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邱源子 《传媒》2015,(7):56-58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同形态的媒体彼此交流,共享各种传统的、新式的信息服务内容,传媒产业融合的蓝图正在被勾画.作为电视媒介主要节目类型的纪录片,固然要适应媒介融合的大背景,探索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由南京广播电视台为首个国家公祭日创作的30集系列微纪录片《城殇》,每集时长约3分半钟,在电视台与网络同步播映,一时间社会反响强烈.思考《城殇》在新媒体语境下创作手法与运营模式的成功之处,有助于为专业机构制作优质微纪录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网络微纪录片是基于新媒体网络且由全民生产的具有即时性、草根性、碎片化等特点的纪录片,其从制作到播出都与传统纪录片多有不同,而其发展速度更是惊人,短短数年间就将中国社会带入了全民纪录时代,其不仅在新媒体中风生水起,甚至开始向主流媒体回流.2015年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南京电视台面向南京电视台、南京网络电视台、全国各视频网站及微信平台等推出了30集微纪录片《抗战》和40集微纪录片《战鹰》,每集虽然只有短短3分钟左右,但高水准的制作获得了大众好评.  相似文献   

3.
内容产业     
《视听界》2014,(5):10-11
南京广电集团推出高清电视纪录片《百年南京》南京广电集团联合央视新影等单位,历时两年,摄制完成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百年南京》,对一百多年来南京的城市理想、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及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面展示。该片于8月中旬在央视科教频道和南京电视台同时播出。  相似文献   

4.
微纪录片是"微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运用非虚构的创作手法,将碎片化的素材用数字技术制作成风格简约、主题明确、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短小纪录片。系列微纪录片《城殇》在内容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呈现出与普通纪录片所不同的特色。在新媒体时代,其创作与传播对历史记忆的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今后的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真实再现》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推出的实验栏目,时值南京大屠杀57周年祭日,安排播出了纪录片《南京的血证》.据介绍,这是以一个热血青年冒死收藏日寇屠杀南京人的照片为线索,“调动历史镜头,通过采访和运用演员扮演叙述情节来贯穿的节目”,播出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也引发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纪录片能不能加进扮演成份?  相似文献   

6.
莫青 《今传媒》2016,(10):107-108
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播出,让笔者看到该纪录片的策划者们不仅仅是在拍摄制作一个纪录片而已,从策划选材到拍摄制作,再到播出宣传,最后形成品牌节目,他们做的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遗产传承的一项事业,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则是这项文化事业最好的载体。本文主要探讨一个微纪录片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所能带来的商业价值有多大。  相似文献   

7.
孔昭巍 《视听界》2012,(1):78-80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电视台成立了纪录片工作室,开设了人物纪录片栏目,拍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在电视纪录片及人物专题片制作领域,江苏电视台是国内最早提出将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栏目化”运作的省级台。1996年推出的《21点纪实》栏目,以平民的视角、纪实的风格浓缩社会百态和人生精华,先后制作播出了“老外在南京”系列、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城河》是季播节目《南京》的精华版,以南京秦淮河为主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南京的历史人文,在央视播出后取得较好反响。本文以该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厚度、角度、力度、广度和长度这五个维度出发,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纪录片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电视台共同打造的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于2015年下半年在电视和网络上同步播出,反响甚好。本文从此微纪录片入手,全面分析了在新媒体语境下新的纪录片产物——微纪录片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0.
搬演的纪录片在国外并不鲜见。如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中被誉为长镜头最早范例的纳努克猎海豹一段就是搬演的。纳努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拉上来的海豹.其实早死多时.只是为了拍摄需要.将当时的情景搬演了~遍。搬演的作品在国内也有.如早期的纪录片《丝绸之路》、东方时空中播出的《南京血证》等.都运用了搬演的手法。不管接受与否.搬演在纪录片创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仝晓明 《传媒》2015,(17):42-43
2014年, "中国梦"纪录片阵容强大,《中国梦·中国路》《追梦在路上》和《百年潮·中国梦》等许多优秀作品面世,真人秀元素的融入,全媒体平台的传播,拉开了"中国梦"纪录片的发展大幕.2015年, "中国梦"纪录片继续发力,《1937南京记忆》、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作品相继面世,为"中国梦"的实现助添能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微纪录片因短时长、个性化、深互动、篇幅小等特征受到了当代青年群体的热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饮食文化类微纪录片《鲜生史》以“陌生化”理论为指导,应用三维设计以及MR等虚拟技术,利用通俗易懂的戏剧演绎形式展现内容情节,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与主题定位,在技术与内容两方面深度融合,致力打造高质量微纪录片的内容生态,同时也为“互联网+”时代饮食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发展与创作提供可借鉴的现实案例。  相似文献   

13.
姚敏 《新闻天地》2002,(11):30-30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其子栏目《生活空间》(后来又经过两次改版,形成了现在《百姓故事》栏目的叙事风格)把自己定位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这个栏目的出台,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先河,是中国电视界探索适应中国电视观众的纪录片市场的有益尝试。其实,在中央电视台之前,上海电视台曾进行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市场方面的探索。经过精心筹划,《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在该台的黄金时段播出,由于存在节目来源、运作资金等  相似文献   

14.
张涛 《中国广播》2016,(9):45-49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2015年11月底相继在所属10套频率推出特别策划——《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以下简称《印记》)。这组按照英美电视剧"季播"方式播出的广播节目,和后面以《我的长江》为题推出的13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为何被冠以"广播纪录片"?《印记》等广播纪录片的样本价值在哪里?它对增强传统广播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帮助?本文将从"广播纪录片"的呈现范式、内涵和价值以及其对广播基本价值实现的辩证认知做基本的梳理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推出的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自2013年12月2日起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该片在策划及创作过程中,注重运用拉近传受者之间的距离、改变生硬的叙事方式、增强互动交流等方式引起受众的共鸣,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在主旋律宣传方面的"共鸣策略"运用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烨 《新闻世界》2013,(7):273-274
【摘要】传媒进入“微时代”,微纪录片顺应时代,悄然走进大众视野。本文以央视2012年推出的大型微纪录片《故宫100》为例,剖析微纪录片细碎化的新特征:适应新媒体传播、化整为零易接受及表现手法活泼。微纪录片叙事策略则有从微观视角切入、大众文化的叙事理念以及叙事结构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17.
《档案天地》2020,(12):15-16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河北省档案局与河北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60集微纪录片《世说新语档案百年》。该片是一部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鲜活的故事脉络,真实再现河北百年革命风云的点睛之作,一经播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了进一步扩大该片的社会影响力,本刊连续刊载该片脚本文字及图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冯东 《视听界》2000,(3):11-13
一部反映战争年代中共南京地下党斗争的八集文献纪录片《无名英雄》终于完成播出了。与几年前另一部十六集历史回顾纪实片《伟人周恩来》一样,《无名英雄》基本上都采用了再现历史史料(影像、图文、实物等)以历史文献为蓝本,寻找重访故地遗址和采访历史当事人与见证人  相似文献   

19.
<正>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9月19日起播出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于9月19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间播出。全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该片主创人员表示,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希望这部纪录片的推出,进一步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踏上新征程、再创新辉煌。  相似文献   

20.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20,(4):2-3
央视与BBC携手推出纪录片《中国的宝藏》1月10日起,由央视纪录国际传媒与BBC世界新闻频道、英国野马制作公司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的宝藏》在CCTV-9播出。本片共6集,每集25分钟,呈现现代中国生活的多个侧面,分别是家族、艺术、都会、制造、科技和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