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一天,有位老师沮丧地对我说:"詹老师,我教了11年的书,从未像今天上心理课这样感觉自己是如此失败,回家连觉也睡不着,丈夫见我唉声叹气,也替我发愁……"是啊,上好心理课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2.
一天,有位老师沮丧地对我说:“詹老师,我教了11年的书,从未像今天上心理课这样感觉自己是如此失败,回家连觉也睡不着,丈夫见我唉声叹气,也替我发愁……“是啊,上好心理课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3.
一、偶然相遇2015年刚工作的时候,我是我们学校唯一一个心理老师。还记得我到学校报到时,学校教导处主任这样跟我说:“小徐啊,按照规定,教导处是要统一给新老师安排听课任务的,但是我们学校没有心理课,该怎么给你安排呢?要不我先来打听打听,小徐你也回去想想。”回去之后,我确实想了很多,没有心理课听、没有师傅带、没有经验可以参照,甚至连上课的教材也没有,这心理课该怎么上?  相似文献   

4.
评优课     
评优课对于老师来说极具诱惑力,尤其对我这个刚毕业的新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它是一个标准,代表着老师的水平。如果评优课能拿到“优”,无疑是我教学生涯中的开门红。我接的是四年级,刚接班不久,就有同事告诉我,这个班最有个性,下课时震耳欲聋,上课时静若“死水”,尤其是一到了有人看课的时候,同学们就吓得不敢举手。给这个班上课的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一个劲地讲,也不管有没有发言的了。眼瞅着评优课就要来了,我还是没有找到撬开大家“金嘴”的好办法。毕竟那个“优”对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把评优课…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我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回到告别 20多年的母校去听课,当时,我很高兴,因为听课的老师中,有 20多年前曾教过我的老师。他的课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听完我老师的课,我愕然了。   我的老师的课,竟与 20多年前我听的课几乎一模一样。无论是教学语言、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就连导入的方式,提的问题,也完全是 20年前的照搬。唯一不同的是,随着老师年岁的增大,当年让我刻骨铭心的神彩飞扬,变成了让今天的学生昏昏欲睡的苦口婆心。   由此,我联想到这些年来,我听过的许多课,好些…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班长,是老师的助手。我当班长以后,老师对我说,如果有“空课”(老师因故不能来上课),就及时找班主任调整一下。使我没有想到的是,每当我去找班主任的时候,几乎全班的同学都阻止我,我虽然心里充满矛盾,还是去找了班主任老师。所以,同学们都认为我“巴结”老师。还有的同学当着我的面骂我。我心里十分难受,我也是一名学生,也明白他们的心理,可又……唉!  相似文献   

7.
那天去听一老师上教研课,课是经过准备的,但是我还是只坐了十多分钟,就觉得很不耐烦了,盼望下课。但也就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真正盼望早点下课的其实是学生,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在这里坐上几个小时,可能早就厌烦了。 也就在那时,我突发奇想,我们能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了解学生的感受。 诚然,多少年来,在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之间,老师始终是老师,学生也永远是学生,所以老师也就天经地义地站在比学生高的位置,老师也心安理得地俯视着学生,老师也理所当然地要求所有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做老师认为都应该做好的事…  相似文献   

8.
新学年开学了,我自然而然地又升了一级,成为小学部的高年级学生了。看着那刚进校门的小师妹、小师弟们,我就格外神气,整天陶醉在洋洋得意中,特别是上副课更是如此,从而在心理课上发生了如下故事:(我+同桌)×做小动作=挨批评第一节心理课上,我和同桌———王华一边小声说话,一边做小动作。老师讲的课,我们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连一句也没有保存住。结果,老师发现了我们并进行了制止。下课后,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们一顿,并罚我们做了一周的值日,将我满身的得意全部“删除”掉了。我想,今后上课不能再做小动作了,既害人又害己。举手发言×(不做小…  相似文献   

9.
有两位学生这样评价初一心理课:“心理课充满了不要、不许、不该,与其说是心理课,不如说是道德课、纪律课更贴切。”“心理课是初中‘最严肃’的一门课,老师讲的是一些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的概念,比如什么是‘意志’、什么是‘动机’,还总要和英雄人物挂上钩。”  相似文献   

10.
在音乐研讨会做课的过程中,几位教师在互相评课中说到教师的教态都能够做到自然,有亲和力,突然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其实这是因为做课,如果在平时上课,我可不能天天面带微笑来上课,课堂会收不住的。”话音未落其他教师们纷纷表示有同感。我不禁思索,我们听到的一些省级、国家级公开课老师都是这样富有感染力和有激情的上课,也不见有学生捣乱,老师们马上反驳我说那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在,学生不敢,做课老师也就不用花费力气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追寻理想的心理课教学效果,但一直都未能如愿,这可能也是心理学同行的一块心病吧。何为理想的心理课教学效果?我想用一个有趣的心理寓言来呈现:  相似文献   

12.
我曾有幸观摩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王老师紧紧抓住“纹丝不动”这个重点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整篇课的教学,当时我深深地为他的大胆取舍、巧妙设计所吸引。时隔一年,我也要上这一课,决定借王老师的设计一用。于是我找来王老师的上课录像,一口气看了好几遍,直至每一句话、每一  相似文献   

13.
奖励幼儿要恰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老师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对幼儿进行恰当的物质奖励(小红花、小星星)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幼儿心理需求的。但往往有的老师运用这种奖励不讲时间、不讲方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相反还起了不该有的副作用。镜头1:黄老师开始上课了,她课前的语言组织很快吸引了小朋友,小朋友用渴求的眼神望着她,我以为她会很快抓紧这有效的时间开始上课,但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抓紧上课,而是表扬婷婷(化名)坐得好,给她小星星奖励,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也一下看着老师贴在婷婷额头上的小星星。之后课堂就浮躁了,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有的小朋友甚至…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心理老师,学校领导每年安排我在六、七两个年级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经过六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越来越觉得在心理课上布置"作业"是一个英明的决定.  相似文献   

15.
今天早上第三节心理课,心理老师让我们进行"夹豆子"比赛。老师宣布比赛规则:要用左手夹豆子,把一个盘子里的豆子夹到另一个盘子里。谁夹的豆子最多,谁就是胜利者。我们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喊着:"我要参加比赛!""我也要  相似文献   

16.
许锋 《甘肃教育》2011,(9):94-95
我不是任课老师,不任课。在大学里似乎没有其他称谓,学生叫我老师,我答应。久而久之,也就成老师了。  相似文献   

17.
最近,班上的科任老师们遇到我都好奇地问:“张老师,你们班的朱××怎么一下子变得胆大了?”我一笑,说:“我给她创造了一个心理自助的良机。” 事情是这样的。接这个班不久,我就发现,小朱同学成绩不错,品德也好,只是有个缺点——胆怯,常常会出现莫名的紧张和自卑。课上从不敢发言,即使被老师喊起来,也总是低着头,红着脸,声细如蚊。我没有轻率地对她进行指责,因为我心里明白:她在班上年龄最小,加之自我认识能力不足,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这种在学生成长过程伴随出现的发展性问题,需要我们做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听过多节公开课,欣赏到诸多老师的真才实学与精湛的艺术,但也目睹了个别有不良倾向的课:或不适当地宏扬个人;或利用学生幼稚、冲动的心理,使其步入自己构筑的问题圈内为自己粉饰张扬。  相似文献   

19.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笔者看到贵刊2004年第7期上刊登了南师大鲍红梅老师撰写的《还课,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一文后,受到很大的鼓舞与启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我一贯坚持让学生写数学周记.我的初衷也是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以文章的形式反馈给老师.相对于“还课”而言,数学周记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不尽如人意.还课,就是让学生把课讲给老师、学生听,以便老师更大程度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激励全体学生能够真正接受、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也是弥补“数学周记”弊端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