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电话访问法、文献资料法对湖南部分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社团成员比例失调、经费来源单一、社团经费缺乏、活动内容较为单调、大学生社团意识还很薄弱等现象。根据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社团组织自身的发展规律及高校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研究——以温州市高校体育社团为个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已呈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开展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以温州市高校体育社团为个案,运用文献分析、通过大量数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温州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基本情况、参与动机、影响因素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温州高校体育社团类型呈多元化趋势,体现了温州民营企业下的课外体育活动特色,倡导各高校体育社团进一步加大引进企业赞助力度,保证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推动高校体育改革为前提,针对大学校园体育社团的发展,首先围绕其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展开叙述,其次以某高校为例提出了几点建议,目的在于明确体育社团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体育社团优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已呈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开展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走访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推理法,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特点和功能进行阐述,旨在为高校正确认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主体功能,为高校体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进行比较研究 ,表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呈现一种融合态势 ,大学生余暇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补充 ,又是对高校体育教育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大学生余暇体育反映高校体育社会化的程度 ,对于构建高校体育课内与课外一体化、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终身体育教育体系有其重要的意义 ,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高校体育环境的关系得知,体育课、体育考试、体育教师、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高校场地器材以及高校领导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等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社团与大学生体育行为显著相关: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都要多于非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在体育参与强度上,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进行的多是微微出汗和中等出汗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非参与社团组的大学生在锻炼强度上比较平均,没有感觉与大汗淋漓的人数比参与社团组的大学生要多;在体育参与方式上,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在和同学、朋友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得人数上比非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多。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模式、类型、规模、活动形式等现状进行分析。结果为: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体育社团的人数规模以中、小型社团为主,社团定期活动开展比较稳定;目前影响江苏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活动经费不足、缺乏对社团和活动进行宣传、活动场地与器材不能有效保障等。提出拓宽目前高校课外体育组织形式,加强对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保障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体育社团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能够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加强开展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对营造校园良好的体育氛围,促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高校体育社团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背景,即高校体育社团是代表社团成员集体利益的表征,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社团成员的体育权益,同时,也是日益宽松的高校文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其特征在以下几方面:组织形成自由性与运动项目单一性,参与运动的自律性,活动开展的业余性,参与成员的可塑性,与体育教学间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人格教育是指对人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主体性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中国教育报》曾在人格教育的讨论中指出了一个值得警醒的重大问题:“人格教育的漠视,乃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忧患。”因此,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应由过去的技战术传授转向“身、心、群”的完整的人格教育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在高校体育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迫切性十分明显,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应当也必须把终身体育教育放在一个重要位置.高校体育教育应当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服务.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了在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的现状,并结合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特点,对多方式信息传递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和教学对照实验,通过实验教学,验证了多方式信息传递在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综合性效果,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完善,体育教学的改革,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女大学生增强体质诸因素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影响女大学生体质的诸多因素中,如果能够找出影响她们体质增强的主要因素,无疑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对158名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测试结果,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优势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提出了将科学控制体重和增强下肢爆发力作为女大学生实施体育教学和健身指导首要目标的观点.并通过3个自然班的教学对比实验验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运动处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在体育课教学中应用"运动处方"教学的方法,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作为体育课教学的总目标.并通过实验试图验证"运动处方"教学应用于体育课的可行性及其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做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我国大学生体育审美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以形体为主的身体健康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对大学生实施体育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应是:高校尽快面向大学生开设体育美学课;努力使大学生树立身心健康的美学理念;美化教学环境,营造美的教学氛围;积极培养大学生体育美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体育教材内容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特殊学生群体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体育保健课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内容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难点问题.通过对全国部分代表性高校的调查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体育保健课教材内容体系,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整体健康观及东西方健身术优势互补的设计理念,并导入垫上运动科学体系等新内容.  相似文献   

18.
如何紧扣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构建什么样的体育课程,才能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增强体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分定型"体育教学的实践,有效地解决了以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是大部分人接受全日制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青少年步入社会前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最后机会。如何不断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运用动机量表,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在"运动教育模式"和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内在动机、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感觉动机氛围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任务定向、掌握动机氛围水平,从而促进了学生锻炼效果的增强。  相似文献   

20.
"三双"武术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思想,从武术运动项目的特点出发,对武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构建了符合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模式.结果表明:"三双"武术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具有套路、散打两位教师先后授课、男女生合班上课的特点.实验结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