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连茂 《收藏界》2010,(9):82-82
雕母又叫祖钱,用它翻铸而成的是母钱。用母钱直接成批铸钱。雕母钱是用优质铜或锡、铅、银、象牙、木材等直接雕刻而成的钱模。古泉雕母是随着翻砂铸币而出现的,自唐朝用翻砂铸币以来钱币的种类繁多,理应遗留许多雕母,尽管雕母的管理十分严格,也应有部分留存后世。  相似文献   

2.
黄绍锦 《收藏界》2013,(11):67-68
所谓母钱,即指在翻砂铸钱工艺中用来作模具的“钱模”,也称铸母。根据《天工开物》上的记述,这种“铸母”用量比较大,它不可能每个铸母都是人工雕制而成的。它应该是一个或若干个人工雕制的“祖母”钱翻铸之后,再由人工根据翻砂模具的标准进行必要的加工而成。这种翻铸的“母钱”除了要符合造型工艺要求外,  相似文献   

3.
《收藏界》2007,(10)
读了《收藏界》今年第5期董大勇老师撰写的《孔方瑰宝之一——北宋铜母钱》大作后,心里感慨颇多,顺便谈一谈个人感想。自从唐代发明采用翻砂方法铸币以后,铜母钱就成了古代铸币工匠师们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铸造母钱也是一道比较重要的工序之一。从唐代至南宋末年这段历史长河中,按理应有不  相似文献   

4.
王军 《收藏》2008,(12):131-131
宋代盛行年号钱,几乎每逢改元都要铸造新的钱币。由于当时已普遍使用先进的母钱翻铸法,铸币工艺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铸钱量相当大,为历代罕有。品种、版别也非常复杂,同一种年号钱,有铜质和铁质之分。特别是铁钱的大量发行,可以使统冶者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困难,因为铁钱成本低,可以缓解铜钱原料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收藏界》2007,(9)
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第八·钱》关于翻砂铸钱之法:"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木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实匡中,微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则用松香与清油。然后,以母钱百文(用锡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匡,如前法填实合盖之。既合之  相似文献   

6.
清王朝币制,由中央精铸面文形制统一的各钱局母钱,然后颁发各局,令其照此翻铸。各钱局的铸币种类繁丰,其中有为数稀少的珍罕母钱、样钱混于普通钱中行用于世。清代母钱,铸工非常讲究,虽  相似文献   

7.
自唐朝采用翻砂法铸钱到明末,悠悠千载岁月,今唯见“嘉靖十一两”等几枚屈指可数的“雕母”。据资料看,最晚自唐乾元元年(758年)始,雕母就随翻砂铸钱产生而出现。由于制作少、严格受控和人为自然损毁因素,现在已是凤毛麟角,但罕见并非无之。下面,就明朝和金朝  相似文献   

8.
赵晓明 《收藏》2010,(10):116-119
中国是最早实行金属铸币的国家之一,现有的考古资料证实,至迟在春秋中晚期已开始正式铸造钱币,铸钱工艺远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即日趋成熟,先秦时已有范铸,采用“分流直铸”法,  相似文献   

9.
对于钱币收藏爱好者及研究者来说,姜瓖铸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战时军饷刻不容缓,而直接改造祖模再翻铸钱币的办法虽然不够正规,但在短时间、小规模铸造上却体现了省时省九方便高效的特点。以上大同钱局铸币的案例,很明显体现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铸造货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7,(4)
正在中国铸币史上,有些短命王朝、蕞尔小国的铸钱因史载不详,或有钱无史,或有史无钱,使人不能窥其全貌。因为资料缺失,出现学术断层,导致中国钱币史不能连续完整一以贯之地考证研究。故而,这些铸钱一旦被发掘面世,经考证后确能认定为当时的真品,就具有了可弥补史载之不足的学术价值。唐末五代初,刘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铸币史上,王莽所铸钱币因品种多、形制美、字体绝、铸工精,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明遗产,王莽也由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铸钱好手"。王莽其人,历史正统观念认为,其表面虽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则沽名钓誉、心怀叵测。白居易有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王莽本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成帝时以外戚身份掌握朝政,哀帝时曾一度失势。  相似文献   

12.
黄明东 《收藏界》2010,(9):80-80
别致的"道光通宝"母钱 "道光通宝",清代宣宗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铸币。这枚"道光通宝"为小平钱,直径2.3厘米,拓图直径2.2厘米(鱼脊背0.1厘米),厚度1.5厘米,重量3.9克,金黄色铜质,黑色包浆,面穿有人为的损坏痕迹,背穿显现圆形穿孔。这枚古钱的所有文字均有刻痕,而且完美无瑕,  相似文献   

13.
戎畋松 《收藏》2014,(7):118-119
宋代铸钱是中国货币史上铸量最大、版式最繁杂,铸造工艺和钱文书法艺术最为辉煌的时期。尤其是徽宗朝铸钱,璀璨夺目,以致徽宗被后人称为天下铸钱好手,更是为宋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陈联廷 《收藏界》2011,(6):83-83
汉代的五铢钱,吸取了秦半两形制的特点,以量命钱,钱重五铢。五铢钱的正、背面有凸显的外廓,形制上的先进性,成为我国货币史上寿命最长的货币。东汉以后,苦于长久战乱,经济凋敝,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种"放民铸钱"的政策,为其自身的需要,铸币权"时放时收,向无定见",其结果造成私铸泛滥,"榆荚"猖獗。  相似文献   

15.
袁克林 《收藏》2011,(2):89-89
咸丰年间江苏省所设铸钱局最多,计有筹防、筹济、淮安、敦信诸局。现今存世的宝苏局咸丰大钱,已无法分清归属哪家铸钱局所铸,只能统称为宝苏局铸币。宝苏局咸丰大钱品种版式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品种。在咸丰当十大钱中,如以钱文分类,其"尔宝"多而"缶宝"少。另"咸字"有勾咸、撇咸、断笔咸,"宝"字有阔贝宝、出头贝等,又有大字、小字、阔缘、窄缘之分。宝苏局官炉咸丰当五十大钱"尔宝"多,"缶宝"则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6.
《收藏界》2007,(8)
"贞祐通宝"为金宣宗完颜珣贞祐年间铸钱,在华光普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钱目录》中拓有铁母钱一残品。此币(见图)径34.7毫米,厚1.8毫米,重8克。币色微红,币有裂痕,裂口内也锈迹斑斑。币的造型及钱文与谱录品神似,如"宝"冠右端的写法及"右"字第一横右端的一顿都与谱品相同。钱文在实物上是清晰无粘连的,只是因锈的堆积致"宝"字中的"王"字及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雕母钱的出现,因为直接关系到古代钱币铸造工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一直是古钱研究同仁非常关注的问题。上世纪后期,孙仲汇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库房中发现了明代"嘉靖通宝"背"十  相似文献   

18.
三体钱欣赏     
张业 《收藏》2006,(6):100-101
所谓三体钱,即一种铸币其钱文采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书体。比如,《南唐史》说:“元宗铸唐国通宝,有篆隶真三体。”又,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太宗即位……亲书淳化元宝三体字以铸钱。”《古化杂咏》:“北宋唯淳化与至道钱各三体文”,“元丰、元符、绍圣、圣宋诸钱……易真行草而为篆隶行或篆真行耳”。  相似文献   

19.
倪清华 《收藏》2013,(3):88-90
清代早、中期的铸钱基本延续了明代沉闷的风格,匠气颇浓,格式单调。到了咸丰年间开铸大钱后,钱文才逐渐改由名家书写,且各地方局铸钱风格不再受京局严格束缚,遂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咸丰铸钱与早期铸钱相比有如下不同:1.开铸钱局甚多,除正在铸行的钱局外,不少已停铸的钱局又重新恢复鼓铸,另外又新开了几处钱局,  相似文献   

20.
沈飞  徐世昌 《收藏》2008,(9):114-115
宋代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十分发达,金属铸币的发行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宋代铸币是中国古钱中工艺最精、书法最美、形制多样、风格各异的钱币,根据其钱文书法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