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网络公关的危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公关也称网络炒作,是一种近些年来在我国互联网上频繁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其人为地制造各种网络热点、网络红人和网络事件,炒作各类网络话题,制造虚假的社情民意,通过影响社会舆论导向误导大众和政府的决策,给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正常的舆论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本文试图通过对此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到应对网络水军的办法,使人们能够理性、客观、清醒地看待网络炒作,不被其公关和误导。  相似文献   

2.
网络红人是2016年重要的流行文化之一,门户网站作为流行文化重要的制造者,通过连续大规模的新闻报道有力地塑造了papi酱"第一网红"的媒介奇观。通过研究发现,门户网站新闻报道建构了"颜值高"、"有才华"、"励志"、"接地气"、"低俗爱炒作"以及"人气高"六大papi酱媒介形象,较文字传播时代和图文传播时代的网络红人媒介形象相比有了显著变化。在网络红人媒介形象生产过程中,门户网站采用不同的建构方式来塑造原有网络红人媒介形象以及新产生的网络红人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3.
翟一晓 《新闻世界》2013,(7):162-163
【摘要】近几年“网络炒作”现象日益突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网络空间中网络红人令人应接不日殴,我们所熟知的凤姐、犀利哥、兽兽等,无一例外都是借助“网络炒作”而一夜成名的。本文通过对“网络炒作”的背景、特点和成因的分析,指出了过多、过滥的“网络炒作”对公众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针对网络炒作所带来的伦理缺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路径,旨在为杜绝恶意网络炒作现象、构建健康和谐的绿色网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甄真 《新闻世界》2011,(1):60-61
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使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透过网络人们可以了解各种信息,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参差不齐,一些媚俗、炒作等丑陋现象也随之而来。本文针对现今存在的网络红人以及媒体的跟风审丑现象,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大众传播负面新闻报道过多、炒作网络红人、宣教意味过重、对特大事件报道不充分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从媒体、受众、社会三方面来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媒体要加强自我规范、受众要提高媒介素养、政府要切实解决社会问题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晓捷 《东南传播》2011,(12):53-54
网络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正在无所不在地改变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模式,这其中对传统意义上偶像的生存模式和偶像的消费群体的消费模式产生影响。在网络语境中,“网络红人”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红人”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传统意义上偶像的特质不尽相同。其某些特质被放大,某些特质则被缩小或抑制。本文将以网络红人“凤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  相似文献   

7.
孙亚光 《今传媒》2012,(9):40-4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越来越多的呈现出自主化、多样化、活跃化的特点。而就在这样一个草根阶层崛起、网民群体意识增强的媒介格局之下,众多独具个性的"网络红人"形象应运而生。本文以"犀利哥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身对于此现象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路晓  张文婷 《青年记者》2016,(36):48-49
“网红”现象是网络传播环境中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各色各样的网络红人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2015年“网红”登上《咬文嚼字》杂志十大流行语榜单,同时也是媒体报道中较为活跃的内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纸媒建构的“网红”形象及原因.  相似文献   

9.
网络红人借助网络这一中介往往可以因为一个帖子而"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无源之水,除了网络推手的精心策划外,它还与整个社会的环境、媒体的价值取向和人的文化心理息息相关。网络红人所具备的新闻价值要素在传播过程中被无限放大,这与媒体狂轰滥炸式的宣传不无关系,新闻专业主义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红人的大量兴起已成为网络中不可小觑的现象。这些网络红人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通过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关系开始走向现实生活,在吸引了一大批受众的关注的同时,网络红人也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网络红人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郝希汉 《新闻世界》2012,(11):82-83
近年来,网络推手不仅炒作网络红人,策划网络事件,而且开始涉足商界。本文分析了网络推手的特点,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就如何规范网络推手的运作,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纸媒,承载了真实、全面、客观反映社会生活,还原现实的责任。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许多媒体的报道偏离了良性发展,甚至出现了脱离客观事件的假新闻、炒作等现象。本文分析了纸媒目前的拟态环境,以及出现真实偏差的原因,探讨了纸媒应如何逼近事件真相。  相似文献   

13.
王婷 《东南传播》2014,(12):47-49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流行,网络红人大量兴起。作为虚拟世界中的"明星",网络红人及网络推手借助网络时代传播特点,利用受众的"狂欢"心理,在利益的驱使下,作出"出位"、"越轨"的表现,从而为自己赢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与之同时,网络红人在消费主义文化中沦为一个网络符号,他们消费受众的注意力的同时,也被受众所消费。  相似文献   

14.
网红现象作为移动互联网文化的显要表征,得到学界从经济、技术、社会等视角的广泛关注,然而网红的感官气质和社会形象无不具有视听媒介的建构色彩,当前鲜少研究从视听文化衍进的视角考察网红兴起的媒介归因。本文援引麦克卢汉的"后视镜"观念作为思考方向,考察名人建构方式从电视媒体到网络媒体的延续与深化,剖析网红现象兴起的媒介文化动因,思考视听融媒时代媒体名人的本质特点。研究认为,从电视名人到网络红人,建构片面化的真实性和差异化的普通感是视听媒介上名人演化的动力机制,这一机制带来"媒介人格"的全面兴起,它以生动的表象包裹资本的意志与失真的现实,是理解和批判新媒体文化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5.
徐婧婧 《新闻世界》2011,(12):154-155
网络红人“呛口小辣椒”——重庆一对双胞胎姐妹开博至今,总访问量达到68,174,538,她们以漂亮、时尚红透网络,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她们随手拈来的网络博客成为了无数网民的穿衣宝典。只要她们在博客中穿过的衣服,短时间内就会被无数人跟风购买。本文通过将网络红人的宣传效果与电视广告相对比,从而对这种“网络红人”形成的原因、其后现代特征、文化意义,以及这种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网络红人"的界定与类型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卜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相似文献   

17.
肖爱丽 《青年记者》2017,(29):32-33
网红是一种社会现象 从网络红人到网红,已不再仅是一个词语的表面缩写.从2004年芙蓉姐姐以个人照片走红到2016年papi酱融资千万元,网络红人由个体走向组织,由特殊案例走向普遍现象.这一切的发展源于新媒介创造的肥沃土壤,也和社会各个方面纵横交错形成复杂的社会生态相关.  相似文献   

18.
网络炒作随着近几年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而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从犀利哥到凤姐再到小月月,随着这些草根人物的迅速走红,网络炒作现象也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本文以"hold姐"的网络走红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炒作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就此现象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无厘头"文化现象呈现在大众面前,刚刚平息的"贾君鹏事件"更是把这一现象推向了顶点.这是网民的行为艺术还是商业炒作手段?本文从网络推手、网民、媒体三者及其之间的互动剖析这一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当今网络红人横空出世,红人丑态现象层出不穷,而以传统审丑文化为基点,当今网络红人露丑和大众审丑均因感性愉悦和功利至上而缺乏深刻内涵,并以此走向畸形。可以说,丑的畸形是现实流行文化孕育的结果,也是大众被媒介利用有意引导的结果。丑的异化和畸形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危机——价值的虚无。因此,认识这种畸形并且对它的矫正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