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以明末清初进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为研究对象,从传播环境、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和反馈等层面分析耶稣会传教士的文化传播活动.同时,将当前我国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活动与耶稣会的活动相比照,探索两者在传播规律上的共性与个性,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慧 《出版广角》2016,(6):39-41
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承波 《兰台世界》2013,(11):52-53
西方传教士体现资本主义思想侵略目的,是经济侵略、地缘政治侵略的补充.作为西方思想传播的代表,传教士们极力向中国维新派推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经济及能源建设、教育模式等,为这些西方国家获得更大的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4.
李楠  姚远 《今传媒》2015,(3):128-130
本文旨在以原始文献考证法厘清1897年《天演论》出版前进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以期探究在西方科学理论的本土化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扮演的重要意义。文献考证发现1897年前西方传教士、中国科学家或与传教士合作,或独立纷纷著书立说,积极通过各种媒介传播这一进化思想,其中代表性著作有《谈天》《地学浅释》《西学考略》等。期刊、图书、报纸作为不同的媒介在进化思想中国暴发式的传播中分别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中西方传教士则在进化思想传入中国的早期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传播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翟香荔 《出版广角》2015,(15):90-91
中国和美国国家影视广告的视觉符号背后,是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对比.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比较性分析,有利于认清楚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国家影视广告在传播中的局限,为以后国家形象的传播活动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牟彩霞 《编辑之友》2015,(7):95-100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晚清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了数量可观的中文报刊.早期中文报刊无论是出版地点、出版时间还是印刷技术、发行量等都不甚理想.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数量大幅增长,出版地点也从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发行量有极大提升.而随着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外在发展,其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不仅世俗综合性报刊增多,多数刊物的内容也从传播宗教为主转到传播西学为主,刊物所用语言则逐渐通俗化,主创编辑人员也日益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玄幻小说热潮现象的多元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盖博 《出版科学》2006,(5):34-37,53
2003年以来,玄幻小说在中国掀起了热潮.玄幻热潮这一出版、文化现象是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以中国玄幻小说自身特点和社会外部环境两个维度为基本框架,从本土化内涵、青少年化对象、商业化运作和网络化传播四个角度解析中国玄幻小说热潮出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玛窦等人的做法,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传教士本来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但他们在传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介绍或传播中西文化使者的角色,以至于当我们历史地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时,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传教士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时,不能忽视西方传教士的作用.他们在华创立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引入西方教育模式、技术方法,传播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他们从事的图书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图书事业的一部分,对促进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和图书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他坚信可以通过教化发扬人自身的善性来传播并实现其"王道"理想,但彼时的传播效果却未能如愿。本文从现代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分析孟子仁政主张与传播对象自身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来考察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传播效果,并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分析仁政思想的传播对中国政治传统和社会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青少年科技创新网络服务平台作为重要的网络传播途径,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但目前关于青少年科技创新网络服务平台的研究甚少,本文开创性地对青少年科技创新网络服务平台进行了梳理分析,从传播学角度对青少年科技创新网络服务平台的传播者、传播特性、传播内容以及反馈机制进行研究,文章最后对青少年科技创新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编辑活动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在晚清西方科学知识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熊月之先生在其<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中将晚清百年(1811年~1911年)西学传人中国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中(1811年~1900年).基督教传教士居于绝对的主体地位[1].基督教传教士的编辑出版活动,特别是西方科学书籍的编译.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多从文化传播的的视角出发.而对其编辑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编辑界的贡献探讨较少,本文试略论之.  相似文献   

12.
受众对事件或社会知识的解读往往直接来源于所接触到的传播符号.在所有的传播符号中,主持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他是一个活动的符号.这有两层意义:一方面他作为节目中的一个局部因素而存在,另一方面他作为个体的社会活动会成为影响受众心理的潜在因素.从这个角度讲,主持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非常重要,主持人的自律和他律不仅仅是主持人自身的问题,也关系着电视节目和中国电视的尊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袁远航 《新闻世界》2012,(4):192-194
埃德加·斯诺作为20世纪杰出的报道中国的美国记者,其职业生涯经历了高低高的不同时期。究其原因,除了斯诺自身的认知局限外,国际环境也有着明显的联系和影响。本文试从国际环境这个角度分析其职业生涯起伏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彭洁 《兰台世界》2012,(4):62-63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传教士担当着文化交流的媒介,其本意是为了宣传基督教,向中国传播"上帝"的福音。但是,其最初计划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当时中国各阶层在"独尊儒术"传统思想影响下,对于基督教表现出较大的反感和排斥。后来,传教士改变其最初的传教策略,重点是以西方的先进科技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传教士体现资本主义思想侵略目的,是经济侵略、地缘政治侵略的补充。作为西方思想传播的代表,传教士们极力向中国维新派推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经济及能源建设、教育模式等,为这些西方国家获得更大的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16.
韩鸿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7):89-109+128
基于新近发现的20世纪上半叶喜马拉雅地区五份藏文报刊的内容分析,发现喜马拉雅地区的藏文报刊发轫于传教士报刊,《拉达克新闻报》启其端,之后布道纸与新闻纸别分异路。喜马拉雅地区东西两翼的藏文报刊在内容上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并创新了巴扎传播、客栈传播、马帮传播等诸多发行方式。喜马拉雅地区藏文报刊的创办和传播显示:现代西方传教士报刊对华渗透并非仅从东南沿海向内地单向开展,而是从中国东西两侧双向进入;喜马拉雅地区藏文报刊是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对中国西藏进行宗教、政治、文化渗透的工具,同时也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内地向中国西藏进行信息传播最主要的大众传播中介;在朝贡体系与殖民体系的博弈格局下,喜马拉雅地区早期藏文报刊因宗教冲突与地缘政治而呈现出较强冲突性与对抗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以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为主将近两百余种。马礼逊作为首位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受到本国教会的委派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是首位在中国开展了翻译《圣经》、编纂字典、创办刊物、设立医馆等活动的新教传教士,被视为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但传教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文章通过对马礼逊在华传教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探传教士群体在华传教的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18.
韩辉 《出版广角》2015,(10):36-37
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文学,其"走出去"之路却始终步履维艰.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出发,以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探讨文学译介活动中的翻译模式和出版宣传,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闫东艳  齐婧 《编辑学报》2011,23(3):204-205
从科技传播理论角度、结合历史背景与中国科技期刊特点,对我国近代科技期刊传播模式进行分析,论证科技期刊对我国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对于当下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技传播作为软实力在提升区域形象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方法,以1993-2017年间知网数据库的科技传播文献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科技传播软实力区域差异的表现和原因。通过分析发现,科普投入大小、基础设施优劣的以及传播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是影响区域科技传播软实力的主要因素。目前东部地区的科技传播软实力明显优于中西部。因此,当务之急是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加大中西部的科技投入,促进区域自身的"造血功能",缩小科技传播软实力区域差异,从而促进中西部和东部经济、文化等区域联动,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