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蝗灾是农业社会仅次于水旱灾害之后的又一大灾害,"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1]。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南北气候的差异造成这一带旱涝异常,因此,了解这一地区的蝗灾,对于理清蝗灾与旱灾的联系,以及还原清代这一地区的蝗灾及治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搜集、整理明清时期山西蝗灾资料,对1368年至1911年山西蝗灾进行等级划分,探索明清时期山西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山西蝗灾以1级灾害为主,蝗灾严重期为明后期与清中前期。该地区蝗灾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受灾县的临水性特征和受灾区域从南到北递减的次数差异性特征。东亚飞蝗在该地为两代生并以夏蝗为主,主要集中于阴历6、7月。根据小波分析得出明清时期山西蝗灾周期长短不一,蝗灾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冉浩 《红领巾》2023,(Z1):76-77
<正>蝗虫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它食量大、能够长距离迁飞,一旦大量繁殖形成蝗群,将给农田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古代蝗灾频发蝗灾、水灾和旱灾是我国古代的三大灾害。最早关于蝗灾的记录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吕氏春秋》:“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而到了明清时期,关于的蝗灾记载更为详尽。据统计,从两汉至明清,共发生蝗灾755次,大约每3年发生一次,其中,较大的灾害有97次,约每22年发生一次。蝗虫在土中产卵,由于干燥的土壤有利于虫卵的存活和孵化,所以降水量少的年份更容易发生蝗灾,这也是古人常说的“久旱必蝗”。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蝗灾防治工作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平均每间隔3—5年就爆发一次严重的蝗灾,危害面积广泛而严重,对于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农业产值的提高构成严重威胁,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治蝗工作十分重视.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治蝗救灾体系,围绕化学防治和改造蝗虫发生地这两条主线开展了系统的治蝗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后,由“控制阶段”到“改治并举”,再到基本根除,蝗灾防治工作逐渐成熟,出现了注意生态效益的可喜变化,防治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5.
以献资料法研究了滨州市蝗虫灾害历史,分析了蝗灾成因,重点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蝗虫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探讨了蝗虫发生频率增高的原因,提出了防蝗治蝗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蝗灾是安徽省主要农业灾之一,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关注。民初安徽治蝗只是沿用传统技术,未有创新,但因主政安徽的倪嗣冲重视治蝗,以行政手段推行治蝗技术,命令各地积极治蝗,并把治蝗效果与官员业绩联系在一起,地方官不得不谨慎捕蝗。  相似文献   

7.
正"蝗灾"至今仍肆虐。上个世纪中叶,阿尔及利亚曾出现过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蝗灾,由200亿只蝗虫组成的蝗群犹如一片会飞的乌云,密密麻麻地覆盖住400平方公里的田野,每天吞食的食物数以万吨计!蝗虫最为可怕的地方,莫过于它们的集体行动。一只两只或者几十只蝗虫对人类、庄稼、植物都构成不了威胁,但如果有上万只蝗虫步调一致地行动,大肆咀嚼所经地方的植物、庄稼,就会造成满目疮痍,赤地一片,甚至攻城略地,这便成了"蝗灾"。"蝗灾"每一次都造成巨大损失。2004年西部非洲也曾发生蝗灾,造成25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当时仅控制蝗灾这一件事,就投入了六千多万美元。2006年6月,澳大利亚曾遭遇75年来最严重的蝗虫灾害。  相似文献   

8.
蝗虫是典型的植食性昆虫。由于其食性广,活动繁殖能力强,又能作长距离迁徙,并且对温度、湿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等特点而成为农业上的大害虫。蝗灾是农业生产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蝗虫曾多次造成:“赤地千里,寸草不留,饿殍载道”的凄惨景象。笔者收集了一些有关蝗灾的典型事例如下,借以说明综合防治在消灭蝗虫中的重要意义,供同行们在教学工作中参考。在我国,从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35年的2600多年间,有记载的大蝗灾共发生796次,平均每3年发生一次。1927年山东发生一次蝗  相似文献   

9.
<正>蝗灾,是中国古代农业最主要的灾害之一,人们往往谈蝗色变。可是,唐朝有个叫杨知至的家伙,偏偏以蝗求赏,着实把唐僖宗忽悠了一把。公元875年秋,大批蝗虫向京畿之地飞袭而来,遮天蔽日,所过之处,一切绿色植物瞬间被啃光。然而,当时的京兆尹杨知至害怕承担责任,便硬着头皮上奏朝廷说:"这次蝗灾,波及全国,托皇上的恩庇,独京畿一带,蝗虫虽然也飞来了,但一只只都抱着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农以为本的国家,民间祭祀着不少与农事相关的神灵,虫王便是其中之一。在我国民间,一般都只流传着虫王是“鹙”和“刘猛将军”的传说,但在山西省晋南和晋东南地区所供奉的虫王却是唐太宗李世民。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以旱蝗责躬”的神化传说,也有人们对他的纪念缅怀,还有这一带历史上是一个多蝗灾地区,所以人民祭祀他,以求丰年。  相似文献   

11.
“灾异说”认为,灾异乃是社会政治问题所致,当局应以改革社会政治应对。主流社会长期以此应对灾异,故对蝗灾也不采取捕杀措施。在唐代姚崇以下以捕杀应对蝗灾的基础上,宋人以全面捕杀为主要手段应对蝗灾,在实践上突破了“灾异说”。与此相应,对“灾异说”,宋代的思想精英们从前人的笃信发展为质疑,乃至彻底抛弃,客观、理性地应对蝗灾等灾异。  相似文献   

12.
明代华北瘟疫成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瘟疫是对多种传染病的总称,有着极强的传染性与致命性。明代华北地区曾多次出现疫病流行,尤其是明未蔓延大江南北,成为影响全国的大规模瘟疫,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瘟疫的爆发流行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而且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即从自然,社会等方面探讨明代华北瘟疫爆发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蝗灾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较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蝗灾虽然稍弱,但仍是此期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总体气候偏凉,尤其是冬季偏冷,连续性蝗灾发生率较低。但蝗灾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扩大。幽、冀及江南的蝗灾发生年显著增加。因《春秋》灾异观的影响,此期对蝗灾的治理仍依靠人力捕杀。但也出现了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新方法。魏晋南北朝是一乱世,战争与包括蝗灾在内的灾害链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的旱灾与政府赈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尤其是旱灾,极其频繁,共计发生210次,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以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居多.频仍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是绝收,引发大面积的饥荒;连锁发生蝗灾和疫灾等次生灾害;导致流民潮的出现和农民起义的爆发.给百姓生活、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并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旱灾发生后,唐朝的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考虑,及时采取了实物救助、赈贷、蠲免赋税徭役、调粟赈民及节约开支等一系列的赈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5.
搜集并整理了"地方志"中关于清代甘肃陇东蝗灾记录的史料;从辩证与联系的观点出发,分析蝗灾与水旱灾害、饥荒的关系;从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蝗灾害的社会影响与成因进行探析;呈现清代甘肃陇东蝗灾发生的周期性、规律性和蝗灾发生的特点,并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蝗灾是安徽省主要农业灾之一,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关注。通过分析《倪嗣冲函电集》及相关学术成果,系统探讨民初安徽治蝗情况。民初安徽治蝗只是沿用传统技术,未有创新,但因主政安徽的倪嗣冲重视治蝗,以行政手段推行治蝗技术,命令各地积极治蝗。并把治蝗效果与官员业绩联系在一起,地方官不得不谨慎捕蝗。本研究希望从技术与政策相结合的角度,为当前治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唐代官方医学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中央太医署设有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和咒禁博士负责教授医学,而且在地方各州也设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另外唐代民间医学教育也继续向前发展。为了选拔民间医术人才,唐代在科举考试中设有医术科,医学首次被纳入科举考试制度中。  相似文献   

18.
隋末天下大乱,歙州汪华起兵据六州保境安民,唐初主动归唐维护一统,具有意在“靖民”的“王之大节”:汪华对地方安定、徽州文化的奠基、国家的统一都有重要贡献;由此衍生的汪华文化现象成为徽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唐以前的河北方言具有一定特色,极具研究价值,而传世的文献资料也足以支撑研究的需要。通过探讨西汉、西晋和北齐时期的河北方言,可以发现,在分区上,河北方言分别可以划分为五个、一个和一个区;在词汇上,体现着地域特色和汉语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