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二手货”是记者采访的间接材料,大凡他人提供的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内部情况之类,都可算记者采访的“二手货”。据我观察,如今新闻界颇有一些靠“二手货”看家的主。这些同志对于攀高涉险,奔波劳碌的采访任务,从来敬而远之;偶尔奉命“下凡”,也大多在‘中层”梗阻,所谓采访,不过是编摘凡份“二手货”而已。记者采访先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看看材料,以把握全局,发现线索,是很有必要的。有时还可用记者的“新闻鼻”,经认真甄别,从材料中编发出有价值的消息。但是,一个记者如果以编发“二手货”为看家本领,乐于又安于此道,我就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7,(4)
在初当记者的日子里文/薛峰时下,有些同志看重记者职业,总以为“无冕之王”神气自在,神通广大,电话采访,“来料加工”,凭合理想象和主观臆断编发新闻。这种现象包括从会议上和文件里、材料中捞“新闻”的行为不是没有,这样弄来的新闻只不过是“二手货”,改写加工...  相似文献   

3.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以其视听兼备、图文并茂、传播迅速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广大老百姓每天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有深度、出精品、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更是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电视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文字、画面“两张皮”,采访不到位,稿件质量不高以及前期采拍和后期制作配合出现脱节,经编辑播出后的稿件不能真正体现记者最初采访意图等情况,最终使记者的采访“劳动”成为一种“盲目辛苦”。如何避免或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具有一些“编辑意识”。记者的“编辑意识”指的是:记者在采访…  相似文献   

5.
采访既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就得讲一点“公关科学”。记者在采访中并非一帆风顺,采访对象由于种种原因不接受采访的情况是常有的,有时记者又必须通过他才能了解情况,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就得有必要的“公关”能力,设法使采访对象“开口”。  相似文献   

6.
任玲 《视听纵横》2006,(6):114-115
在谈到采访和写作的关系时,有经验的记者认为,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因为没有采访,哪来的“原料”,没有“原料”,又何以“加工”,因此,采访是报道的基础。而任何采访又离不开提问,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记者而言的重要性。提问犹如采访的敲门砖,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使对方开口。如果把采访对象心中之所想比喻成一个矿藏,那么提问就是挖掘的铲子。如果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7.
雷谊 《现代传播》2004,(3):118-119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能否接近采访对象,往往成为采访成败的关键,而对政治性人物的采访尤其需要讲究“记者接近”。“记者接近”是指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空间接近和心理深入,是采访中记者一直主动进行的有目的和采访对象交流互动的专业行为。而其中,空间接近是指记者通过与采访对象的预约行为来实现物理空间位置的靠近;心理深入是指记者通过访谈中的对话交流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并力求深入对方的精神领域。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剖析政治性人物采访中的“记者接近”技巧。一、“记者接近”中的空间接近首先,“记者接近”体现在…  相似文献   

8.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对会议报道作限制更没有必要。我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会议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一个渠道。会议里头有“黄金”。 首先,会议为记者提供了信息和素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会议及其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会让记者了解上面的意图和下面的情况。 其次,会议为记者集中了众多的采访对象,是记者采访的好机会。众多的采访对象一下子全来到你身旁,基层的东西、实际的情况,不是垂手可得吗?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泡会”还是“挖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记者在采访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撰写新闻稿件时,往往会出现虽余兴未尽,但力不从心的窘境。因此,平时积累”家底”应成为记者的基本功。记者的工作主要是现场采访,发布新闻。工作流程大体一致,但却有“穷”“富”记者之分。所谓“穷”记者,“家底”空空,既缺乏采访分工范围内的基本情况,又没掌握多少新闻线索,写稿时想用的背景材料一时又无处可得;相对而言,“富”记者有  相似文献   

11.
近来,一些报纸揭露新闻界及社会上以稿谋私,搞“有偿新闻”、“三包采访”以及花钱“买宣传”等不正之风的情况,呼吁新闻从业人员端正作风并加强必要的社会监督。《新民晚报》1月17日刊登一篇题为《三包采访》的署名文章。作者说,“三包采访”不知起源于何时,但近几年在新闻界颇为流行。所谓“三包”,即被采访单位对记者的采访包吃、包住、包旅费。愿意花钱邀请记者的,多是财大气粗的工商企业,也有  相似文献   

12.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记者暂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因此,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效果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采访中的“存异”,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故意表明与采访对象不同的观点、看法,以达到促其阐述和解释,进而挖掘深层新闻的一种采访方法。这里所提的“存异”之举,应由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择时而行。就一般情况而言,“存异”所择定的适宜时间,要选在与采访对象“求同”...  相似文献   

14.
徐泉 《新闻采编》2003,(6):35-36
当 记者十多年 ,常听有年轻同行抱怨 :“唉 ,情况不准 ,又白跑一趟。”意思是说 ,抱着很大的希望采访一条线索 ,结果发现跟自己当初的想象有比较大的出入 ,稿子出不来或者不怎么好写不说 ,还白搭了工夫。这样的情况 ,有不少刚进门的记者都曾有过亲身体验。那么 ,怎样来减少这类尴尬?笔者以为有必要在采访中学会“柔性思维”。采访中的“柔性思维” ,就是根据采访中遇到的新情况 ,随机应变 ,临时调整原有的采访及报道思路的一种灵活务实的考虑问题方式。在我们的日常新闻采访中 ,碰到线索与事实有出入 ,应该说是常有的现象 ,这也很正常。因为…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16.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17.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记者采访,同样也面临着“磨刀”的问题。记者的采访活动中,“预采访”是“磨刀“工序中不可或缺的。而目前的现实是,相当数量的新闻从业人员,省略了“预采访”环节。拿到一个采访线索,根本不去研究、了解,到时候“直接上阵”。  相似文献   

18.
近来,记者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的事件不断发生,先是陶虹在长春记者见面会上,因“违诺”单独接受了某家媒体的采访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抗议;后是周迅在南京因采访“三不准”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我以为,记者的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维护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独立性。媒体记者具有独立采访权,如何采访、采访什么、何时采访都要由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决定。但由于娱乐圈内明星的特殊身份,我们的媒体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某些不合理的限制,如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报道、怎么采访、报道多少等等,否则,不是“封杀”采访,就是以报道“失实”为由对簿公…  相似文献   

19.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决定了记者暂时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也符合报纸宣传发展方向。作为军队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的最…  相似文献   

20.
不知是从哪年哪月兴起的,新闻记者每一到处,当地宣传部门往往派人全程“陪同采访”,有时党政领导人还亲自出马。据说,这样做一是为了“礼貌”,不“陪访”显得“不热情,不恭敬,招待不周”;二是为了“方便”采访,记者初来乍到,人地生疏,没有当地人带路引荐,采访对象难找或不肯提供情况,语言不通时,“陪访人”还兼任翻译;三是为了向记者“学习”采访,提高报道业务。理由都是千真万确的,无可厚非。对记者来讲,有人“陪访”的确是“方便”得多。但是,那怕仅仅经历过一次这种“陪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它至少也有三个弊端:(一)采访对象一看父母官、顶头上司在场,便不敢畅所欲言,甚至言不由衷,说长不道短,报喜不亮丑;记者也就不能全面了解到真情实况,甚或被假象蒙骗。(二)形影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