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核心.1905年孙中山提出旧三民主义,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旧三民主义有很大缺欠,不能完成民族、民主、民生的革命任务.1924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了飞跃发展,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演达"平民革命论"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演达作为孙中山忠实的信徒,是从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探求中国革命的道路,重新阐释"三民主义",提出了平民革命理论,这一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论有根本分歧,但在中国社会的性质、对象、动力、任务、前途等方面却有相似之处 .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理论,并适时将其发展成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但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继承人的戴季陶、蒋介石等国民党人却有意将其异化。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忠实的传承者,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孙中山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作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倾尽毕生精力致力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浩业.孙中山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并完善了三民主义的理论,以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和行动准则.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权思想历来备受瞩目.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其民权思想又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与三民主义、孙中山是不可分割的,是中国人追求政治文明的伟大尝试.本文立足于用好教材,对教材内容重新设计和整合.从政治文明角度审视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理解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理论、民主共和思想,深思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备课应着力于思考.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关于大同社会的系列论述,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诠释,是中国和谐社会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孙中山致力构建的三民主义和谐社会,以民生主义为最重要特征,以社会主义为归宿.孙中山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诠释,既是对传统给予符合近代中国实际及未来中国发展趋向的改造和超越,也是对适应和规范近代西方社会的和谐文化的"拿来"及基于中国国情的运用.孙中山关于社会主义和大同社会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准确把握"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的内涵,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下六个方面: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照价收买、土地国有以及新三民主义对"平均地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民主义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在孙中山时代,这个思想理论彰显了不断发展的特点。其内涵的深化和丰富,革命方面的更加激进,在中国国民党改组阶段尤为突出,所呈现出的新面貌,与辛亥革命时期大不相同。三民主义的这个发展,富含孙中山本人的理论创造,共产国际的帮助亦有重要作用。共产国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季诺维也夫的讲话、共产国际的决议和鲍罗廷的工作中。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对三民主义的解释,并对自己理论探索的成果继续予以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对阎锡山村政思想的影响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三民主义是二十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想理论之一。孙中山晚年对三民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更新了三民主义的内容,突出了反帝反封建和重视工农利益的思想;对三民主义作了全面系统的解说,从而使之成为更加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发展,在中国现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年,孙中山组建了中国同盟会,该会的政纲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同年十一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从同盟会纲领的确立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在其《同盟会宣言》、《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等文章里提出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与理论,尤其是其“民族主义”的阐述,竞把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割裂开来,只提“反满”,不提“反帝”,不能不说这存在着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这是有其所处时代、阶级、本人认识偏差等多种历史原因的。后来孙中山发现了自己早期民族主义理论的局限,则坚决地予以纠正,并为后来新三民主义反帝纲领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革命先行孙中山思想发展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与时俱进。他的思想经历了从改良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两次重要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转变,集中地体现在对三民主义的“真释”上。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三民主义的大力研究,站在抗日救亡现实斗争的高度上,根据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发展史和孙中山以后三民主义的认识史,构筑起了富有特色的认识体系,这一研究及其成果在中国思想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为后人树立了如何正确对待历史伟人及其理论遗产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一内容时,我请学生谈谈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看法。一位学生很自然地说:“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由于我们使用的是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该书没有采用“旧三民主义”的陈述方式,代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于是我问这位学生:“‘旧三民主义’这一概...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我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更为注重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政治观念,因为它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在中国的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三民主义内涵丰富,体系完整,过多地注重政治解读就会忽略文化角度的解读,因此本文主要从文化方面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7.
孟庆涛 《文教资料》2011,(32):87-89
孙中山在组建国民党时,把国民党的主要任务规定为革命建国,从而,革命成了建立现代中国的前提条件。孙中山亲笔起草的《中国国民党宣言》视"三民主义"为中国历史的留遗,在逻辑上设定"三民主义"的普遍性,并以此来框定"民主共和"国家的价值内含。孙中山的革命建国选择了"以党治国"的路途,但其革命建国理论的内在结构性矛盾使其无法完成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谢晓鹏在《长白学刊》1997年第4期著文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灵魂和生命。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但由于三大政策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中占主体位置的是政治思想。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主体即三民主义。本文从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中,揭示了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石的原因,对三民主义和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我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更为注重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政治观念,因为它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在中国的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三民主义内涵丰富。体系完整,过多地注重政治解读就会忽略文化角度的解读,因此本文主要从文化方面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