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新春三月的全国“两会”报道,各广播电台都作为一个重要宣传战役来安排部署,不少电台把全国“两会”报道都视为全年新闻报道的“第一号战役”,他们每年都要派出精兵强将开赴首都北京鏖战一番。在随团开往北京的飞机、火车上,他们就把话筒对准了出席会议的代表、委员们;有的把“临时直播室编辑部”前移到北京;还有的几家兄弟电台在北京携手联合,共同打造“两会”报道品牌节目……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中央台时政、中国广播网、湖南、广东、浙江、吉林、山东等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广播记者撰写文章,重点提炼今年“两会”报道的创新亮点。希望通过这些文章给各地电台今后的“两会”报道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大家都在抓“热点”钻“冷门”便是一种机遇中国有句古话:“艺多不养家。”虽多而不精,无以立本之谓也。这个道理也很适用于记者工作。纵观新闻界同仁,但凡有成就者,大都因有所专攻,有所专长,因专而成名。新华社记者中就有黄河专家,长城专家等,备受同行们推崇。我是长期从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报道的记者。这项工程被称之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建设之最。记得刚刚接触这个专题时,首先为这项工程吹响号角的黄正根、傅上伦对我说,这可是一块宝藏。只要善于积累,不断研究,不仅有写不完的稿子,将来还可以著书立说,成为专家。当时,他们的报道已经很有影响,一篇《风沙紧逼北京城》,至今为人们所称道。由于他们都另有重任,这个专题只好  相似文献   

3.
记者原色     
中国有两个专门为某种职业而设立的节日:“教师节”和“护士节”。11月8日,将产生第三个——“记者节”。 记者,一向“以报道他人的真相为己任”。事实上,记者也是我们这个变化中的世界的一员(而且是神经特别敏感的那一员)。因此,在记者节来临之际,听一下他们“对自己的真相的”报道,也许更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的记者,中国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及国台办、港澳办制定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规定》、《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港澳记者在内地采访办法》自2007年元旦至2008年10月17日施行。2月1日南方周末报道“三规定最关键处。都是其在第6条所做的‘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上述几类记者在采访时不需向各自的主管部门申请:二是可以按规定离开驻地自由跨省采访”。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说新规定“适用于中国各个省份”。报道透露“中国1980年就批准外国媒体在华开设常驻机构,外国记者不能自由采访,这成为外界批评中国的‘口实”’。  相似文献   

5.
“摄影记者”与“记者”的关系 “摄影记者”是以摄影为报道手段的记者。也就是说,“摄影记者”的角色首先是记者,然后才是摄影。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都是记者,他们各有不同,前者以摄影为报道手段,后者以文字为报道手段。现在的问题是,相当多的摄影记者对“摄影”角色的意识很强烈,而对“记者”角色的意识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6.
令人疑惑的“爱恨情结”《国际新闻界》今年第2期发表了方汉奇先生的《美国记者的爱恨中国情结》一文 ,回顾了百年来美国记者有关中国的报道。方先生对来华的美国记者大部分历史时期(1949年以前)的作为是持肯定态度的 ,认为他们是“爱”中国的 ;而近二十多年来 ,美国记者是“妖魔化”中国的 ,是“恨”中国的 ,由此构成了百年来美国记者对华的“爱恨情结”。从这篇文章来看 ,美国记者的“爱恨情结”是继时性的 ,是先爱后恨的 ,而不是共时性的 ,不是爱恨交织的。读至此 ,不禁令人生疑 :上个世纪前五十年 ,中国四分五裂、兵连祸结、政劣…  相似文献   

7.
本报记者吴景枢、景军报道北京有关人士昨日指出,台湾审理“竹联帮”头子陈启礼及台湾情报局三名官员,指控他们参与谋杀美籍华人作家刘宜良一案,实际只是抛出替罪羊以掩护主使杀人的后台老板。现在北京的程思远先生对记者说,台湾当局之所以“舍车马而保将帅”是由于事到如今已无法再推  相似文献   

8.
假新闻及媒体的职业规范问题假新闻泛滥现住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最近的足球世界杯赛,中国记者制造的假新闻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从中央电视台禁播米卢广告,一直到厄瓜多尔主裁判被枪杀,这类假新闻实在太多了。路透社为此发出报道:“整整400个中国体育记者来到韩国为中国足球队初次亮相世界杯比赛作报道。他们争论,他们抄袭,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谎言也是那么明显——中国的这些好大喜功的体育记者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报道体育。”可能坏事的只是个别记者,但是假新闻和其他非职  相似文献   

9.
报道失实,向来是一件丢脸的事。西方一些新闻机构终于意识到,西方记者在1989年夏中国北京风波的报道中,大大地丢了一次脸。4月2日至12日,澳大利亚“特播电视台”就西方舆论工具去年报道北京“六·四”事件严重失实问题,先后三次组织反思专题讨论。这三次专题讨论的主题是: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为什么失实?西方国家凭错误的情报和失实的报道,匆忙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是否明智?主要责任由谁来负?是否应该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进行反思?有40年驻外工作经验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默里·  相似文献   

10.
我国记者报道国际性大型运动会的能力怎么样?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就象是测试器,作了一次全面检验,结果是合格的。他们的报道气势之大,信息量之多,他们的速度、观察事物的角度、抓取形象的能力,都堪称一流。正象新中国体育事业一样,以迅猛的姿态实现零的突破,进而成为亚运会的东道主,我国记者对亚运会的报道,也从“慢三拍”闯进了快节奏的行列,无愧于东道主称号。从9月22日到10月7日,亚运会的新闻中心、各比赛场馆、电视中心,云集了5000名中外记者,电视记者、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各路兵马  相似文献   

11.
如何别具一格——读几篇关于“泥雨”的报道王元敬4月16日凌晨,北京下了一场“泥雨”。对于这一罕见的自然现象,首都一些记者、报纸通讯员和一些外国驻京记者纷纷作了报道。面对共同的新闻事件,记者们的报道思路却大相径庭,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北京的“泥雨”是凌晨...  相似文献   

12.
1937年,随着抗战开始,外国记者的对华报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抗日战争作为中国革命的又一高潮,此时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各国新闻工作者,其中既有长期从事中国报道的“中国通”,为战争所吸引的流动记者和业余记者,也有临时为各种报纸和通讯社服务的传教士和其他冒险家,还有一批学者、政治和军事活动家电加入了这支报道大军的行列,这使得此间在华记者的人数达到了近代历史上的最高记录;他们各不相同的经历及其报道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与各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宝贵见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针对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第一次总体普查所得的调查报告,研究发现:调查记者行业主要由男性主导,年纪较轻,学历较高;他们普遍有8年从业经历,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有1/3的籍贯来自湖南和河南,服务媒体和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和上海;他们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职业意识,强调媒体的监督、启蒙作用;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职业水平,不轻易受名利诱惑,不愿意被行政权力和商业利益制约,更加具有自主性.不过,他们的生存状态并不理想,有40%的调查记者“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为此,我们建议既要改善其职业待遇,更要优化其报道环境,保障采访权利、扩大报道空间.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 ,网上流传的一则“虚拟新闻”(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四家媒体对一位老妪在街上摔倒后的不同报道 )令新闻业界同仁感慨不已。其中美国媒体的报道突出了老妪摔倒后 ,要求美国政府对她摔掉的门牙予以 1 3亿美金的赔偿。这一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数字信息 ,是其它 3家媒体所缺少的。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非典事件中 ,中外媒体记者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对疫情统计数据信息关注程度的差异 ,则不但验证了以上“虚拟新闻”中所揭示的中外媒体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差异 ,同时也看出了我国媒体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翻开亚运会史册,亚洲名城新德里、马尼拉、雅加达、东京、曼谷、汉城,都曾作东道主为亚洲体育盛事作出过贡献。第十一届亚运会,东道主是中国的首都北京。北京日报是怎样进行报道,以迎接这次亚洲体育盛会呢?当主人,为“亚运”发光发热对在中国北京举办亚运会的意义,北京日报社领导和有关编辑、记者,是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的。起初,他们对决定在北京举办亚运会,理解不深。对资金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的记者:灾难情境中的新闻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雄 《视听界》2008,(4):31-35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的记者们设置了一个令人压抑的灾难性采访——报道情境。地震不仅震撼着全体国人的心,也震撼着我们对媒体。记者.新闻伦理等基础问题的认知。记者是特殊的职业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向全国人民报道地震全过程的重担;与此同时。记者和他们的报道对象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一系列问题便浮现出来:记者如何在灾难性情境中从事新闻报道?当“记者”和“人”的身份发生冲突时,如何权衡和取舍?汶川大地震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闻伦理在特殊情境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风和日丽的初夏,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亚洲农业记者研讨会”活动中,笔者有机会与来自亚洲10个国家的记者先生、女士们朝夕相处了一周。他们中的多数人是头一次到中国,他们对北京的好奇、热爱心情,他们的不同性格、作风给笔者留下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印象。遵纪守时的“良民”本届研讨会的正式代表和公务人员近30人。用餐时,10人一桌。哪桌人到齐,哪桌先开饭。日本和新加坡客人总是准时来餐厅,先吃完先走人。而其他国家的记者,包括中方人员,则是陆陆续续,来得晚吃得也晚,有时后面的事也都拖拉了。对比之下,笔者对日本、新加坡记者由衷佩服。不时向他们伸出大姆  相似文献   

18.
北京奥运会早已完美落幕,国际奥委会北京奥运会总结会也在英国伦敦成功闭幕了.世界人民正以自己的方式珍藏起自己美好的北京奥运记忆,北京奥运也将以"真正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载人人类史册.对于中国新闻工作者,为自己创造的参与奥运报道人数最多的纪录而自豪不已.但是,当我们打开中国记者的奥运报道史,却充满了辛酸和苦楚,也发现其中的混乱和矛盾.史实的考证表明:最早参与奥运报道的中国记者并不是冯有真一人,还包括中央日报社储安平、国际摄影社罗谷荪、时事新报毛以信、香港中兴日报吕先生等一批记者.  相似文献   

19.
文艺型记者     
近年来,美国新闻记者出现一个新的流派,他们借用小说家的手法来搜集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题材,又不失报道的准确性。新闻学者称他们为“文艺型记者”. 文艺型记者不同于小说作家,他必须做到报道准确,而他所刻画  相似文献   

20.
第三世界的经济记者们关心什么?美国的同行又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带着这些疑问同几位北京经济报纸的记者参加了今年11月7日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举行的首次以经济报道为题的卫星直播“南北对话”。代表“南方”提问的是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和香港等地的记者,代表“北方”回答问题的是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