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言九鼎"这一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此段话讲述的是秦昭王十五年的时候,秦国出兵赵国的成都邯郸,使其陷入困顿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窘境,赵王只得派平原君到楚国搬救兵,平原君的门客毛遂知道后,自  相似文献   

2.
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选了19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4,(4):18
正"毛遂自荐"我们可能常常听说,但"毛遂自刎"听过的应该不多。延伸考证往往会让我们发现许多意料不到的东西。酷咖网(kuka.hnjy.com.cn)有更多意外之喜等着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按剑上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他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  相似文献   

4.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某些课本作《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秦统一六国前四十年,即公元前257年。当时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之后,又以重兵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赵惠文王弟平原君,与魏安厘王弟信陵君是郎舅关系,赵国又与魏国紧邻,因此赵求救于魏。魏王慑于秦之威胁,按兵不动,使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几次请求魏王出兵,并使门下宾客辩士想尽各种办法去劝说魏王出兵救赵,但终究不能说服魏王,不得已而用侯赢的计策,窃符夺兵权,完成“救邯郸存赵”之大业。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241年,除齐国外,赵、韩、魏、燕、楚五国诸侯,推楚国为首领合纵抗秦,但很快失败。从这以后,合纵抗秦就没人提起,加上楚国日趋衰落,这就使秦国兼并六国更加方便了。秦王赢政为了进攻赵国,假意跟燕国和好,派使者去破坏赵、燕之间的联盟。燕王喜果然听信了秦国的话,叫太子  相似文献   

6.
在《毛遂自荐》一文中,毛遂的“取鸡、狗、马之血来”这句对话,足以表现他的机智。何以言之?秦围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往楚国求救,要和楚联合抗秦。要达此目的,并非容易。所以平原君决心“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将定从而还”。平原君到楚国会盟“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这对楚国非常不利。因为  相似文献   

7.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邯郸遭到魏军包围的时候 ,门客毛遂自荐 ,随平原君出使楚国 ,以机智善辩而说服楚王出兵救赵 ,回来时 ,平原君称赞说 :“毛先生 (毛遂 )一至楚 ,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 :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 ,象征统御九州 ,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 ,象征天子权威。“一言九鼎”便由此而来 ,比喻说话很有份量。一句话重于九鼎。一言九鼎  相似文献   

8.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有个叫毛遂的人,是赵国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毛遂投靠平原君三年,一直没有表现才能的机会。不久,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平原君奉命到楚国去讨救兵,他选了十九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楚国,  相似文献   

9.
高中五册课本《毛遂自荐》一文开头交代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危在旦夕,赵国只好求救于当时力量较强的楚国,同楚“合纵”。当“平原君与楚王合纵,言其利害,日出而言,日中不决”时,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对“先生上”,我们联系上下文,作深入的探讨,会发现其深刻及意蕴: 一、说明十九人面对复杂形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只好寄希望于毛遂,但事实上,十九人并不了解毛遂的实际能力,在此关键时刻却又推出毛遂,说明了当时门客之问尔虞我诈,互相倾诈的社会现实。二、反映了十九人轻视毛遂,欲出毛遂的“洋相”的阴暗心理。曾几何时,毛遂自荐成功后,十九人“相与同笑而未发”(彼此用眼光示意,暗笑毛遂,没有把轻视毛遂的意思说出来)。难怪毛遂胜利后在楚国朝庭上,当着平原君的面指责十九人“公等录录(通“碌  相似文献   

10.
正活动目标1.让家长懂得孩子自信的重要,以及孩子产生烦恼的主要原因。2.让家长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帮助孩子排解烦恼的过程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活动过程一、谈古论今:自信是基石1.出示图片,倾听故事(1)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毛遂自我推荐,要求前往,结果,他成功说服楚王同意援救赵国。后人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这个故事亦反映了毛遂是个有自信的人。(2)邓亚萍说:"我自信,我  相似文献   

11.
毛遂自荐     
此语出《史记·平原君列传》。战国时期,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其弟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平原君准备带二十名文武随从前往,但只选中了十九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站了出来,向平原君说:  相似文献   

12.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古有‘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画地为牢’的事例,这都是诚信的金科玉律。”在生活中,像这样把“一言九鼎”理解为坚守约定、诚实守信的情况不胜枚举,而这种理解是有悖于此词的原义的。“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昭王十五年,秦国派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  相似文献   

13.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之叔,先后辅佐两代赵王,在赵国政坛纵横几十载,对赵国政治、外交均有重要影响。公元前265年至公元前259年赵国的拒燕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是赵国逐渐由盛转衰的三次关键战争,平原君全部参与了这三次战争的决策,有功有过。对平原君在这三次战争中的是与非、功与过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14.
战国后期,秦赵两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战斗空前激烈,最后秦胜赵败。司马迁的《史记》有两处记载了这次战斗,一处记在卷五的《秦本纪》中,大意说:秦昭王在位的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去攻打韩国的上党,上党投降了赵国,秦国因此又去攻打赵国,赵国发兵抗击,相持了很久。秦国派武安君白起带兵去进攻赵军,大败赵军于长平,把赵军40多万人都杀掉了。另一处记在卷四十三的《赵世家》中,大意说:赵孝成王七年(即秦昭王四十七年),免去了廉颇的将军之职而以赵括代之。秦军包围了赵军,赵括率领军队投降,他手下…  相似文献   

15.
《毛遂自荐》,用毛遂敢于自荐赴楚、力说楚王签约合纵和平原君盛赞毛遂奇才三件事情,充分表现了毛遂超群出众的胆量、见识和辩才。其间,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技法,使毛遂形象蓬壁生辉,性格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突出。对比 1.十九人的“笑”与“服”。在平原君终于同意毛遂自荐赴楚时,十九人自以为文武具备,乃平原君首次选中的人,对毛遂不屑一顾,藐视之极,流露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的傲气。但至楚后,毛遂侃侃而谈天下大事,竟使“十九人皆服”。这一“笑”一“服”,突出了毛遂与众不同的见识。 2.平原君的“疑”与“赞”。毛遂自荐之初,平原君对其才能甚是怀疑,曰:“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赵国参与了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战争,到了战国后期,赵国成为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多次组织六国抗秦活动并发挥重大作用,赵国的积极反抗延缓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影响甚至决定着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3年食客,平原君从没正眼瞧过他。后来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20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选了19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儿推荐自个儿。于是平原君把他凑了个整数,带他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多篇记叙战国时代门客活动的文章,许多门客的故事也为学生所熟悉,源于这些故事的成语典故,更是广为流传.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散见的门客事迹,激发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一问题的浓厚兴趣.现在本文对门客的有关问题作点介绍.战国时代有权势的人家供养许多门客为自己服务,这叫做养士。投靠了主人的“士”又叫“门客”、“食客”、“舍人”.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至食客三千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取“食客门下”(亦称“门客”)毛遂等二十人去楚国订立合纵盟约,而当楚王  相似文献   

19.
赵孝成王刚愎自用,不听平阳君赵豹之言,受上党地引发长平之战。战争中,轻信人言,中秦反间之计,临阵换将起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终酿长平之祸,赵卒被坑杀40万人,赵国国力大为削弱,险些亡国。但孝成王用人不疑,在邯郸保卫战中信赖重用平原君赵胜,从楚、魏搬来援军终解邯郸之围,使赵转危为安。赵孝成王的性格弱点和优点矛盾统一于其一身,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对赵国乃及其他各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毛遂自荐:宣传自己,张扬个性毛遂,战国末期大梁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三年未得展露锋芒。时值秦乘胜围攻赵都城邯郸,毛遂于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愿往。”平原君遂生轻视之意“:贤主处于世间,恰似尖锥处于囊中,其锋芒亦现,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却未曾听左右提起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