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网络道德的失范与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计算机网络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催动了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严惩的网络道德的失范,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有利于我们在充分利用它提供的历史机遇时,抵御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关于网络道德建设内容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剑 《教育探索》2002,(8):76-77
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推动了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网络道德失问题,因此,进行网络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本对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原则,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推动了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网络道德问题,因此,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的每一发展,都会向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课题。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推动了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本文从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入手,指出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最后论述了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对道德发展既起着促进的作用 ,同时又引起一系列道德问题。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 ,抵御其消极作用 ,加强网络时代道德建设 ,还人类一个键康、清晰的“网络时空”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余国英 《培训与研究》2006,23(10):63-65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平等自由超时空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使价值取向、道德精神和道德行为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社会中的道德有其新的特点,对现有的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巨大的冲击,引发了许多道德问题。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对道德发展既起着促进的作用,同时又引起一系列道德问题。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加强网络时代道德建设,还人类一个键康、清晰的“网络时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相关问题,如网上黑客的出现、色情内容的传播、信息欺诈等,广大青少年也深受其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道德建设可从加快青少年网络体系建设的步伐、注重青少年网上行为教育、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三方面入手,使当代青少年成为有道德的“网上的一代”。  相似文献   

10.
网络在给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引发一系列新的道德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网络道德建设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行为主义之所以能在美国心理学界占统治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有其合理内核,其贡献在于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行为主义理论在目标制订环境设计、样样选择等方面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There is an apparent tension between Immanuel Kant's model of moral agency and his often-neglected philosophy of moral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Kant's account of moral knowledge and decision-making seems to be one that can be self-taught. Kant's famous categorical imperative and related 'fact of reason' argument suggest that we learn the cont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ral law on our own. On the other hand, Kant has a sophisticated and detailed account of moral education that goes well beyond the kind of education a person would receive in the course of ordinary childhood experience. The task of this paper will be to reconcile these seemingly conflicting claims. Ultimately, I argue, Kant'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akes sense as a part of his moral theory if we look not only at individual moral decisions, but also at the goals or ends that these moral decisions are intended to achieve. In Kant's case, this end is what he calls the highest good, and, I argue, the most coherent account of the highest good is a kind of ethical community and end of history, similar to the Groundwork 's realm of ends. Seen as a tool to bring about and sustain such a community, Kant's philosophy of moral education exists as a coherent and important part of his mor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3.
从教师教育改革实际、中小学高师毕业生的适应现状以及智育和德育的和谐统一三个方面分析,教师教育改革在加强知识性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德育意识培养。高师德育意识培养主要有三条渠道:第一,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另一方面,促进高师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第二,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第三,注重教育教学资源德育价值的挖掘和利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The moral potential of works of art, for good or ill, has been recognised from philosophical antiquity: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moral effects of art are invariably negative, Plato advised the exclusion of artists from any rationally ordered state. Arguably, however, the problem of the moral status of art has become yet more acute in contexts of post-Romantic and other modern artistic exploration of moral ambiguity, and even of some apparent contemporary celebration of the immoral and amoral. Indeed, some tension between commitment to liberal-democratic openness and freedom, on the one hand, and fear about the potenti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rruption of the young, on the other, is evident in latter-day moralistic trends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However, in the light of some basic exploration of concep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rtistic, the aesthetic and the moral,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uch moralising trends in particular and arguments for artistic censorship in general are mostly wrongheaded and unsustainable.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便利和新的舞台,也对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树立开放的德育理念,趋利避害,一方面加强对网络和青少年网民的严格管理,另一方面更要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充分利用网络加强正面引导,才能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信息多元化对学校德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信息多元化为学校德育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有益于增强德育过程的生成性;有益于实现师生交往的互动性;有利于增强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信息多元化也给学校德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削弱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度;降低了学校德育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对传统德育方法和德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对德育教师的职责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伪善,一方面,他们所讲的性不同,孟子是从人之所以为人处讲性,而荀子则是从人的官能欲望处言性,并从官能欲望的流弊言性恶;另一方面,他们所讲的善亦不同,孟子是从成善的能力处说善,认为人皆具有成善的能力而言性善,而荀子则从成善的结果说善,认为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心的思虑和能动的"伪"才能成善而持伪善论。孟荀二人如此言性、言善,根源在于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孟子重在解决成就道德的根基问题,荀子则重在解决道德如何达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的丰富性可以让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精神世界脱离现实,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的弱我约束力的降低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如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淡化,道德情感冷漠等.因此,一方面要提倡加强网络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体系的建设,如:提出全面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控系统和惩罚机制;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学分制促进德育创新的途径和条件,认为学分制对德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远的.如果因势利导,兴利除弊,学分制就会成为推动德育创新的契机. 否则,学分制也可能对德育构成巨大的冲击,使德育弱化、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