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春菊 《考试周刊》2011,(60):94-95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发展关于“长度”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2.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人们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相似文献   

3.
《标准》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学习领域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对于物体长度的估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感。那么物体长度的估计应该如何教学呢?下面就两位老师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案例1师:先估计一下你手中铅笔的长度,再量一量。生1:我估计大约13厘米。生2:我估计大约12厘米。生3:我估计大约9厘米。(对于以上学生的估计,教师并未进行任何评判,只是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检验估计的结果)师:用直尺量一量你的铅笔,再比较一下估计的长度和量得的长度。生1:我的铅笔是6厘米,比估计的短7厘米。生2:我的铅笔是13厘米,…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主题: “桌子有多长”选自北师大版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14页。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如估测物体的长度,自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意识,掌握测量的技能,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34页。[教学目标]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认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  相似文献   

6.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而学生估测的精确度主要依赖于其"量感"。"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容易成为教学的盲点。教师要明确"量感"的价值和意义,注重填补学生知识储备的空缺,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培养"量感",用灵巧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量单位的换算,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计量单位在生活、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试验必须具备的知识。教学计量单位,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一些计量单位和初步的计量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并培养他们用眼睛估计物体的长度、大小和用肌肉(手)感觉估计物体重量的能力。计量单位比较多,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对于计量单位的概念不能只靠观察教师的演示或通过计算  相似文献   

9.
“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一小节,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告诉学生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遇到测量要求比较精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让学生观察直尺认识毫米的长度,通过数一数1米有多少毫米来使学生掌握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关系,通过“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相对于精确的数学教学而言,估测教学似乎并没有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估测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在学生的生活中也是不缺少的,因此在小学数学中进行估测教学是有其必要性的。也因此,在《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估测的教学,提出了"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的教学要求。正是认识到这些,笔者这里想从估测教学的现状、价值与实施策略等三个方面,谈谈一些想法。一、小学数学估测教学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熊露  杨丽 《湖北教育》2022,(9):76-77
<正>“厘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长度单位。教材先简要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生活中,学生虽然已经对长短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基于此,笔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认识厘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培养空间观念,提升估测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写在前面 “认识米”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中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检测,评定学生的估测误差等级,总结学生的估测方法,确定学生长度估测的难点,调整长度估测教学的方向,通过估测—测量—调整—估测的循环反复,引导学生建立准确的长度单位概念,构建长度表象的存储库,熟悉长度估测的操作,从而提高学生长度估测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15.
<正>一、习题展示习题一1.习题内容2.能力指向通过具体物体的测量,考查学生正确读取尺上物体长度的能力。通过三个物体的长度测量,让学生明确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果尺的“0”刻度没有对准物体的左端,那么就看物体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右端刻度减左端刻度的差。在整个测量长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建立完善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窖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在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  相似文献   

18.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19.
1.什么是测量的准确值和估计值? 答: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在刻度尺上能够准确读出的长度值即为准确值,不能在刻度尺上准确读出而需要测量者估计出来的长度值即为估计值.如图,物体的长度是1.42厘米,其中1.4厘米就是在刻度尺上准确读出的长度值,是准确值.而0.02厘米是靠眼睛“看”出来的,是不准确的,可能会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同学“看”成0.01厘米),因此是估计值.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