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许琦 《青年记者》2017,(12):105-106
邵氏是一家历史延绵悠久并在华语影坛影响深远的家族式企业,学术界所谓的“邵氏”,特指1958年邵逸夫来港后所创建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它的历史延续到1985年邵氏影城停产.在二战结束后的特定机缘下,邵氏大力网罗南下影人,比照好莱坞片厂制度,建立起分工精细、组织严密的垂直整合制片厂体系,以香港为电影制作中心,以东南亚为市场腹地,积极拓展台湾市场,寻求与日、韩、英、美等国的电影交流合作,进行跨界发展.作为迄今为止香港电影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家公司,邵氏的电影作品和宣传文本都折射出时代的走向,是二十多年来香港社会和电影文化变迁的最好见证物.  相似文献   

2.
论文电影(film essay)是一种另类的电影形式。它针对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中的事件或主题提出观点,电影本身是一个知性的思辨过程。在商业性、娱乐性电影占据绝对优势的香港电影工业中,论文电影开拓了香港电影的另类景观和多元可能性。香港的论文电影呈现两种不同面向。一部分自立于主流电影之外,并与其截然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富于实验色彩。另一部分则与主流电影不乏互动,将商业元素和论文电影的独特风格进行融合,体现了香港电影特有的灵活性。通过细读四部代表作品:旅美另类电影人陈耀成的《大同:康有为在瑞典》,独立女导演麦海珊的《唱盘上的单行道》、新浪潮主力军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以及商业电影快刀手邱礼涛的《等候董建华发落》,全面地呈现香港论文电影的总体光谱。  相似文献   

3.
张新强 《今传媒》2011,(5):69-70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香港与大陆合拍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全方位的突出表现,意欲指出香港电影以其独有的产业机制和魅力,在电影手法到产业运作等各个方面将不断带领中国大陆电影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4.
大众视线     
<正>香港影业衰落是内地电影的一面镜子去年,香港电影产量和票房双双创下二十年来的新低,堪称"冰点"。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香港电影年产量为186部,但随后持续下降。去年,香港电影首轮放映的产量只有51部,成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产量最少的一年。(《文摘报》2008年3月29日)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电影虽历经沉浮,但它早已成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1999年第2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举行。这届电影节以“香港电影新浪潮——二十年后的回顾”为主题,对香港“新浪潮”电影进行了盘点。这无疑是针对当时香港电影的疲软现状而作出的努力。90年代的香港电影在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冲击下,亮起了红灯。观众严重流失,票房收入每况愈下,电影作为香港主要娱乐媒体的地位开始动摇。但与此同时,一批有别于主流商业电影的“另类”影片却异军突起。这些影片不但制作讲究、风  相似文献   

6.
王璇 《视听》2016,(6):101-102
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丝毫无愧于"东方好莱坞"的称号。其中,香港的武侠片、青春文艺片和喜剧片等,都突出表现了香港电影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及对小人物生活状态的关注,具有浓厚的香港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7.
香港电影辉煌不再的论调一直在华语电影界被提起,香港电影悄然走完黄金年代,在新世纪电影市场大变革的新环境中,在香港与内地通力合作的大背景下,结合"后港片时代"的特征对香港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探究香港电影产业在合拍片的浪潮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及困境,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宋小妍 《今传媒》2012,(8):92-93
华语影片《如果·爱》是香港导演陈可辛初次进军内地市场的试水之作,用"陌生化"手法巧妙地将最具形式感的歌舞元素嫁接在《如果·爱》当中,把关乎人类普遍情感的爱情片放在镜式文本的套层结构中展开。影片建构在文本间的相互折射与照应,使得它更为直观地呈现出当代华语电影的镜像迷宫。香港电影与香港导演正在这座镜城中经历着"内心的流徙",经历着逃离、迷惘、质疑和异化,无奈而无助地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乃至个人经历放逐为他者眼中的观照行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歌舞电影经过了多次沉浮。其中,占很大比重的一类就是由现代都市生活为主题的歌舞电影。本文将以夜总会以及摩登都市、市井生活发展出的歌舞片风格称为"海派"歌舞片传统。由京剧风靡全国引发的戏曲片风潮,是中国歌舞电影最早的勃兴;而西方文化主导的、以爱情片为载体的纸醉金迷式的歌唱电影在上海、香港等地成为蔚然大宗。上海的歌舞片"摩登"风格在1949年以后,在香港再次获得重生,并又一次走向了快速发展的时代。这其中的叙事元素和影像风格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暴力美学"影片的缔造者,昊字森和杜琪峰是香港影坛的两大风云人物,他们的枪战系列的电影作品都给观众们很多惊喜。作为最具影响力、最成功的电影导演,杜琪峰和吴宇森的枪战电影都有着浓厚的主体意识,凸显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命运的突兀性、精神的偶然性等,开创了整个枪战影片的辉煌时代。本文针对杜琪峰和吴宇森在表现手法、意象分析、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风格进行了探讨,较为细致地、全方位地探讨了二者在枪战影片中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的内在联系,及其最终的分流。因此,文章将会以《清宫秘史》为案例,在对它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过程中,以期理解《清宫秘史》的主创者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都市文人/精英们是如何借家国/伦理叙事的书写,映射出从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传承。也正是香港与上海电影在互动与交流中使得当时香港电影成为"国族电影"中的一脉。  相似文献   

12.
在商业气息浓厚的香港电影时代,王家卫是一个文化艺术的个性代表,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反时代潮流的各种手法被广泛应用,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基于此,针对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艺术文化策略做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使受众更深刻地领略王家卫电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让香港重重地摔在地上,韩国的电影打垮了香港电影。有些人开始反省,大家都在追问。反省成为香港社会转变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香港电影近些年无论产量、质量都大不如前,如果细化到各个方面,在票房收入、社会反响甚至学术领域都充分反映了这一"东方好莱坞"的日渐没落。有人将这归结为"后九七"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孙朝阳 《青年记者》2017,(21):82-83
香港因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因素和地理便利条件,成为华语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域.正所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电影”,其巨大的影响力不单单是惊人的电影产量,还有丰富的影片类型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在这其中,卧底片是香港电影导演最热衷拍摄的影片类型之一. 2002年上映的《无间道》是优秀卧底片的代表,它既叫好又叫座,又经过马丁斯科塞斯的再创作(《无间道风云》)扬威奥斯卡,并引发了之后一系列的卧底片创作.本文从身份认同、场面设计和细节设置、留白空间这三个方面,分析电影《无间道》的影像风格.  相似文献   

16.
焦雄屏感叹道,香港电影已无电影,所以她的那些香港影评界朋友皆无事可做,寂寞得很。香港电影已无电影,是因为无反体制、反主流的人。电影导演可以是那么多,电影作者却是那么少。我很高兴看见,台湾电影中,至少有两位作者是这样的,杨德  相似文献   

17.
论王家卫电影的时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 《东南传播》2015,(3):48-49
香港电影在华语电影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不同风格的导演们共同构成了香港电影的广阔蓝图,而王家卫则应该说在其中独树一帜,风格也是最具鲜明的。电影作为一门表现时空的综合艺术,时间和空间是其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交错和影响,体现了电影的特殊魅力。王家卫的电影世界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时空关系和结构,他的电影时空观是后现代的,时间和空间的表现力大大加强,突出了现代都市人们的焦虑,孤独和无奈。  相似文献   

18.
由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的《黎民伟:人·时代·电影》是部有关香港电影拓荒者传奇一生的大型画册,由黎民伟之子黎锡与资深电影工作者罗卡搜集整理而成。书中披露了鲜为人知的一些史料。其中有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天下为公”的题字,过去很多人不知道这四个字的出处,读了《黎民伟:人·时代·电影》这本画册后,  相似文献   

19.
《出埃及记》是香港鬼才导演彭浩翔的最新力作,无论从议题、美学角度而言,还是站在导演彭浩翔或是香港电影整体创作上来考量,它都注定是部会引起争议的电影。[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武侠片是华莱坞电影独具文化个性的类型。香港武侠电影传播了中华文明的侠义、仁义、正义等优秀传统和特殊的精神价值,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成功传播为华莱坞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借鉴。作为现代武侠电影的类型,喜剧武侠电影的出现是华莱坞电影人顺应媒介的时代变化做出的理性选择,消解了全球的文化同质化,也把传统的中国功夫和现代社会法制意识结合在一起,对传统文化做出了反思。香港武侠电影建构的中国文化的想象共同体构成了文化共处的一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