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产业集体育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是极具投资潜力的新兴朝阳行业,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十一.五”规划期间,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将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进入调整和升级阶段,城市社区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体育产业可为进一步加速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循环合作,是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有序进行的。建设绿色海峡西岸是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审时度势,总结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后提出的重要决策,也是省委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的具体行动,是我省"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设绿色海峡西岸无论是对海西经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还是对环海峡经济区新经济增长极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设绿色海峡西岸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手段,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要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发挥本地区域优势和后发优势,把海峡西岸真正建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持续增长、繁荣和谐的绿色西岸。  相似文献   

3.
在简要介绍龙舟文化的起源及现代龙舟运动在福建省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龙舟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福建省建设和谐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作用,并对龙舟文化对构建和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影响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章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能否实现,关键就在于福建能否秉持新战略指导思想,孙子兵法中的很多观念对区域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公共管理有着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首先,经济区背景下公共管理要坚持“必以全争于天下”,克服行政区经济发展的弊端,在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基础上,要追求发展的最高境界——“全胜”。其次,经济区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应善于借势,“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承东连西、北上南下,取得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接长三角经济区,西临珠三角经济区,与台湾隔海相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有着侨缘优势、对外贸易优势和初步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等,但是面临着群众体育消费较低,体育人才匮乏等桎梏,海西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以"创品牌"、"促消费"、"育人才"等为主.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分析,指出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存在着传统省份分割的行政限制、与产业结构布局的协调以及利用的可持续性等制约因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突破行政限制,实现经济区内统筹协调,统一规划;二是加强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控作用;三是提高规划本身的可持续推动力,希望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取得"先试先行"的新经验,统筹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协调发展,促进互动融合。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物流业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业是渗透到所有经济领域的复合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区域经济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物流业有很多有利的因素。为迅速把北部湾建设成发达经济区,作者提出了一些发展物流业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关于建设海西的文件中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的经济特区,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应该发挥先行作用。创意产业的发展正为厦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以厦门创意产业经济为例,对厦门创意产业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且阐述了目前厦门创意产业经济遭遇的瓶颈,而后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试图从厦门的经验出发,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程的改革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以福建省为代表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课程结构单一等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将福建海西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这是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对促进东南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大陆与台湾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主副中心结构式是工业化后期区域经济迈向成熟发展阶段的重要模式. 中原经济区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和开封为副中心的"一主两副"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 一个中心城市郑州不足以全面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可以有效地平衡区域经济,同时也顺应了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原崛起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副中心城市的建设,以主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经济区继续教育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为研究基础,结合区域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现状的分析,主要论述了在北部湾经济区不断开发的过程中,继续教育对于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以及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时继续教育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3.
论"海西"发展中的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文化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角度,探讨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认为: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应完善两地之间的领导协调与组织管理;重新整合闽台体育文化资源;提高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加强闽台体育产业项目合作;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兴增长极,其对我国区域经济版图重构必将起到纲领性指引作用,其发展也将对我国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从空间范围、建设意义、发展定位与建设举措等方面对中原经济区进行研究。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逻辑框架应是"2345"发展框架: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轮互动,"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为主要内容,为我国整体发展作出五大贡献(经济发展贡献、粮食贡献、交通贡献、能源原材料贡献、生态贡献),逐步实现"一极、一地、一心、四区"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教育社会功能理论及各国发展实践经验证明,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各自的特色时,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与其配合,实现良性互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区域经济又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而承担着高等教育功能的地方高校则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经济区内地方高校的改革发展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内地方高校要立足<规划>总体要求,自觉树立开放办学的思路,通过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天水师范学院作为区域西部和甘肃陇东南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促进中原地区的崛起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支持。本文在阐述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现存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是国家新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是西部大开发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历史考察、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发展路径选择.认为: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应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强大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加强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集成发展,推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造寻根祭祖和周秦汉唐特色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8.
当前独立学院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之间的依附关系、共生关系与利益关系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切实加大对独立学院的政策扶持力度;企业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平台;独立学院自身应扬长避短,牢固树立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识和观念,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从而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外贸竞争力较弱,并且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问题;在中原经济区为外贸创造良好大环境的背景下,河南要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注重引资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重点经济区,占据重要的地理区位,具有显著的经济战略价值。关中-天水经济区凭借区位和资源优势,创建了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为主的优势产业。如何处理好优势产业内部、优势产业间以及优势产业与区域外部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探索出一条适合经济区优势产业的协调发展模式道路,是关系到关中-天水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