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怎样启发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积极思维,这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科学的认识告诉我们:“人们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考虑直观性、科学性,要引导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一个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必须时刻启发、引导着学生积极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思维活动 ,使他们真正“三动”(动脑、动手、动口 )起来 .基于这样一个想法 ,笔者认为我们应将数学“教学”改为数学“导学” ,并设计了一个案例 .该设计旨在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索 ,自己得到定理 .初中《几何》第二册“相似形”中关于“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以下简称“判定”定理 )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 (或两边的延长线 )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这是运用比例线段研究三角形性质的一个最为主…  相似文献   

3.
开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裁体,它能启发学生学会联想,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尝试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并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开放题的设计和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4.
马占菊 《青海教育》2006,(11):43-44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探索活动为主线,精心设计各种活动方案,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各种数学问题,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尝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树立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数学素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从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究活动得到了高度的关注,也已被广大师生所接受[1]。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数学探究活动成为义务教育教材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目前,各种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都有探究活动设计,各有特色。数学课堂探究的氛围也很浓,老师总是尝试着将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获得,甚至有“逢课必探究”的味道。这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但其中不乏探究活动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6.
同课异构是优化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文章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综合实践活动——“数字编码”为例,设计以“调查—交流—引领”为主线、以“提出问题,启发思维,制订标准,自主建构,创造编码,实践运用”为框架的同课异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例,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从而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同课异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落实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进行数学活动设计时不乏“形式化”“浅表化”“点状化”等问题,从而导致数学活动的低效或无效。真正的数学活动应该是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数学学习活动,应突出导向化、数学化和序列化。  相似文献   

8.
一、启发引导,自主探索规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思维密切相关,不是让学生仔细地吸收教材或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通过观察、实验、模仿等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做类比、分析、归纳,逐步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如一年级学生学习“8加几”前,一位教师出示一道“9 3”的复习题,让学生说说怎么想, 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凑十法”。接着出示新授课“8 4”,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怎样计算呢?你能自己做一做吗?教师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9.
侯剑明 《考试周刊》2012,(69):73-73
数学活动具有内隐性、数学化、层次性、平等性等性质。有效的数学活动教学要求重视数学的“再创造”。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成分,引导学生“数学地思维”和“做数学”。  相似文献   

10.
杨会兰  王丹阳 《考试周刊》2023,(31):115-118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学应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立体几何初步”章起始课的目的便是让学生对立体几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任务探究、诱导启发、深度思考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数学活动。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立体几何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强化了数学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现在大部分数学教师的结尾语言过于程式化,总是老一套:“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大家都学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的过程.为了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行将结束时,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慎终如始”,精心设计出一个“言犹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结束语,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他们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主动去求索知识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在“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的教学设计中,依托大单元教学理念及学生的“阅读收获”和“阅读质疑”设计教学环节,旨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寻求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传递阅读材料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应用、文化和审美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王英芳 《甘肃教育》2013,(17):45-45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引导、启发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14.
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活动的主流应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并体验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此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进一步发展数学才能,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引导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本文以问题设计为手段,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学中落实“四基”,培养“四能”,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C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在何处设计问题,是有效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笔者认为,应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的八个预设点.  相似文献   

17.
初中数学章末活动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章末数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开展章末数学活动之初应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开展章末数学活动时应科学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巧妙借助信息技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开展章末数学活动之末应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促进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为例,创新教学活动,从几何直观到代数推理,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弗顿登塔尔说 :“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理解和分析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知识产品来教 ,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机会就仅仅是重复这种毫无学生创造意识的所谓的“应用” ,换言之仅是教师例题示范让学生机械模仿 ,单纯地由这种“模仿数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能降格 ,“模仿”而不会“创造”。长此以往 ,学生的创造潜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只有在教学中 ,教师运用再创造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动地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激活学生创造热情 ,进行高效…  相似文献   

20.
王玲 《上海教育》2015,(Z1):110
为了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积极开展以低年级数学“听、说、读、写、做”习惯的评价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数学意识,逐步等会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掌握初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了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基于数学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积极开展以低年级数学“听、说、读、写、做”习惯的评价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数学意识,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事物、思考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