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对我对周边的人群的观察和分析,使我得到一个结论:兴趣是学习的前提。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学习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出奇迹。”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既不想学习,也不愿学习,把学习视为痛苦的事。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而学,为了老师而学。这种状况往往又同中国现阶段…  相似文献   

2.
几何画板作为一种软件,它需要教师能够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这样也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激发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效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动生动形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能够一目了然,清晰的学习数学知识,并能够准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因而,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几何画板这个软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上期主要告诉大家怎样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物体抽象化后,用“现代七巧板”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抽象能力,还可以训练我们的观察创造能力。“现代七巧板”拼法变化多端,许多图形稍作变动,即可创造出全新的图案。下面我们就进行“举一反三”的技能训练。文中一张“T”字图形卡片,请你开动脑筋,多加揣摩,移动其中的一些板,就会变成“人”“杂技顶碗”“小女孩”;把一幅“潜艇”图案变为“卡车”“敞篷车”“客货两用车”等图形。多进行“举一反三”的技能训练,不仅能进一步让你了解“现代七巧板”多变的奥秘,而且还可以提…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贯彻和实施,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例如,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应用一款优秀的教育软件“几何画板”,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各种图形的变化,发现图形之间的规律.本文结合教学案例,着重探讨了“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作用和优势.  相似文献   

5.
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设计“实验”情景,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6.
目前,初中生在几何图形学习中,普遍存在不能准确地画出图形,缺乏用图形表达数学的能力,甚至一看到几何图形就害怕。增强识图、作图能力,是提高几何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创造一些学生动手作图的机会,不断增强学生正确的作图意识和作图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几何学习潜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百科知识》2010,(3):F0002-F0002,F0003
所谓“分形”,本意是指“碎片、不规则”,这一概念是由分形几何创始人曼德勃罗在20世纪70年代最先提出的。“分形几何”就是研究无限复杂但具有一定意义的自相似图形和结构的几何学。现在,人们借助电脑科技,已然把抽象的数学转化为具象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早读,顾名思义就是早上的读书课。我们习惯的把它当作学生读书、背书的时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人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如果早读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书,时间一长你就不难发现许多弊端。单一的读书实在是弊大于利:第一  相似文献   

9.
李龙婷 《科学中国人》2014,(3S):161-161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都面临着一个普遍的疑惑:学习函数、几何,将来到底有什么用?要想实效高效课堂,首要解决的就是帮助学生回答这一个问题,老师应该认识到,数学的学习绝对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公示等的记忆上,而应该深入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思维等方方面面,以“一叶知秋”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举一反三”的运用能力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各种偶然的点连接成必然线,以此类推线、面、体的关系成为了我们抽象的几何世界,而必然的某种图形的目标是不变的,举个例子也就是饿了一定要吃东西,当然这是理想状态时是不变化的,如果碰上减肥也就是出现偶然就需要建立新的直线,也就是建立新的联系了。达到目的或者利益不是真正的笔直的,我们需要处理两个点之间的许多偶然点,当一些偶然点不适合这个利益时,便需要变化这条线或者面、体,形成与其他图形各种交合的偶然点、线、面,这就是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偶然组成必然。当必然的偶然的点、线、面不符合我们必然的目标时,就需要调节一些偶然,即利益中和点的选择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1.
黄石长 《知识窗》2013,(18):70-70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抽象性,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如何缩小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学懂、学好,除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外,实践操作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课堂导入时,发挥实践操作的“第一斧”作用,可以呈现数学知识的原始面貌,使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助于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在探究新知识时,发挥实践操作的“第二斧”作用,可以总结散乱的操作经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图形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巩固练习时,发挥实践操作的“第三斧”作用,可以使学生内化数学概念,发现图形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2.
潘霄玥 《科教文汇》2012,(30):104-105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数学日记”活动。从孩子们写的一篇篇数学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远比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学得更生动、更深刻。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似乎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优生受青睐,差生遭冷落,倘若是品学兼“差”的学生,那所受的冷落就要更深一层。其实,只要教师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差生的“差”只不过是某些方面而已。古训有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对待差生,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讲究用  相似文献   

14.
李坤 《科教文汇》2012,(35):145-146
在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表达技巧”的培养,即表达的艺术,把一些概念和抽象的东西,通过用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或道理做比喻,使学生容易理解,快速接受.教学的过程就是你教我学的过程,要使学生最大化地吸收你所传授的知识,除了你自身的表达能力是否过硬外,还需要老师很好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好的学习方法带给学生的是事半功倍的效率.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学习的方法:(1)很好地运用我们的“感觉认知”.(2)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3)掌握笛曲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内涵.而笛子的风格差异,主要是南派细腻委婉典雅,北派粗犷高亢洒脱.应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学新课程的推进,从教材的编排内容来看,也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从练习生活的主题图到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应用题。可以说在对我国小学数学的历史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而是有较长的历史渊源。而促使我们更进一步去思考、研究这一问题,是因为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数学生活化”这一提法大行其道,好象数学课如果不联系生活,也就没有了新课程的味道。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数学素质,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结合教学工作中点滴体会,谈几点做法:一、自己发现知识波利维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在教学第九册“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商…  相似文献   

17.
物理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物理科学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但这主要是从教师的“教”这一角度出发的,如果从学生的“学”这一角度出发,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点燃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然后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宜的物理学习环境。点燃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詹远婷 《科教文汇》2011,(24):106-107
希望学生学好物理,必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入手,在生活现象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物理知识。在教学中,物理教师授课生动风趣,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物理知识,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一种完全被动式的学习,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也难有起色。究其原因,既有因我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的,也有因学生长期以来没能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有效性较差所造成。因此,提出了"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这一研究课题,目的就是想要通过实验与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语文老师不难发现,不少学生为了完成习作任务,往往在长吁短叹中搜肠刮肚,敷衍成文。这样的文章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乏它应有的生命活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唤醒源头活水,激发写作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