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棉乡杂3号的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效应,为制定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措施提供依据.2 a试验结果表明:铃重、衣分的变异较小,它们主要受遗传基因控制,株铃数、公顷铃数有较大变异,表明它们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衣分、铃重和公顷铃数均与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对皮棉产量的最终效应为:衣分(0.6411**)〉铃重(0.4668**)〉公顷铃数(0.4490**),贡献率相应为49.49%、26.24%、24.27%,以衣分为最大,铃重和公顷铃数分列第2、3位.模拟得出皮棉产量1650-1800 kg/hm2的优化结构:公顷铃数784608-803030个,铃重6.12-6.20 g,衣分41.43%%-41.66%.在高产栽培实践中,以争株铃、增总铃、促铃重、稳衣分为主攻方向,加强管理,促成各因素协调发展,方能实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2.
棉花新品种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省2006及2007年16个春棉区试资料的植株、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共17个数量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得出:选择植株中等偏高、果枝始节低、果枝台数多的植株性状,与株铃多、铃重高的产量性状,可同步提高衣分,为选育高产棉花品种的有效途径,但对纤维的长、细度及纺纱指数的间接选择效果不明显.通径分析表明,株铃与铃重呈负相关,选择时应两者兼顾,不可顾此失彼.植株中等偏高与果枝数多的性状,主要是通过增加株铃起增产作用,果枝始节低的性状,能极显著提高衣分而获致皮棉增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棉503品种在河南省2006-2007年棉花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中产量构成因素的偏相关与通径分析:明确本品种高产栽培应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力争单株多结铃、增总铃、稳铃重、保衣分为主攻方向.从产量结构的模拟模型得出不同皮棉产量的产量结构,为本品种实现高产理想的产量结构指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棉花新品种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2006及2007年16个春棉区试资料的植株、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共17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前4个主成分对所考察性状总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3.89%,反映了所有性状绝大部分信息.分析表明,选择植株中等偏高、果枝始节低、果枝台数多、株铃多、铃重高的性状,可同步提高衣分,增加皮棉及霜前皮棉,为选育高产棉花品种的有效途径,但对纤维的长、细度及纺纱指数的间接选择效果不明显.通径分析表明,由于株铃与铃重呈负负相关,选择时必须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植株中等偏高和果枝台数多的性状,主要是通过增加株铃起增产作用,果枝始节低的性状能极显著提高衣分而导致皮棉增产.  相似文献   

5.
棉花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5年全国棉花品种A组区试13个品种的7个植株性状、7个产量性状和8个纤维品质性状组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选择出苗—开花及全生育期短与果枝数适中的性状,有利于提高皮棉产量及霜前皮棉产量。生育期长的性状,则果枝始节高,果枝数多,对纤维长度、整齐度、纺纱均匀性指数产生负效应。结铃性强、株铃多的性状,可同步提高铃重,但会间接导致纤维长度、比强度、整齐度及纺纱均匀性指数的降低,麦克隆值的增加,影响纤维品质。衣分高的性状,可有效地提高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降低纤维黄度,但会促使麦克隆值的增大,使纤维变粗。  相似文献   

6.
麦棉套种不同模式对棉花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麦棉套作模式对棉花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与小麦共生期间生理生态等因子的影响不同,导致棉花产量结构因子的差异,最终导致棉花产量的不同,套作棉花产量与单作棉比较,均表现出减产,减产幅度介于2.06%-7.06%,究其因在于单位耕地面积成铃数少,四种套作模式相比,以3:1式产量最高,产量达72.43kg/666.7m^2,其成铃数、铃重和衣分最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麦棉套作模式对棉花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与小麦共生期间生理生态等因子的影响不同,导致棉花产量结构因子的差异,最终导致棉花产量的不同.套作棉花产量与单作棉比较,均表现出减产.减产幅度介于2.06%~7.06%.究其因在于单位耕地面积成铃数少.四种套作模式相比,以31式产量最高,产量达72.43kg/666.7m2,其成铃数、铃重和衣分最佳.  相似文献   

8.
产量因素性状与产量的偏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株铃、铃重与衣分为三大产量因素,以株铃对产量的贡献最大,铃重次之,衣分居三。纤维品质性状的偏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选择整齐度高、比强度大、麦克隆值低的性状,不仅可提高纺纱均匀性指数,且对改善子棉产量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增加株铃,有利于提高皮棉产量和增进纤维品质,但株铃过多,晚秋桃所占比例大,将对衣分、衣指、麦克隆值产生负效应,因此,应注意优化成铃时间与部位,力争多结优质铃。  相似文献   

9.
对4组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正、反交F1代的性状差异性研究表明: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衣分和籽、皮棉产量主要表现为受细胞核基因控制,核质互作效应不明显,铃重、子指、衣指、2.5%跨距长度、比强度和麦克隆值晃否受核质互作效应的影响,则取决于特定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抗虫棉品种间几个主要性状的差异显著性、遗传力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间,生育期、果枝数等几个主要性状差异显著;遗传力大小顺序为:皮棉产量〉霜前皮棉产量〉株高〉节他〉生育期〉果枝数;生育期与节位、霜前皮棉产量与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霜前皮棉产量、果枝数与节位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的基本理论,以我国常见的成批与单件小批相结合的生产类型企业为对象,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编制企业主生产计划的问题,研究建立了主生产计划的模拟模型,并用实例结果证明主生产计划模型的实用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恰当地表述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希腊艺术的繁荣就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生产和生产方式概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生产不是一个抽象的出发点,而是一个包含现实社会关系在内的具体概念.生产构成基础,是在现代世界兴起中才凸显出来并为思想史所反映.从生产出发也就是从一定的生产方式出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把捉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并颠倒以往一切意识形态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
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产实习是培养生物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生产实习存在着企业难寻、经费不足、学生认识不够等问题。对生产实验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对生产实习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分阶段实习及加强考核等是提高生产实习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电影制作是指在综合传统电影制作工艺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高新的数字图像生成技术、数字影音记录、合成、修改、储存技术和网络传输、发送、播映技术的现代电影制作技术方法与传播方法。数字化电影制作的程序包括数字化的筹备与策划、电影拍摄、画面剪接、声音制作、视听效果、发行与放映。数字化影音制作方式创造出了电影艺术魔术般的奇迹,给电影制作人提供了一种创造无限想象影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从来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方式也是物质生产方 式与精神方式的有机统一。同理,作为反映社会生产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也是对社会物 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概括。人类社会就是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 作用、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及其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17.
论艺术生产的特殊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在认定艺术生产是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进一步解释了它与物质生产在形式上的相通性,特别又分析了它的独特规律,这主要表现为物质媒介蕴含的审美价值的历史无尽性,产品对象的静态形在式中包涵的律动性,艺术性体施用条件对于对象化成的特殊性,这些都可以认为是艺术掌握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安茹王权的扩张和征战引起英国贵族的强烈不满,他们在1215年发起大规模权利斗争,制定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份宪法性文件——《大宪章》,有力地制约了安茹王权。《大宪章》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主体权利的规定,对议会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国内淀粉粘合剂生产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并对其常用化工原料、作用原理及制备工艺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Most sociological theories present school as a source and a channel of social reproduction: of a dominant group, of essential values, of bureaucracy, etc. This paper, primarily based on a study of the origins of colleges and the bourgeoisi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comes to an opposite conclusion: it shows school as an agent or an active medium in the emergence of structures and social groups. Other historical situations reveal the multiple contributions school makes to the production of society. While interrelating history, pedagogy and sociology, this constructivist point of view renders an active role to the teac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