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永雄 《中国德育》2006,1(3):36-43
香港特别行政区推行的课程改革,将德育及公民教育作为首要发展项目,并就具体的推行策略建议中小学校应优先培育学生五种价值观和态度:坚毅,尊重别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及承担精神;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方针,鼓励学校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灵活地融入课程设计中。此目标和策略的厘定,是回应现今香港的社会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亦考虑到学校现况及参考其它国家的实践经验。学校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策略,除了开办正规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外,亦会在正规的学科学习中,渗透一些涉及价值判断的讨论活动,藉此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或是藉实践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统筹局作为推动香港德育及公民教育发展的官方机构,负起带领学校推行课程改革的职责:引入新思维、鼓励新尝试及交流新知识;目的是希望将课程改革的信息带到学校,以提升教师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教学技巧,并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培育正确价值观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也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民族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起着奠基作用。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积极改革和实施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2005年10月进行的调查显示,香港课程改革工作已见成效。1.超过75%学校已制订或继续执行既定的学校整体课程发展五年短期策略,并发展校本课程以切合学生需要。2.在提供宽广而均衡的课程、通过五种基本的学习经历(德育及公民教育、智能发展、社会服务、体艺发展、与工作有关的经验)以促进学生全人发展方面,学校都有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4.
香港回归后,学校德育教育成功转向.香港德育具有多维性特征,吸收了中西文化优秀品质,在内容上强调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和通识教育,同时也重视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香港德育特点就是重视生活渗透式的隐形教育,寓德育于各门学科教育、各种社会活动之中,使之潜移默化,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大陆学校在坚持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图谋的同时,也要积极借鉴香港德育的内容与策略,探索增强大陆德育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在香港称为“课程指引”,承担公民教育的课程标准香港称为“学校公民教育指引”。1985年5月,中英联合声明生效,香港进入回归祖国的过渡期。根据香港政府对教育署提出的通过学校承担公民教育的任务,教育署于1985年8月20日颁布了《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以下简称《85指引》),在全港中小学推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回归在即,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修订《85指引》,1996年编订新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以下简称《96指引》),并于1996年12月由香港教育署正式颁布实施。《96指引》把基本法教育、爱国教育及政治教育列入公民教育,基本完成了公民教育预期的使命。1997年香港回归后,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2012年4月编制完成《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拟独立设置学科课程,但在征询意见过程中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最终能否得到社会各界理解与认同尚待时日。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校的德育途径 美国学校德育存在于教材、教学过程、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心理咨询、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纪律管理等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就内容而言,美国中小学德育的主题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责任感,即公民教育,主要传授一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教育途径主要通过公民学课程.在高校德育中,公民教育仍然是重要内容,但不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而是把有关内容融于整个教育活动并在层次上有所提高,目的是培养"好公民",中小学公民学课程及大学专题其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充满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四川教育》2020,(14):2-2
日前,在新加坡一年一度例行的国会拨款委员会教育预算辩论中,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宣布,为了给学生奠定更强的道德价值观、良好品格及应变力基础,并鼓励他们作为新加坡公民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新加坡教育部将在2021年推出增强版的中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增强版德育课程的内容主要有:重组目前的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从幼年开始增强道德价值观教育;更关心学生的网络健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努力吸引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时事讨论;品格与公民教育将更进一步融入学校的其他课程与各项活动中。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传统德育在转型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公民教育思想在当前的课程实践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但公民教育的完整概念和明确表述还没有真正进入德育政策设计的范围中。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尝试都给德育政策的设计带来了挑战,德育政策必须面对公民教育思想的冲击,在政策设计中积极建构公民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校的德育途径美国学校德育存在于教材、教学过程、课外活动与社服务、心理咨询、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纪律管理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信,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就内容而言,美国中小学育的主题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责任感,即公民教育,要传授一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教育途径主通过公民学课程。在高校德育中,公民教育仍然是重要容,但不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而是把有关内容融整个教育活动并在层次上有所提高,目的是培养“好…  相似文献   

10.
香港在国际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其辉煌业绩的取得无不与其对公民教育的重视息息相关,了解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及改革趋势对于推进我国内地公民教育实践、理念的创新和变革具有积极意义。"以学生为本"、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和国际化是香港公民教育的鲜明特点;以此为基础,香港公民教育将向以增进民族认同感和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内地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目标、内容、推行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内地突出政治性,德育中包含公民教育内容,香港具有“非政治化”的倾向;内地公民教育有明显的政府行为,香港以学校为主体,且具有民间自由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栾树权 《今日教育》2013,(12):50-51
笔者有幸参与了在香港举办的“小学校长及教育领导研修班”。在此期间。我们倾听了十余场理论讲座,内容涉及“香港教育政策及制度”“融合教育政策与发展”“创意教学的特色与推行”“香港教育质素保证及校本问责机制”“教学文化”“教师专业发展”“德育与公民教育”“校本管理下的道德领导”“与家庭及小区协作的领导”“香港课程与评估改革”等;  相似文献   

13.
正确的历史认知,不仅是公民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公民精神、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渠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进一步拓宽了国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把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的诸多德育目标整合为一,引导青年学生理解国史、国情,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进而凝聚国民意识、达成社会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在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属性和德育功能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历史教育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地方高校德育课程实施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重意识形态教育、轻公民教育,重谋生教育、轻人文教育.考察其原因,主要是由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和我国传统研究过于理性化所致.为地方高校德育课程解困,德育课程必须实现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必须实现从有利于教向有利于学转变,必须体现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西部地方高校尤其要融入地方和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中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香港的教育围绕提升“质素”,展开了多元化、多层面的改革和推进。学校公民教育改革,就是在香港回归日益迫近的情况下,引起普遍关注的主要社会热点之一。 对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进行研究,既是香港回归之后由政权回归走向民心回归、保持香港进一步繁荣稳定民主的挑战性课题,也是为大陆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德育改革提供近距离、  相似文献   

16.
刘争先 《中学教育》2014,(4):105-112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变动社会的全球背景,香港中学生的公民素养现状如何?与十年前相比,香港中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变化?香港中学生参与公共和政治生活的兴趣和倾向程度如何?哪些因素与此有关?在回归祖国、全球化等背景下,香港中学生的身份认同有何变化?对比IEA两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香港中学生在公民知识、公民参与及身份认同方面的表现优异。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香港中学生形成多重身份认同。学校教育在学生身份认同及价值倾向的型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隐性课程的概念是对现代整体教育理念的积极体现,它的引入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隐性课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影响,它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对学生德育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隐性课程与德育的关系、隐性课程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隐性课程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探究隐性课程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试图进一步发挥隐性课程在学生德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日本设立了道德课和社会课,以正规课程的形式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从一般的社会准则、国家的发展历程、先民的奋斗史等展现做人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也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民族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起着奠基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0.
王艳芳 《考试周刊》2012,(16):122-123
思想品德课是具有德育性质的课程,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教育效果不是只靠课堂教学就能实现的。学生必须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才能真正感受到时代发展的气息,增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发展自己发展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