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山水·园林·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运用系统论观点结合焦作实际,阐述实践山水园林城市应注意的基本问题,针对性地解析山水、园林、城市的特征与概念,以及山水园林城市的内涵,可以避免构建山水园林城市活动中的教条主义,较好地解决城市功能发挥、健全生态机能与城市历史化继承问题。  相似文献   

2.
徐彦俐 《林区教学》2010,(12):44-46
在我国,"比德"性的审美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自然美,特别是对山水美的欣赏习惯。人们深受重实践理性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山水审美中,习惯于将山水看做理想、追求、憧憬、道义以及人格等的象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就是这一倾向的高度概括。在当代旅游活动中,旅游审美的途径成为一种直接关涉当代人生命感悟及其价值实现的文化重建活动,旅游审美就是当代人的生命感悟的实践和实现方式。粗浅地论述了孔子的"比德"思想以及人们在欣赏山水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已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审美对象之一。在魏晋南北朝山水文中,除借山水以娱目遣情、适性自得之外,欣赏山水之奇亦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追求。"奇"作为魏晋南北朝新兴的一种山水审美趣味,在山水文学中影响甚广,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章,明确地流露出了对山水之奇的钟爱。魏晋南北朝山水文中的"奇",可以分为雄奇与幽奇两类,其中雄奇在山水文中又具体表现为形奇与势奇两种类型,幽奇在山水文中则具体表现为空灵、澄澈、迥异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文本,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文本存在的,具有知识传播、情意交流和消闲等价值,称之为"原生价值"。其次,作为语文教材,除了保留它的"原生价值"外,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即"如何获取传播信息的知识"。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这只是语文教学一个显性的行为,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泰山山水休闲体育因其独特的魅力在泰山周边地区居民的休闲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泰山山水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中利用山水等自然资源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泰山的山水休闲体育文化因其无与伦比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泰山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行为特点和心理定势,这是由于泰山的山水休闲体育彰显出生命本身体悟自由的目的,挥洒着野逸的品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泰安市居民休闲体育的主要选择内容,成为具有泰山特色的休闲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6.
"雪域山水"作为特定文化圈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不仅潜藏着山水画家深层心理的文化原型,同时也在不断置换、发展着山水艺术现实形态。以"雪域意象"为论点,将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绘画语境作为对"自然之美"展开的一种艺术观照,不仅是对"地域性"美学评判的分析与探究,更是借自然山水来折射画家生命境界的皈依和对山水艺术精神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一、"乐"字贯穿全文,金线串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喧鸟鸣于纸上,看似散,实则散而不乱,散中有神。文章围绕一个"乐"字着墨,"乐"是体现全文内在的文眼,是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作者手中的一条金线。文章先从醉翁饮宴引出一个"乐"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饮酒微醉已含一点"乐"意,而作者又巧妙地将赏山水的乐趣寄寓其中。"乐"的内容用一种"乐"的形式来表现。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不露山水"的修辞手段,这种方法不露真意,把意旨藏于言外。文中通过列举事实,证明在言语交际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不露山水"修辞手段,可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并能实现言语表达的含蓄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焦作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焦作深厚的化底蕴。开发历史化资源,将自然山水和人景观有机结合起来是今后焦作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章论述了开发历史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具体探讨了如何开发焦作丰厚的历史化资源。最后就历史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的思路,提出四点可行性、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第五媒体对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体均有影响,它一方面把这些电子媒体传播的信息再次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它在完成传播行为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文本需求,重新编辑信息,对其他电子媒体的内容进行"传播增值"。  相似文献   

11.
从焦作地区太极拳传播的情况来看,尽管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焦作市各级部门正如火如荼地向世界各国传播太极文化,打造太极名牌产业,但尚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严重阻碍其进一步成长。文章通过体育研究方法分析上述问题,为太极化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山水"的重视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回归,一种身处繁华都市而超越现实的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理想。张大千山水画有极强的生态意识、生命意识,这对当今的人们走近山水、亲近山水、贴近山水、在山水中完善自我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自然观和禅宗文化影响了枯山水庭园的文化特征。宁静素朴的枯山水庭园营造了一个神圣空间,观望式园林使其具有宗教信仰的内涵;枯山水庭园把简约了的具象山石通过禅悟升华为精神性对象,把岩石石组和白砂等抽象成为"空相"、"无相"的境界。枯山水庭园是日本固有的自然观与禅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清代初期山水画"四王"在山水画创作的表面现象上,采取了以复古为表现形式的创作方法,但是他们在山水创作的过程中却是在师其古人的基础上进行着实实在在的创新之举,他们对于山水画"理"、理想化山水程式和山水笔墨审美的独立性都作了深入的创造性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黄格胜是最早提出"山水线描"的画家,他探索将"山水"与"线描"两个独立的绘画门类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新命题。他开拓了山水画的领域,对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黄格胜山水线描的具体形式以及题材选择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文物景区是园林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大对焦作四城区文物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对焦作创建山水园林城市战略决策的实施将起到巨大作用。做好这项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兴建商周古文化公园;建立山阳汉文化公园;充实博物馆景区;完善药王庙景区;建设许衡公园;加大近代优秀建筑物的保护和利用力度。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最初只是人类天然的肠胃工厂,是功利的对象而非审美的对象。山水自然要体现出其之于人类的"优存价值",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人类提供物质需求的阶段。在中国,山水自然从人类的"衣食父母"变成被欣赏的对象,成为人类诗意的栖居地有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这种"优存价值"的凸显与完成既是人类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自然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魏晋玄言诗和山水诗之关系并不像传统所谓的"山水诗是从玄言诗蜕变而来。"如此看法是因片面理解"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具体含义之结果。若以魏晋清谈为考察场域,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皆是玄学清谈内容的书面体现,即刘勰所谓"因谈余气,流成文体"。二者是同时存在的,具有同质异构性。同质性即二者皆为"谈玄悟道"之结晶,无论是创作主体、创作目的、还是创作环境,都具有同一性。其异构性主要表现在:1.山水诗以具体形象"山水媚道",玄言诗以抽象概念"以理证道";2.山水诗情、景、理三合一,玄言诗纯理性客观说理;3.二者叙事、写景、说理在诗中比例有别。由于山水诗的文学功能符合了中国人重感性、重主观、重传统的民族心理特点,其最后完全挤走曾经共存过的玄言诗也是必然的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组织内外不同群体需求的不一致性、优质资源的稀缺性、组织内部的相互依存性,以及矛盾运动的永恒性,致使高校教师评价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组织冲突。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博弈行为和博弈心理。常见的博弈模型有以下几种:"拒绝游戏"的博弈,对等个体之间的"困境"博弈,非对等个体之间的道德博弈。分析这些博弈行为有利于改进高校教师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