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橡皮是一种必备的学习用品。我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文具盒中保持有3块及3块以上橡皮的高达35%以上。不少小学生有个通病,做作业时喜欢不停地使用橡皮。更值得注意的是32%以上的小学生并不真正使用橡皮,而是满足于一种破坏欲,有的是用铅笔狠狠地戳坏橡皮,有的用手去掰坏橡皮,还有的则是把好端端的橡皮用小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对于上述现象,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请教了市里的心理专家。专家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橡皮综合症”,并明确指出:“橡皮综合症”本质是“学习焦虑症”,这是小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患“学习焦虑症”的学生为…  相似文献   

2.
一天夜里,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天上的星星还在眨着眼睛。可是,小明的书房里却越来越吵。原来是文具们正在争论谁的功劳最大。铅笔骄傲地说:“小明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功劳要属我最大,没有我,小明哪会写一手好字?”听了这话,橡皮不暇气了:“哼,没有我,小明写错的字,用什么来擦干净呢?要说功劳大,应该是我。”  相似文献   

3.
气死我了,刚学完生字“染”,许多学生就把其中的“九”字写成了“丸”。镜头一:我把“染”字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出学生的错误,让他们说结构、字形、笔画,强化记忆,可是在第二次作业中仍有人写错。镜头二:我改变方法,先让几名学生板演,后让其他学生判断、讨论纠错。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染”字,并说:“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如何记牢这个字?”“一根木头托住九斤水。”一个男孩大声说。我心头一震,好主意,我带头为他鼓掌。接下来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自编字谜:“一根木头放在水里九天,才能染上色。”……没有机械的抄写,没有严厉的惩…  相似文献   

4.
小处着手     
有一次,我帮同学打扫教窒,在地上发现几块橡皮头,我自言自语地说:“是谁粗心把橡皮丢掉了。”说着忙把橡皮一块一块拾起来。这时,正在扒土的胡学文同学说:“老师,这是我们不要了丢掉的。”我听了很诧异,一问才知道,原来,百货公司刚到了几种漂亮而又便宜的橡皮,大家争着买,胡学文一个人就买了五块,有了新橡皮,有些同学干脆就把旧的橡皮丢掉了。我看着被孩子们丢弃的橡皮,心里直翻腾,我想,这些孩子,丢掉的仅仅是这一点点橡皮吗?不,如果不趁此加强教育,他们将会失去勤俭节约的美德。目前国家正处在建设时期,党号召我们勤俭建国,现在必须使孩子们养成爱惜财物的良好习惯。于是,我们用一个队日活动,举行了一次“爱惜学习用品,就是爱护国家财富”的主题会。会上,我讲了老工人孟泰的故事。老工人孟泰把国家的一钉一木看得比自己的财产还重,不管大大小小的零件,只要给他  相似文献   

5.
我的生意经     
世界上有球迷、彩迷、歌迷、影迷……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财迷”!“我爱钱,爱着钱,就像财主爱金钱!”这是我的口头禅。我的确很爱钱,可是我口袋里的钱却总是不见影儿,为此我很烦恼!这不,我有了想要赚钱的念头——开店。橡皮美容店最初,经过我的调查发现,同学们用橡皮很浪费。只要橡皮一擦黑、一变小,不管多么喜爱的橡皮都会毫不犹豫地丢进垃圾箱。但是,如果把橡皮“清洁”一下,再加以包装,不就又闪亮一新吗?根据这一情况,我决定开一家“橡皮美容店”。这牌子一挂,果然很受欢迎!同学们一拥而上,兴致勃勃地问我:“怎么美容呀?”我自信地向同学…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我也是普通一兵》(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设计了三个追问,有效地诠释了“普通”一词的内涵。追问一:谁“噙满泪水”?为什么?黑板上写下问题后,学生们一愣,陷入思考。我又用粉笔在“噙满”两个字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请问‘噙满’是什么意思?”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要流泪了”,有的说“是泪水满满地在眼眶里打转转,呼之欲出了”,有的说“情至深处,说不出话来时就是那个样子”。我说“:一定是动了真情时才会这样。”学生们纷纷点头认可。我指着黑板问“:谁这样了?”学生回…  相似文献   

7.
橡皮哲学     
谁说橡皮是小学生的专属品,它也是中学生的专借品。中学生热爱橡皮,因为就有那么一些顽固不化的人仍在使用自动铅笔——方便涂改嘛!于是,我也随波逐流买了一块橡皮,谁知竟因它了解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同窗。温柔善良型:此种人借橡皮时往往细声细语地问一声:“可不可以?”“可以。”“啊?”“可以。”“啊?你说什么?”“我说可——以——”“哦,谢谢。”然后她会小心翼翼地捏紧橡皮,用橡皮尖儿擦字,一点点地蹭,那速度会让蜗牛都无颜活在这世上,光是看着都能急死人。借这种人橡皮,不等到你白头才怪。强取豪夺型:“喂,橡皮借我行吧?”一同胞问。“…  相似文献   

8.
徐敏 《中国德育》2008,(3):67-68
上课时,一个学生把一块崭新的橡皮切成饺子馅一样的碎片。其他同学的橡皮也好不到哪里去:有的刻了字,有的钻了洞,有的画了图……粉笔盒里常常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橡皮,却很少有人来认领。是学生不再需要橡皮了吗?不!每天上学时校门口的小店里总是挤满了买橡皮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黄琦 《河北教育》2005,(4):9-10
我平时很少发脾气,这一次却冲老妈发了火。因为她把我案头上放着的一块橡皮扔了,还没好气地说:“那破橡皮早该扔了,像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谁还要?”我倔强地说“就是要”,于是开始翻腾垃圾袋,终于把那块橡皮找了出来,洗了半个小时,然后放回了我的案头。  相似文献   

10.
一个明朗的夜晚,从文具屋子里传来了一阵吵闹的声音。“主人得了全班第一,我的功劳最大,要是没有我,主人就无法学习,更谈不上得到全班第一了!”铅笔得意洋洋地说。橡皮听了挺不服气,大声嚷道:“你算什么东西!主人经常把字写错,还不是因为你?没有我的帮助,你犯的错误又如何改正呢?要说功劳,我比你大。”睡得甜甜的转笔刀被它们吵醒后揉揉眼睛问:“谁在争吵哇?把我也吵醒了。”“转笔刀大哥,你来评评理吧。”橡皮大声地喊。“你们在吵什么呢?”转笔刀好奇地问。橡皮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转笔刀。原来是主人得了第一,文具“大王”准备奖励最有功…  相似文献   

11.
心灵鸡汤     
鸡汤是上好的滋补品,常喝可以强身健体;那什么是滋补学生心灵的“鸡汤”呢?我以为是教师的宽容与真诚的期待。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与修养,“春风化雨处,润物细无声。”新学期第一节课,我刚进教室,就发现气氛不对,同学们有的在偷笑,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默默等待,还有的在低头看书。再仔细一瞧,发现看书的把书拿倒了居然还在兴致勃勃地“看”。环视一周,猛然发现黑板上有一幅我的漫画头像,旁边还有行字:“欢迎张老师”。我微笑道:“这是哪个同学的杰作,敢让我认识一下吗?”“是小弟…  相似文献   

12.
片断一: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读边把它画下来。 (生读文。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同桌轮读,有的小声读……) [评:这一环节充分休现出一个“放”字,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兴趣盎然,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师:大家同意吗?  相似文献   

13.
拯救错别字     
我是个“马小虎”,常常写错别字。一天,我发现书变大了,我竟被“吃”了。只见有栋大楼,上面标着“错别字医院”。我感到十分好奇,便走了进去,发现“修医生”(修改液)正给“病字”做开切手术。咦?那不是我写的“敢”字么,哦,原来多了颗“心”。开切时,它还哇哇大叫呢!我心痛极了。橡皮护士让我帮她。我跑了过去。原来,小朋友“于”多了一点。可我刚准备动手术,她便喊到:“不要不要!”橡皮护士安慰“于”,她才答应了。于是,我红着脸,把“于”小妹妹的病治好了。我高兴地来到15楼,上面写着:“动物错别字区”。我走进病房,怯怯地问:“小朋友,你…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把“象”写成“向”,“纸”写成“(纟氐)”,这已是第六次写错了。我便把他找来当面订正。只见他拿到本子后不加思索,很快就订正好了,并且很正确。我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会订正而用时却错呢?”他很干脆地回答:“这些字差不多,反正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这个错了,一定是那个!”学生的回答,固然说明了他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偶然看见一位教师正用橡皮在学生作文本上轻轻地擦去评语中一个写错的字,另一位教师见了满不在乎地说:“把它圈划掉不就行了。”这位教师却认真地说:“这样做是省事,但容易给学生造成随便圈划的不良印象,还是擦去为好。”这时,我顺手翻了些作文本,只见本子上评语书写工整,没有一处随便圈划。我顿时暗暗敬佩起来,由此我想到:现在不少教师  相似文献   

16.
比较是一种思维方法,它能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我在教学“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时,就先后三次运用了比较方法。教师出示6个分数(有意识地把它们分成两组,见下面板书),让学生把它们分别化成小数(不能整除的保留三位小数)。为下面的比较提供了“背景”材料。(板书如下) 第一次比较: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左边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右边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就在学生发现了问题却不能解决时,我及时指导学生比较两组分数的分子:分数的分子相同,但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说明一个分数能否化  相似文献   

17.
大笑八声     
1.尊称语文课上,包老师给学生们讲解孔子、孟子的文章时说道:“古代如称对方为‘子’,那是尊称。”一个学生说:“包老师,那您在古代的尊称是……”包老师:“……”2.健忘教授博学多才,只是健忘得厉害。一次,班里来了一个新学生,坐在后排,教授见了问他,你从何处来?回答是云南。第二天,这位学生坐在了前排,教授见了又问他,你从何处来?回答依旧。教授喃喃地道:“又是一个云南来的学生,可是昨天坐在后排的那个学生到哪里去了呢?”3.才错一个字一学生对同桌说:“我爸爸看了我的作文后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顿,只因为我写错了一个字。”“一个字?”“就…  相似文献   

18.
案例描述:在一节英语听力课上,学生们兴致很高,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告诉大家自己听到了什么。在众多高高举起的小手中,我发现了那只举得最矮的小手,“彬彬,你来回答好吗?”“我听到的是小兔子跑得最快”,学生们一片哗然。我问其他同学听到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老师,他说错了,您让回答的是谁跑得最慢。”有的学生还说:“他没有听讲,”此时彬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语文测试命题中,我曾多次发现有的老师把这样的句子当病句来考学生,如: “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提高了认识。” 这是不是病句呢?是不是属于不适当地把主语放到介词词组当中而造成缺主语呢? 下面引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构件”语法》一书中的两段文字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镜头一:军训开营式后,老师们到楼上开会。半个小时后,老师们惊讶地发现,学生已在瞬间变了:站姿笔直,神情严肃,喊声震天。操场边,有几个“兵”正在做着与众不同的动作:背着双手蹲着跳,绕着场地一圈圈地跑。这是杀鸡儆猴呀!忽然,眼尖的老师吃惊地喊起来:“那跑步的女生是小何啊!”一时间,老师中发出了一阵感叹。原来,小何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镜头二:早操结束,学生个个瘫倒在宿舍的床铺上。见到了我,一个个“兴奋”起来,纷纷报告:“晓王被教官罚了!”神情黯然的中队委员晓王十分委屈地申诉道:“教官要我们唱歌,我唱了。可教官硬说我唱得不认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