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一直努力探寻美国黑人的民族出路。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她呼吁黑人同胞回归传统文化,而在《柏油娃》与《天堂》中,她又表现出民族融和意识。这并非莫里森矛盾之处,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美国黑人将逐渐融入到美国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定位问题日益突出。笔者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柏油孩子》中的人物吉丁,森,西德尼,昂丁和特蕾丝的文化身份进行了分析。这样的分析是黑人女性文化身份选择和认同的前提,对黑人女性文化身份定位的探索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主要取材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她尤其关注处于边缘地位的黑人女性的心理体验。文章选取莫里森作品中最为典型的三位黑人女性,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揭示莫里森关注的"丑女人"的真正含义:那些被认为是"丑女人"的黑人女性其实就是最美的女人,因为她们是黑人自我的代表者、引导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环境里建构黑人文化身份是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创作的一大主题。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和书写策略,对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问题进行了睿智的思考。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莫里森创作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和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运用非洲主体身份言说和他者身份言说两种方式,揭示了美国黑人揭示出美国黑人安身立命于性别、阶级、种族三重世界的复杂处境,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本文将结合女性叙述学与鬼怪批评理论,以考察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本话语与黑人历史文化的关系为基础,具体探讨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对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处境的揭示与启迪。  相似文献   

6.
对被边缘化的美国黑人的身份认证和文化选择的思考,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创,作的主体。本文拟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对托尼·莫里森的前四部小说进行解读,以梳理她对美国黑人文化生态构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解读《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宠儿》中以鬼魂故事的方式阐释了一种美国黑人女性特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有着美国黑人文学和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双重背景。在作品中,宠儿代表着美国黑人女性历史,而贝比.萨格斯、塞丝和丹芙三代女性对待宠儿的态度则代表着三种典型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历史观。通过丹芙成功平息宠儿的鬼魂和解救塞丝的精神这一情节,托妮.莫里森表达了她自己的历史观:既要记住悲惨的过去,又不能陷于其中不能自拔,而要团结众人的力量,勇敢地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的思想内容显示出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前期的图默、赖特等作家创作的“抗议小说”主要揭露美国社会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揭示种族歧视给黑人心灵造成的损害;中期的艾里森、沃克等作家创作的小说侧重反映在现代社会中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探索如何实现黑人个性的独立和黑人妇女的解放;后期的哈利、莫里森等作家创作的小说努力追寻美国黑人的文化之根,呼唤黑人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不仅从性别、种族、文化冲突等角度探讨了黑白两种文化的矛盾,而且在哲学视角上体现了萨特式存在主义中“自欺”理论和“他者”理论。作品阐释了个体不同的选择行为会造成不同的命运结局,流露出莫里森对人类(尤其是黑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黑人传统文化对于美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在某些领域还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然而种族偏见,尤其是所谓种族“智力差异”的偏见却始终存在。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对持种族“智力差异”偏见的人的有力的反驳。它展示了黑人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历史和艺术魅力,是一部了解美国黑人传统文化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在2003年出版的第8部小说《爱》延续了其一贯探索美国黑人的历史和文化的写作风格,以“爱”为主题,以已故的男主人公比尔·柯西对周围的人产生的影响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复杂故事。象征是小说中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法,在这部小说中,手意象是被赋予特殊含义的。莫里森通过描写不同侧面的手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经历、矛盾和关系,在集中体现了黑人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揭示了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在其四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坚贞不渝地进行着非裔女性主义书写。她的九部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黑人女性在性别、种族、文化层层罗网之下的历史性的宏大叙事。文章运用黑人女性主义和叙事学理论,以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叙事主题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分析莫里森九部小说在主题上的叙事关联,在明晰其创作思想的连贯性的同时,分析她对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谈《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通过对一名探求自我的黑人青年的心路历程的描写 ,阐述了美国黑人在文化冲突中的心灵困境 ,并指出只有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才能在文化上对自己的价值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美国黑人民间文化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莫里森作为新一代黑人女作家的代表,她成功将黑人传统音乐元素移植到文学创作中,在她的多部作品中,布鲁斯的主题、爵士乐的节奏等音乐元素被她以多种方式借用。莫里森旨在通过对传统依附来彰显黑人文化以及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正>《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目前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主要展示一个叫"奶娃·戴德"(Milkman Dead)的男性黑人青年如何去寻求黑人历史文化之根和自身精神独立的成长过程。在《所罗门之歌》中,通过描述奶娃在成长过程中对种族意识的获得,莫里森表达了美国黑人应该通过回归传统文化和寻求种族身份来获得平等地位的理念。而奶娃的成长经历,则展示了美国黑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巨作《宠儿》奠定了她在文学界小说家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探索爵士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的音乐特性,与《宠儿》内容相结合,体现莫里森对爵士乐这一黑人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不仅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妇女生活的困境,而且藉其文学创作保存和推广了非洲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主义思想与非洲文化传统的融合,揭示了莫里森对黑人妇女解放和非洲传统文化保存的同时关注。  相似文献   

18.
《宠儿》体现了作者托尼.莫里森复杂的历史观。它一方面表现出后现代主义者对官方历史叙事的怀疑,另一方面又深信美国黑人保留深层文化记忆的重要性,而后者则是一个现代主义者的政治抱负。莫里森在这两个主义中找到了平衡,颠覆了美国黑人社会抗议所依附的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和对元叙事以及历史和历时的时间观表示质疑的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绝对对立。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在作品人物和环境的命名、结构的组织、内容的取舍等方面,莫里森善于运用隐喻来解构白人价值观,重构黑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展示了黑人在过去和现在所遭受的奴役、歧视,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叙述风格,使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形成声势并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早期作品的的创作中,反映了在白人强势文化压制下美国黑人所处的文化困境,同时对建构美国黑人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只有在坚持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才能使黑人摆脱历史与文化的包袱,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