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说到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了双重发现:一方面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所构设  相似文献   

2.
<正>"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搭建起与作者生命对话、情感融合的桥梁。1.体会文本生命流淌的情感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小作者在表达了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谢意后,深情回忆爸爸出征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与文本、作者的美好相遇,是生命相互对话、相互浸润、共同走向美好的过程。语文教育应该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师生以及文本作者的生命存在价值,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和可能。语文课堂教学是围绕文本展开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性的对话,语文学习过程是师生生命体验感悟的内在过程,而不是外在的、名目众多而枯燥繁琐的习题训练,更不是概念化的文本解析。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语言传承使人成为人。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与文本、作者的美好相遇,是生命相互对话、相互浸润、共同走向美好的过程。语文教育应该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师生以及文本作者的生命存在价值,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和可能。语文课堂教学是围绕文本展开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性的对话,语文学习过程是师生生命体验感悟的内在过程,而不是外在的、名目众多而枯燥繁琐的习题训练,更不是概念化的文本解析。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语言传承使人成为人。  相似文献   

5.
正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像清澈的水源灌溉着作者的文本,流淌出一道河流,冲击着伫立在文本岸边的读者。透过文字,一种生命的激荡是影响久远的。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由于太注意文本所含的基础知识及学生的分析过程,而冲淡了文本中闪现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生命 生命》一文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主题,通过三个小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要扎根文本,品读文本,回归文本,迁移拓展,将课堂上出生命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孙剑 《学语文》2008,(4):40-4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求得对文本与作者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其实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此种对话应该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深层对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阅读俯首皆是。读的方式、读的内容、读的认知、读的体验都会贯穿于教学。而真正的阅读,是和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两个独特互异的生命重建融合的过程。其一是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构建的精神世界,发现那一个个独特的形象生命,从而体会作者的生命情志;其二是读者在这精神之旅中借他人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达到确证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这样看  相似文献   

9.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10.
文本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文本观及对文本的不同的解读方式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传统哲学解释学强调文本中作者的主体地位,主张阅读作品就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造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只注重解释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忽视了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强调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的地位。主张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创作的过程,这一文本意蕴,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焕发出创新的活力,能够有效地改变课堂的面貌,让师生生命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沟通”,而“对话”是语文新课程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如何解读文本,完成读者、作者、文本间的多重对话,致使师生在文本对话中感悟、交流、沟通、升华,《生命,生命》一文课堂的教学,或许对你有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12.
<正>人有其特质,文有其特点。就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样,每一个文本都有着与其他文本不同的"这一个"。正是"这一个",决定着文本的生命,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如果我们忽视文本的独特性,就会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而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为此,我们只有基于每个文本的"这一个",才能给学生创造出许多的"这一个"。一、从背景入手,捋出文本的情感源泉总的来说,目前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基本上都是作者苦心经营的杰作。作者在创作这些文本时,或基于一定的背  相似文献   

13.
文本的解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是读者这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作者的对话。这种对话超越时空,产生了火花的碰撞,才能生成一种跨越时代的共鸣。本文笔者以《大雁归来》的主题解读来谈谈文章的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文本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平台的对话与交流,文本的意义是随这一对话品质的不同而释放不同内涵的。读者有立足文本意义、融入个体的文化背景、生命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权力,文本有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创作的必须被尊重的本意,它蕴涵着作者特定的认识、思想、情感,体现着作者特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甚至是偶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精神引领者.他必须先于学生接触作者的生命表征——文字,同时高于学生了解文字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内核:他必须从学生的生命起点出发,把生命引向尽可能远的终点:他必须引领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收获愉悦与幸福.并能自觉主动地进行个性化的建构。由此看来。  相似文献   

16.
我们学习的语文文本都是一种生命哲学的阐述,它是作者运用智慧搭建起的俯瞰人生的瞭望台,是读者与作者亲密"洽谈"的平台.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忽略对其生命哲学的挖掘,只是浅薄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语文思想的重量.因此,教师应唤醒语文文本中的生命哲学,让其在课堂中崛起.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追求一种境界,那就是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学生生命个体的历练,要沉浸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要让生命和文本、作者、教师之间进行心和心的交流,从而感悟到其中的真谛,真正成为生命的阅读。由于每个人特有个性差异,因而《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一个及其重要的位置,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如何让阅读张扬生命的个性呢?  相似文献   

18.
文本教学中,我们对作者的处理比较随意:有浓墨重彩的年谱式;有随意选取一鳞半爪式;有些老师则干脆让作者退隐,将作者抛在一边……种种情况,不一而足。一、文本教学中作者介绍的必要性从文本阅读来说,不了解作者就无法理解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对作者的介绍就完全有必要,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真正伟大的作品都传达出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文本和其生活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作者借用比兴和象征手法将其情感一隐三藏,我们必须借…  相似文献   

19.
读出课文的韵味,是借助于文本实现读者和作者生命相遇后的心声响应,是唤醒相似经验、还原文本情境、活现作者情思的过程,是提高阐释弹性、饱满诵读色度的创造性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刘丽霞 《教师》2011,(23):F0002-F0002
本书记述了作者的教学实践,包括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生命奠基。作者的主题教学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实现课程主题意义架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种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