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各种学科也打开了原有的壁垒,“用系统的观点和学科交叉的眼光来看待各种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一大趋势。本文力图从经济学和生态学视角来寻找建构当代中国行政价值体系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在结合具体国情和时代潮流与趋势前提下,本文大胆提出上“理性生态人”的新型行政价值理念,并对之展开数理模型分析和论证,力争为当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文化建构提供新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9)
本文介绍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最主要的三方面内容,并就行政价值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对新公共管理当中所涵括的新时代精神与文化进行了探讨,对于当代公共行政者而言,在行政价值观念的建构过程中,必须由以下几个视角来展开:民主合作行政、创新发展行政、竞争服务行政、高效质量行政。  相似文献   

3.
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建构和管理政策选择的理论前提。“和合人”是立足中国传统和合思想、反思西方管理人性观和因应时代变迁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和合人性假设是“经济人”与“社会人”、“工具人”与“目的人”、“理性人”与“情感人”、“经济人”与“道德人”、“现实人”与“理想人”的和合化生。和合人性假设为当代管理理论的融合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为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建构奠定人性基础,为中西方管理文化的会通确立思想前提,在当代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许志峰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777-1784
 为了充分表现当代科学事业大发展的规模和特点,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雷达模型”取代以往的“网球模型”和“经纬网球模型”。这种具有广阔视域的大科学观模型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观点、与各国现在通行的科学管理体制、与国际社会最新倡导的科学理念是一致的,它也能够凸现科学学和科学管理在整个人类科学事业中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中国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充分总结60年来科学政策与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充分倾听科学系统内部对体制改革的呼唤,建立起既符合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特点和趋势,又与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匹配的大科学管理新体制。  相似文献   

5.
王乾榕  陈晓娟  蔡敏 《科教文汇》2013,(35):129-129,131
当代绘画创作流派纷呈、手法多样,与之相应的当代绘画批评还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清晰的评判标准。“意境”是具有鲜明现代文艺学色彩的批评术语,在当代绘画批评中重构意境标准,为当代绘画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评价体系,对于传统理论资源的当代转型和艺术批评学的学科建构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珺 《科教文汇》2021,(13):129-130
受社会和时代发展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开放并自由,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运用预防医学学科理念如健康观理念、人与环境关系理念、大卫生理念等,对大学生进行观念的指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身心素养,助力大学生成长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当代情报学分支学科群体环境机制作用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文勇  李蕾 《情报科学》1999,17(1):29-32
本文从主体和客体、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上,论述了当代情报学分支学科衍生发展的环境机制的时空格局,探讨了当代情报学分支学科群体环境机制的时空格局的三种主要图式,即:“时空整体格局”、“时空迁移格局”和“时空相关格局”。  相似文献   

8.
罗伟彬 《科协论坛》2010,(10):10-11
21世纪,人类迈入了科技创新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科技创新教育也已成为当代教育孜孜以求的一种价值理念。近年来,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特色,结合学科特点,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融科技创新教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现有各类科技兴趣小组16个,向青少年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组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董丽 《科教文汇》2014,(36):206-207
在当今高校图书馆管理由“以书为中心”逐渐向“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背景下,学科馆员制度成为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并就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的创建做了初步探讨,对促进高校数字图书馆时代的科研服务支持和学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均全 《科教文汇》2008,(24):172-172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换句话所,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发现式学习”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徐妍 《科教文汇》2007,(4S):189-189
中国当代山水画要寻找与当代社会生存状态共鸣的文化语境,因此对人文内涵与精神追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笔墨当随时代”,在情境、意境的塑造中,当代山水画家把握时代的脉搏,进行了一系列地尝试和变革,使当代山水画呈现了一片新境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注意建构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以学科教学为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一个高校要发展,就必须发展学科。因此,在不少高校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办学思想。而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和营造学术氛围。凝练学科方向的关键是创新,就是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凝练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具有超前性的学科方向;汇聚学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通过阐述知识服务的含义和特征,分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措施:引入知识管理模式来建立知识服务的组织管理机制,寻求支持知识服务的技术机制;确立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念,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建立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各类文献信息知识库和导航库;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提供学科馆员式服务;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知识服务团队;重视对用户的开发和培训。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以“氯及其化合物”为例,基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大概念,建立了单元教学中大概念的层级关系,建构了基于大概念理念的“五步法”单元教学设计模式,以实现提升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为素养指导的课堂转型提供参考。1问题的提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方面“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202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各个学科要培养的素养要求,  相似文献   

16.
沿有现代思维发展各种形态的足迹,在对人的双重本质深入理解和对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再度审视后,厘正传统“天人合一”,对当代思维主要形态的人天思维,提出应纠偏主仆,亢卑,头脚本末倒置的“四误”局面,和解除扬精神止异化的“二难”困境等建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现代设计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设计发起了挑战。设计界的新秩序正在形成。作为当代设计师,肩负着传承与发扬文明的重任。站在新世纪前沿,本文将文化比较学导入设计学科中,在“铅笔”与“鼠标”之间探讨现代设计的文化趋向。  相似文献   

18.
浅谈当今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中“多元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天伟 《科教文汇》2012,(13):158-158,20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单一的、一元化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这个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不能满足于当代大学生去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我们应积极地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实现多元化的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那么如何更好地在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中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来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呢?笔者在普通高校从事舞蹈专业教学多年,本文就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理念、"一书多证"四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9.
当代科学哲学面临困境的症结在于,一是在论域上将科学与技术两种不同文化性质的对象混合起来,二是学科的论域定位或框架过于狭窄。科学社会学、科学文化学和语言哲学这三种路向上的科学哲学建构都有其时代的合理性和学术上的合法性,但又都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狭隘性。文章试图在更大视域、更深层次上探讨科学哲学建构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20.
人类要发展必须学会生存。正值PC时代至网络时代转换期的我们,不仅要从“物质”出发来说明“实践”,更应从实践出发来解释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的解释功能当然可以体现在用其“人本性”合理阐释当代经济现象,直面飞速发展的网络、虚拟。作为一种数字化存在的网络、虚拟,只不过是事物现实性与可能性、宏观与微观的互动显现。网络未必具有现实性,却是一种真实存在形式。虚拟也不是虚幻和真“无”,而是借助现代科技的现实创造。只要我们把哲学理论寓于网络、虚拟的探讨之中,就会告别“贫困”,迎来当代哲学的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