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0级—2013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8991名学生。结果:有13.17%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2010级、2011级与2012级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分别为16.78%、11.23%以及11.24%;除了2011级学生在敌对因子以及偏执因子上得分无显著差异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同学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及总分都显著高于男同学。除了2011级同学与2012级同学躯体化因子、敌对因子以及恐怖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同学们在入学变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女生。总体而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随机选取初一到高三学生592人,用主观幸福感量表(SWB)和一般学业自我量表(G-ASCS)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学习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年级差异显著.在主观幸福感以及学习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上,初一年级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其他年级之间大都没有显著差异.在负性情感上,初一年级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其他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正性情感上,初一、初二年级明显高于高中各年级,初三年级明显高于高一年级,其他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中学生学业自我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以及主观幸福感各因子的相关都显著.其中学业自我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正性情感、学习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呈显著负相关.(3)中学生学业体验和学业能力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整体以及主观幸福感各因子有较强的预测力,预测力在0.19-0.38之间.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研究采用修订的学校组织气氛问卷和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对131名初中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学校组织气氛的知觉程度以及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并揭示了中学组织气氛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学校组织气氛各因子中,亲密行为得分最高,其次为支持行为、同事行为、限制行为、疏离行为,监督行为因子得分最低.(2)教师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对学生的满意度最高,其次为同事、教学工作,对工作报酬的满意度最低.(3)学校组织气氛各因子中的支持行为、同事行为和亲密行为与教师总体工作满意度呈极其显著正向高相关;限制行为和疏离行为与教师总体工作满意度呈极其显著负向中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贵州教育学院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成人大学生的总体平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2)大学生群体中阳性症状者出现率较高,达整个群体的46%.被试在9个因子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总检出率分别为42.6%和35.7%.且在人际关系、忧郁、敌对、焦虑等因子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检出率较高.(3)性别差异显著,女性的得分总体高于男性.(4)在研究中还发现,人际关系敏感与其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5)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忧郁、恐怖等因子年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积极情绪是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能够扩展个体瞬间的思维与行动序列,帮助个体发展和建设个人资源(其中包括人际资源).文章采用积极情绪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人际关系困扰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其积极情绪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7.8%人存在一定或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且大学生的异性交往困扰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积极情绪与人际关系困扰的三个维度(人际交谈、人际交友、异性交往)以及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待人接物困扰不存在显著相关.(4)文科生的积极情绪与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困扰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理工科生的积极情绪与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困扰则没有出现显著的相关性.(5)积极情绪对人际关系困扰的两个维度(人际交谈和人际交友)以及人际关系困扰总分有较好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中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对北京市某中学初中至高中4个年级316名学生开展生涯适应力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在生涯好奇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生涯关注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初一年级生涯适应力水平显著高于初二年级,高一年级生涯适应力程度显著高于高二年级;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系列指标中,只有母亲职业类型对学生生涯适应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学生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特点,并进一步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SCL-90量表为调查工具.结果:(1)医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良好,重度人际关系困扰者较少.(2)医学生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其分值高于平均水平.(3)家庭教养方式得分趋于平均水平,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P0.05).(4)人际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显著(P0.05).(5)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相关显著(P0.05).结论: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容迪 《文教资料》2014,(13):113-114
本研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对独立学院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共667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被试在抑郁、焦虑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大四贫困学生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贫困生。单亲家庭的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双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带来心理困扰又不会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会去寻求专业帮助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对2000—2010年间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发现: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女生在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因此,学校应广泛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家长应合理调节自己的期望,学生应提高自己应对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农村211名留守初中生和223名非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在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三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在人际关系状况、健康适应及心理压力总分三个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调查结论:农村留守初中生面临的生活压力事件多于非留守学生;留守初中学生在生活压力事件因子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心理测量法,以西安地区400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其人际交往状况在城乡、年级、性别、专业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差序格局下居民人际交往对其人际信任的影响及路径,基于2017年北京市16区1 070名居民的实地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展开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交往、交往满意度和人际信任均存在差序格局特征;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满意度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结合差序格局的特征,内层交往对其内层信任的影响和中层交往对其中层信任的影响,均需内层交往满意度或中层交往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简言之,人际交往满意度在人际交往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同伴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大学生是否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了学生的人际关系,阐述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调适能力、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人际关系作为社会财富,会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更为舒适。它在我们处理工作问题、完成我们远大志向的时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分析影响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可强调在现代社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以汉语汽车广告为语料,探讨了汉语汽车广告的人际意义是如何通过人称系统来表达的.研究发现汉语汽车广告里的人称代词的各种指代用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通过不同的人称的使用促进了广告主和潜在消费者之间的平等协商和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社区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矛盾的实质是不同个性发展需求同时寻求满足时易产生冲突。社区人际和谐就是宿舍里成员各自个性得到彰显,同时又能发展出融洽的关系,其包括问题解决、尊重、友好氛围和交流促进四个重要因素。调查分析发现:(1)社区人际和谐各因素对个体主观评价有着不同的影响;(2)性别、电脑拥有、恋爱状态、性格倾向以及社交能力都对社区人际和谐有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社区人际和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际语法隐喻是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在语篇的建构中,人际语法隐喻可以合理配置语法资源,有助于语篇准确地反映语言交流的意图。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不良人际交往倾向的成因、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高校思想教育理念的落后造成了当前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不良倾向。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通过加强引导、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等方式,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不容乐观,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体育运动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特征,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适宜的人际交往场所与机会,加深情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增进公平双赢的竞争意识和团体合作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际关系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和处理的现实问题,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日益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以便有效地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并在真实世界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其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