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琦 《新闻导刊》2007,(1):20-21
深度报道由于其报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各全国性大报和各都市报纷纷开办深度报道专栏,用以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的引导力和可视性在于其内容的厚度和思想深度。基层电视台要想创作出精品,让自己的新闻出彩,就必须在厚度和深度上下工夫。这是基层电视台新闻报道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的开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陆续出台,以及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的改革、改版,更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体裁。时下,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闻业务研究热门的话题之一。深度报道应“深”在哪?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发掘“事实”的深度。二、“问题意识”是引向深度的思维方式。三、建立事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单位,老总们经常要求记者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那么,怎样才能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呢?根据本人的体会,答案是:只有“沉下去”,才能有“深度”,也才能“有份量”。只有直面群众,深入采访,才能写出真正有份量、有深度的报道来。那种蜻蜒点水式的采访。那种“泡会议、听报告、赶场子、拿材料”的采访,是难以写出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5.
深入的准备是做好深度报道的前提 深度报道一般主题重大,与党和国家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这些重要的方针、政策仅靠记有限的记忆显然不行,需要我们翻阅大量的有关资料。这一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对新闻事件加深理解的过程。只有吃透了政策,记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准确地把握新闻价值,才能扩展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不与网络比速度,要与网络比深度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3亿。  相似文献   

7.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阐明事件的本质、因果关系,乃至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有趣的是,它本来是为了对抗电子新闻媒介的竞争而发展起来的,40年代兴起于西方报界。这种报道的特点,是进一步深化“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要求“以今日的事  相似文献   

8.
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态势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直接导致了“独家新闻”芳踪难觅。而在信息共享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如何保持自己的差异化、个性化存在呢?于是,对共享信息进行再加工、再整理,体现独家视角、独到深度的深度报道正在成为新时期媒体竞争的主打形式。  相似文献   

9.
不与网络比速度,要与网络比深度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3亿。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度"的锤炼涉及到选题、采访及编辑等一系列流程。选题的合理把握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深度报道本质的正确理解之上,其次还必须要具备意识形态上的功能与意义;调查采访中应注意对深度空间的"发掘"与"挖掘",其中对深度空间挖掘的关键在于具有证据意识、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后期编辑中除了应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建构深层报道表述系统,还应注意华尔街日报体以及戏剧性元素在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既要求新,更要求深。到这种境界,需要新闻工作者有深入扎实的采写作风,有勇于吃苦、敢打硬仗的爱岗敬业精神。应该指出的是,现在.我们的一些记者,特别是一些阅历不深的年轻记者,容易浮躁和满足于一知半解,沉不到火热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之中,只凭参加会议,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尤其对所抓的问题不作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时代,受众希望对新闻事件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因此,那些对新闻事件的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对新闻事件的过程进行透彻拆解的深度报道日益受到受众的喜爱。另外,打造具有高品质"附加值"的深度报道,也是各大媒体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深度报道的魅力,不仅缘于其报道的深度,也与其报道的艺术性密不可分。深度报道是真实与美感并存的新闻作品,深度报道写作需要深度也需要"文"度,并使二者和谐统一,美感服务于真实。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对新闻媒体非常重要,它是新闻媒体不可或缺的报道形式,也是决定媒体地位、彰显其社会责任的最有效手段。《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以下简称《报道如何深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小窗  相似文献   

14.
《上海证券报》1996年1月3日第九版刊登了同向荣的文章,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广播信息的深度和质量。”这是一个病句。质量可以提高,深度则无法提高。深度,深浅的程度;向下或向里的距离。比喻义为(工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比如:对这个问题大家理解的深度不一致。也比喻为事物向更高阶段发  相似文献   

15.
深度报道的采写,是对记者新闻敏锐性、思想深邃性、采访深入性的高强度锤炼。本文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引用深度报道案例,详细阐述深度报道不仅仅是侦察、访问、核实的问题,更多的是对尚未掌握的情况进行思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深度报道受到国内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社会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报道中,深度报道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报纸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制胜法宝。但是随着深度报道的“普及”,一些被冠以“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的栏目也浮出水面,它们追求篇幅的“长”和“大”,但是却背离了深度报道的内涵,本文尝试对当前深度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思维过程,总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如此贯穿始终。创造性思维要求记者在采写深度报道时,对事物矛盾的各个方面要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概括出其矛盾的全貌,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内核,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杨韵逸 《新闻世界》2014,(4):294-295
深度报道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深度报道,大多坚持从专业学科知识的视角把握新闻事件的个性;以理论的科学性透视新闻事件背后的普遍意义;以学者的专业性和理论性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深度。所以,深度报道具有专业性、理论性和学者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深度报道受到国内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社会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报道中,深度报道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报纸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制胜法宝。但是随着深度报道的“普及“,一些被冠以“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的栏目也浮出水面,它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以深刻见长,给受众的感觉是信息量大、信息质量高.一般认为,报纸"拉得开、放得大",是深度报道的最佳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