穴合葬墓。两墓出土器物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陶器等,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为研究这一时期晋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1.
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南京市高淳区井头村土墩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在2号墩上发现15座墓葬。其中,2座宋代砖室墓保存相对较好,出土银帔坠、瓷洗、瓷碗等多件器物。这2座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墓葬的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兔儿墩墓地是一处汉代墓地,该墓地经过多次下葬、封土,在地表形成了高大的土墩。2007年9月至1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大邑县兔儿墩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了10座墓葬。通过此次发掘,基本了解了兔儿墩墓地形成过程及封土结构。其下层为西汉土坑墓,上层为东汉砖室墓,宋明时期又在汉墓封土上下葬。其中3座西汉土坑墓(M8-M10),均未被盗,出土了丰富的器物。陶器有罐、瓮、盆、豆、钵、釜、壶、盘、井、熏炉、鼎、盒等,铁器有釜、锸、削,铜器有带钩、环、车軎等,及200余枚半两、五铢钱。M8、M9时代大概为文景时期墓,属于西汉早期晚段;M10为武帝时期墓,属于西汉中期。兔儿墩墓地的发掘提供了一批西汉早期墓葬新资料,对于探讨汉代土墩墓在四川地区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家咀墓地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均田村3社,2022年1月至2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璧山区文物管理所对刘家咀墓地进行了配合性发掘,共清理宋代石室墓2座,明代石室墓1座,出土了瓷碗、瓷盏、瓷碟、瓷罐、瓷盏托等遗物。墓葬的形制结构、石刻内容和雕刻风格体现了渝西地区宋代石室墓的一些共性特征,为研究宋代墓葬装饰题材反映的丧葬习俗、雕刻艺术和社会意义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上石河春秋墓地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南部原上石河村,为配合当地工厂扩建工程,2018年4-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25座,其中春秋时期墓葬115座,另有春秋时期马坑7座,共出土铜、陶、玉、石、骨、蚌等各类随葬品2700余件(颗),被确认为...  相似文献   

15.
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辉县市东约3公里的赵庄墓地进行了勘探、发掘工作,清理了汉至清代墓葬140座,其中汉代墓葬22座.本文介绍的4座东汉墓葬保存相对较好,分布较为集中,M41、M51、M50由早及晚自西向东一字排列,M43位于M41、M51北部,墓向一致、排列有...  相似文献   

16.
龙门堂墓地位于湖北省郧县东约40公里的安阳镇小河村一组的五谷庙岭,2010年11月至2012年6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7座,本文对其中M50、M73、M74与M77四座墓葬的发掘及出土情况进行介绍。四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随葬品主要以陶器为主,出土少量铁器。依据墓葬形制、器物组合等判断,M50的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M73、M74和M77的时代为西汉早期至中期。以上墓葬的发掘为探讨龙门堂地区汉代葬俗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此外,结合龙门堂墓地以及临近的龙门堂遗址,可以为研究墓葬与居住区的关系、墓地安排及中下阶层人群的社会生活及物质文化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2018年8-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师范学院考古与文博系,对位于三门峡市后川村的黄河嘉园基建项目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在该项目工地内发掘了大量西汉时期墓葬,推断为西汉陕州城外的一处公共墓地.位于该墓地南端的M243和M247,两墓被一近方形的围沟环绕,即围沟墓,在之前豫西和晋南的考...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0月,淄博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周村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周村区汇龙湖工程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明代墓葬11座,除一座为土坑墓外,其余皆为阶梯墓道土洞墓,共出土瓷器、木器、铜镜等器物90余件。墓葬的排列具有一定规律,随葬器物也比较一致,应为一处家族墓地。《明英宗实录》中多次记载明英宗令户部旌表出粟义民并诏赐冠带事,M1的发现佐证了这段史实,反映了明代具有文官散官大夫称号的平民墓葬的特点。墓地出土器物以淄博窑瓷器为主,比较固定的组合为四系罐、双系罐、碗、灯盏、缸等,为明代淄博窑瓷器的断代提供了依据,也反映出明代当地民间以使用本地所产瓷器为主。M1所出七星图案木棺底板、M8所出镇墓瓦是道教或民间宗教信仰的体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明代平民墓葬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丰富了对于明代丧葬习俗、生活习俗、精神信仰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曲沃代翼后,向南扩疆拓土。春秋中期前,沃饶而近盐的涑水流域基本被晋国占据。该区域已发现多处春秋墓地,学界对其年代与性质的认识尚不统一。文章选取涑水流域的春秋墓葬为研究对象,利用考古类型学,对出土器物进行了细致研究,确立了涑水流域春秋墓葬的年代框架;并对墓葬等级、葬俗、出土器物的文化因素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涑水流域春秋墓葬可分早、中、晚三期,年代分别相当于春秋早、中、晚期;葬者头向多北向,葬式多为仰身直肢,极少见殉人和殉牲;晋文化为其主要因素,另有少量北方、楚文化因素。横水墓地乃怀姓九宗之一宗;上郭村墓地地处古曲沃,是晋国核心区墓地;庙前墓地当归属魏氏;程村、南相墓地的葬者与智氏或魏氏密切相关。文章指出,晋国占据了涑水流域后,将其中一大部分封于臣下。至春秋末期,这些土地成为卿大夫内斗、三家分晋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0.
雨花台位于南京城南,地势较高,早年在此发现过大量六朝时期重要墓葬。2006—2007年,华为南京基地在此施工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其所涉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共发现100余座古代墓葬,时代分布于六朝时期至明清时期。有一座编号为06NYHM36的南朝时期土坑竖穴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虽早年遭到盗掘,损毁严重,但仍出土较丰富的随葬物,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金器、银器。其中一件金罐重79.8克,在南朝时期墓葬的发掘中较为罕见。该墓的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南京地区南朝墓的分期、墓葬习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