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治理结构的形态、调整与完善是各国大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部分.在中国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之际,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时起,大学治理模式之一的“教授治校”被不断重提.部分学者担心,大学法人化,将加强行政权力的地位,降低校务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学术事务的有效开展,侵犯学术自由.梳理“教授治校”的起源与发展变革,实现共同治理是现代高校治理模式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论教授治学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词根溯源、历史审视、现实慎思三方面出发发现教授治学的概念有悖于词源、大学发展的历史和大学发展的现实。无论是从大学历史还是从大学现实而言,教授在大学层面的治理都不应局限在治学这一狭隘的范围内,而更应强调教授在决策学术与行政事务方面的权力,即教授治理。教授治学只有回归到大学治理的上位概念,只有回归到教授治理的本质内涵,才能抵挡住大学日益加剧的行政化趋势,大学才能走向教育家治校。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学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背离了大学的特性。要回归大学本源,实现学术的自由与独立,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倡导校长治校、教授治教、学生治学,使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度分离,实行校长负责,两会管理,同时倡导大学院设计。国家和社会应根据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的需要来确定大学外部治理的原则,以充分保障大学内部学术自治。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为权力配置失衡,学术权力缺乏实质性的话语权。重塑现代大学理念,确立教师在校务治理决策中的权威地位,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教授治校,是建设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应持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大学内部治理模式中,“教授治校”和“教授治学”在历史渊源、内涵界定、权力侧重以及价值诉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既呈现理论上的分野,也有着制度上的耦合。实现“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制度耦合,是当代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改革的基本逻辑和必然发展,也是立足国情、化繁为简、平复争议的有效路径和可行方案。在“治校”和“治学”制度耦合的整体设计上,不但要保持两种模式灵活转化的张力,也要在维护教授权力的基础上避免行政化管理惯性,促进学术的民主与自由。在“治校”和“治学”制度耦合的路径策略上,可以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改革学术管理组织出发,整合学校教授群体的资源,构筑教授权力的实现平台,建立教授主体参与的保障机制,以增强教授治校和教授治学制度耦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治理研究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大学治理的研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理念的泛化、共同治理的虚化、教授治校的理想化、治理结构的空洞化、缺乏对决策过程研究、缺乏对权力分配研究、缺乏党委系统权力研究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使大学治理研究与大学的实际相脱节,既不利于大学治理理论的构建与完善,也不利于我国大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治理呈现高度专业化趋势,要求执掌校政者"以治校为志业",走大学校长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大学校长应承诺以治校为天职、使命,而不是兼职、副业;同时要全职行政,全身心投入,坚决叫停"双肩挑"。国家须在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及评价制度设计等方面"去行政化",大胆变革,方能使"以治校为志业"成为新常态。  相似文献   

8.
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校长是大学的主要领导者 ,校长的遴选事关重大 ,本文横向比较六国大学遴选校长的情况 ,得出了“教授治校”传统对遴选资格的影响 ,高等教育价值观制约了遴选标准以及高等教育系统权力配置制约其遴选程序。因此 ,我国遴选大学校长应视本国的具体情况来考虑  相似文献   

9.
内外部权力结构与权力运行的规制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与权力主体的博弈共生、治理的高效性与价值的整体性是行业性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愿景。但是,目前行业性高校存在着官僚化治理模式导致路径依赖、院校的治理主体性不足与治理体系中的"钱穆制度陷阱"等困境。需要以构建"大学理事会制度"为突破口,创新内部治理的领导体制;以"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为核心,构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制衡机制;推动大学章程的法制化进程,增强行业性高校理性办学的能力;创新投入体制机制,增强行业性院校治理的物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内外部权力结构与权力运行的规制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与权力主体的博弈共生、治理的高效性与价值的整体性是行业性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愿景。但是,目前行业性高校存在着官僚化治理模式导致路径依赖、院校的治理主体性不足与治理体系中的"钱穆制度陷阱"等困境。需要以构建"大学理事会制度"为突破口,创新内部治理的领导体制;以"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为核心,构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制衡机制;推动大学章程的法制化进程,增强行业性高校理性办学的能力;创新投入体制机制,增强行业性院校治理的物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大学的共同治理,德国大学的学术自治和教授治校,法国大学的集权式治理及其渐进式变革,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对应的大学类型中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大学治理形式.我国大学的类型、层次、规模千差万别,照搬照抄任何一种治理结构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发展,应该根据大学的类型、规模进行适应性选择,确保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防止政府直接干预大学的微观管理.  相似文献   

12.
结合学理和现实,从权力配置与权利保障这两个要素出发,研究了现代大学治理权力配属之痛、实现功能之难和大学治理之要,提出了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构中存在的柔性治理的可能、权利制约权力的可能、议行合作的可能、统一与个性结合的可能、可变治理体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就目前学界呈现的学术观点而言,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之争,实则是关于学术权力的主张及其限度之辨。二者在肯定教授治理权、彰显学术权力等方面具有互通关联之处,但对学术权力限度的认识上却存有较大分歧。教授治校理念固然有益,但就实践而言却存在诸多困难;教授治学不啻为务实之举,但亦需避免沦为"仪式",或因过度张扬而遭遇既有权力遏制,更不能走向"学霸治学"的极端。如何在厘清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关系基础上,在大学章程框架内进一步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为学术权力的正当发挥提供必要舞台,将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大学制度的创新是大学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大学中心的迁移往往是大学制度创新的结果。大学最为关键的制度创新是治理结构的创新。德国大学治理结构变化的基本理念是"大学自治""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而贯穿其中的治理原则是"权力的制衡与监督",这对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开放的教育市场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提高竞争力,迅速加入到国际化的竞争中去。有鉴于此,我国大学应当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完善民主管理、倡导教授治学、制定大学章程,改进和完善大学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学制度提出“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和谐治理模式,提倡高校内部各种权力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权力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背景,进行现代大学章程建设,梳理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建构新型权力体系框架,建立和谐的权力运转模式,以提高高校管理体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教授治学"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授治学"旨在促进学术自由,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去行政化。在高校治理结构中,以"教授治学"为代表的学术权力应居于主导地位,是"教授治学"而非"教授治校",并要以学生为本位。应通过重塑大学精神,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组织与制度建设,拓展"教授治学"外延,来实现"教授治学"。  相似文献   

17.
"教授治校"的权力主体当然是"教授","教授"是大学权力主体的表征。"教授治校"制度是对大学学术机构本质的认同,"教授治校"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于它客观地反映了大学作为特殊学术机构的性质和特点。"教授治校"是大学管理权力主体的归位,中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大学普遍实施的"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真正赋予教师在大学管理中的权力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在内涵上有重要区别。教授治学从属于教授治校,教授治校是教授治学的前提与基础,并且裹挟着强烈的价值诉求,更有利于推动变革。当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权力配置失衡,学术权力缺乏实质性的话语权,改革的关键在于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与决策中的权威地位,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治理结构,实施教授治校。  相似文献   

19.
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在中国作为备受争议的一对学术概念,既存在差异又相互联系.治学与治校的合法性来源不同,治学表示学术事务的治理权,是一种知识权力;而治校则指向学术组织的治理权,是一种组织权力,二者产生关联起源于学术活动的组织化.治学与治校并不存在严格的二分,学校事务以学术事务为核心,学术治理离不开学校治理的支持,教授治学与治校本身是一个连续体,而不是对立面.无论是教授治学还是治校,其核心都是对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探索,旨在重建以学术权力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大学章程的大学治理即通过明确章程定位,以法制精神来推动和实现大学内外部权力和权利的良性互动,实现"依法治校"。良好治理模式的建立需要通过章程明确高校治理结构,一方面要对各类主体——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权力)边界进行规定;另一方面要对学校权力的实施和教师、学生权利的实现予以关注。把握大学章程的实践属性,需对高校内部治理主体的权力运行机制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