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当前 ,语文教学有一种现象很为突出 ,即“重文轻情”。在人们的意识里 ,教师只要教授好知识 ,便是“大功告成”的事 ,而事实上 ,语文教学的成功还在于感情的调控与运用。列宁指出 :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教育者同教育对象双方感情的“鱼水关系”无疑会增强语文的魅力。那么 ,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中 ,如何重视学生的感情、活跃学生的感情呢?一、课前“连”情 ,调动情绪我们熟知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教师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中积极配合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知道 ,教师与学生课前的情绪与情感准备 ,…  相似文献   

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应当在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上下功夫,认真研究两者的内涵和联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职工在感情的交流和真理的感召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动之以情的“情”,其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括爱国情、民族情、人民情、同志情,又有骨肉情、血缘情和私人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情是人的基本属性,忽略感情,不重视感情,或不承认感情,乃至践踏感情是与唯物主义背道而驰的错误观点。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树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学是思想政治知识教育、感情教育的统一,是德育、智育、情育的统一。没有感情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是“有理无情”的,是只剩下“知”“理”躯壳的政治课,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以情激情”,努力探索“以情激情”的方法和途径,以教师引导作用的感情性,激发学生主体地位的能动性,做到德育、智育、情育相统一,创造寓情于理、以理生情、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汇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相似文献   

5.
朱宗华 《农村教育》2002,(11):57-57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以其知识、思想品质等影响学生,学生也以其思想、感情、见解、态度等反作用于教师和教师劳动。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高低。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笑、情、赞、耐是优化师生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范读的灵魂     
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朗读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因此,教师本身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必须研究“声”与“情”的关系,也即“技法”和“感情”的关系。先来说说朗读技法。课文的“情”,通过朗读的“声”来表达,“情”与“声”是互相依赖的。“情”促使“声”的发挥,“声”表达“情”的深意。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的声音,最科学的发声来取得“表情…  相似文献   

7.
古人曰:“景语即情语”(王维国《人间词话》),“诗者根情”(白居易)。这都强调了作品的感情因素,可以说“情是文章的神经。”换言之,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情感的文字显影。正因为是这样,以情动人,靠情来衔接文与人的神经系统,读者才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反过来,教师教授文章时,把握住情的联系作用,适时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与作者的感情合拍,产生共鸣,无疑对引导学生深味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究作品的写作奥妙,挖掘  相似文献   

8.
《师说》中写道:“师者,所 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什么“道”, “道”传得如何,就与教师的职业 道德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每天与 老师的交往中,通过老师的言语、 行为、声音、感情、思想、意识, 逐步学习理解社会的政治观念,掌 握道德行为准则,培养社会文明礼 貌习惯,从而被陶冶、塑造,成长 为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如果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比作把 铁锁,拿起钥匙,打开铁锁的人就 是教师。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动 力因素,也是主导因素,他们的示 范作用和有效工作直接关系着德育 工作的“锁”与“开”,“死”与 “活”,…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是基础课程的基础,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不仪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合作学习关系,而且更让学生在和谐、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里学习。“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学的生命和灵魂,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单纯的认识活动,还是情感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奔流的时候,才能触及人的内心世界。”于漪在谈语文教学时强调:民族的睿智沉积在民族的语言之中,教母语也是教民族的思想与感情。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注入。  相似文献   

10.
黄晓钟 《考试周刊》2013,(80):186-186
在教学中.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正如王夫之所言:“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思想政治工作走求实、创新之路,必须把握好“高定位与低着陆”、“虚功与实做”、“情寓于理与理融于情”、“全员德育与专职主导”等关系,建立起符合高校特点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和体制。  相似文献   

12.
导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首先得感受到教材的思想美、人情美、语言美、自然美、结构美……不矫揉造作,动之以情,才可能对学生导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时,语言就会产生情感的冲击波,这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吐露,自然能叩开学生的心扉。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文章及其作者的感情基调。讲课时,教师用情真意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剖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将课文中的情思形象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教师应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善于“披文以入情”,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3.
乐以情为“本”,音乐作品之生命,首在于“情”,乐离“情”,则失其感人之力。乐以“形情”,决定其须“唱情”,惟“唱情”,才能体现乐以“形情”。“唱情”,就须得曲情,若缺少此感情体验,就须“移情”。音乐最擅长于表达感情,故亦最能“陶情”。文章想通过对“形情”、“唱情”、“移情”、“陶情”的阐释,论述中国古代“情”的音乐美学思想之高深,使其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4.
作文训练是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如何指导好写作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一、培养和激发学生感情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提到:“文以情动人”,“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等等。文章的思想是灵魂,感情可谓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融,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首先,导入要妙趣横生。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明白本课…  相似文献   

16.
葛学志 《考试周刊》2011,(66):155-156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政治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中的“情”和“理”徐爱澄(南昌市育新学校)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以情感人,应以思想教育寓作文训练之中,教师可通过作文的素材去激起学生对美好事物钦佩的感情和对丑恶事物不可容忍的态度。不久前,我从电视里看了介绍全国十佳少年济南市小学生边荣唐事迹...  相似文献   

18.
感情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是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以情感染。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总是把他浓烈的感情渗透在所描写的人物、场景、情节之中。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可以说是作品感情、教师感情、学生感情的“情”的融会体,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气氛,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之“情”,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形象美、自然美、语文美呢?  相似文献   

20.
顾舟 《山东教育》2010,(5):36-36
一、以“师情”牵引“生情” 首先,教师讲课时,其感情不能与文本中的情感有很大距离,起码要接近,只有当书中情、教师情产生“两情共振”,才能与学生情产生“三情共鸣”,这样才能创造课堂最佳气氛。其次,教师讲课时,要精神焕发、兴致勃勃、情绪高昂、热情满腔。上记叙文一类的课,像动人的艺术家;上说明文一类的课,像严谨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