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田庆华 《文教资料》2011,(10):173-174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关系.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增加了社会成员接受高等教育和选择的机会.全方位、多互动的教育环境便利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本文试图从师生角色观的变化的视角阐述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特殊性,以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周田云 《考试周刊》2012,(16):174-174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给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可以让老师在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教育教学,利于师生两方面的发展。可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刻领悟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李艳芬 《云南教育》2014,(20):47-48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 现在的学生难教,教师难做,师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这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和谐合作,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因此,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怎样构建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相似文献   

4.
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现代师生关系就是师生在心理上能够互相包容,在心灵上能够互相接纳,师生问相互平等、民主、和谐的情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新时代呼唤师生关系突破传统,实现重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新模式——"师生共同体".当前,校园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生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不民主依然存在;便捷的网络社交方式降低了师生面对面交往意愿;师生间不和谐现象有增无减;师生共同学习成长意识淡薄.建构"师生共同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减少网络依赖,促进师生交往;教师持续改善,促进师生和谐;密切师生沟通交流,实现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6.
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灵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视和研究师生间的关系 ,是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 ,提高办学水平 ,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举措。通过近两年的学习、研究、观察和思考 ,我们认为 ,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灵魂。一、和谐师生关系是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在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办学过程中 ,在逐步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教育活动中 ,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 ,重视人际关系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潜在影响作用。和谐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双方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民主、平等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打破了教育工作者与…  相似文献   

7.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注重平等而非"服从"。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念——民主、和谐,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氛围上和谐。  相似文献   

8.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对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文章立足于和谐师生关系、以学生成才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师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从高校教学的特点与性质、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建立新的教育观念等方面对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关系、师生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对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文章立足于和谐师生关系、以学生成才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师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从高校教学的特点与性质、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建立新的教育观念等方面对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关系、师生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和谐师生关系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教师必须从学生视角,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的态度,着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1.
刘星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12):113-115
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构建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意义深远。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精神,师生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构建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师生要明确各自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能满足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需要,教学评价也应做出适当调整以促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建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是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解型师生关系是指为了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积极营造理解型的学校和班级文化氛围,创设理解型的课堂环境以及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书院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人才培养、学术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诸多因素中,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师生之间建立和谐亲密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书院进行教学组织活动,一般采取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包括升堂讲学、会讲讲会和从游三种,通过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了尊重敬爱、互为师友、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对当代高校师生之间关系的建构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的愿望,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通过对目前中等师范学校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师学校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教师的民主意识欠缺、师生之间交往不多、师生情感距离扩大等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应是:教师要积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增进学生的信任感;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理解教师;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本身应及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应千方百计构建平等、民主、友善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构建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不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的今天,传统"教书匠"型教师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教育的需要。重温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了解其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对我国现阶段教师工作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公平发展的环境;创建新型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终身学习,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等等,皆对我国现阶段教师工作具有启迪性。  相似文献   

17.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情绪状态对学生、课堂教学乃至师生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愤怒、悲伤、厌恶等消极情绪通过多种行为方式作用于学生,引起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阻碍双方的沟通交流,威胁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所以树立教师正确的观念、提高教师觉察和调控自身情绪的意识及能力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大学师生关系既受到社会关系制约,也受到教育规律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成才、促进教师个人魅力的辐射和渗透、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人才化培养工作的水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9.
强化师生情感互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情感互动,对促进师生关系协调,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作用非常大;另外,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展示有助于课堂中师生情感互动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教育场域的广泛与深入应用,增加了农村教育资本,拓展了农村教育教学资源,重构了农村儿童学习空间,从而使信息时代的农村课堂教学变革得以可能。在信息时代,农村课堂教学变革需要相应的动力机制,并着力践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构建互联互通的农村教学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构建多方合力共办的技术支持体系等三大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