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古代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血缘纽结的作用长期存在。血缘共同体在宗法制度的维系下残留在阶级社会,继续发挥着社会功能。有周一代宗法制度尤为盛行,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宗法制度保证了血缘共同体的世代延绵和权力的世袭继承,并由此确定了那一时代的社会面貌。 本文试图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研读文献的体会,就宗法制度的界定,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继承制度的特点以及周代宗法制度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基础这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宗法制度的界定 对宗法制度的传统研究主要根据《礼记》的记载。其宗法模式有二个特征: 1、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 2、宗法只行于大夫、士阶层。 宗法制度的这两个特征或难于考知,或与《左传》材料不合,并未得到当今学术界的广泛承认。 目前通行的看法认为天子、诸候等各个等级的贵族均存在宗法关系。其一般性叙述可概括为:嫡长子继承父位,庶子分封。 应该说把宗法制度理解为分封、分宗的看法比较符合周初的实际。但是宗法制度毕竟不能等同于分封制度。如果说西周初年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由于君统与宗统的合一而在一定意义上是合一的话,那末,随分封制度的发展变化,宗法制度的变化渐渐与分封制度脱节。两者不再合一。宗法制度由一项以  相似文献   

2.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时期,民族融合、文化融合是总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晋南地区战国秦汉墓的分群研究,探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生活习俗各有差异,因此,反映在其文化上也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一点在晋南地区的战国墓葬中有着非常直接的反映。秦汉大一统后,由于全国各地实行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人们在生活习俗上也逐步趋于一致,到了汉武帝晚期,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汉文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墓葬上的反映就是随葬器物等方面日趋一致。  相似文献   

3.
秦墓的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始自20世纪30年代,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可谓成果宏富。总结起来大体可分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21世纪至今三个阶段及墓葬的分期与编年、秦人来源、葬式与社会等级关系、洞室墓以及墓葬制度等若干研究方向。目前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我们深入研究秦墓的基础,但在墓葬制度系统且深入的研究、从墓葬视角对秦国社会变迁的系统考察、秦墓的区域性差异以及性别差异的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点和不甚明了之处,有待进一步强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宗法制的发展,春秋时期的祖先崇拜逐渐纳入了宗法系统,各族普遍建立了宗庙,成为维系族人关系的重要纽带,各个诸侯国也往往利用由祖先神所表现出来的宗法关系以加强相互间的关系,人们认为祖先神是最主要的保护神。春秋时期一年四次祭祖,春秋晚期墓葬丘陇出现后,墓祭成为祖先崇拜的一项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先秦各家在构筑自己思想体系时必须面对的传统思想资源。孟子正是在改造传统孝道的基础上,走了一条“以孝释礼”的道路,即把主要用来标志贵贱、等级身份的宗法之礼转变为表达血缘情感的孝道之礼。  相似文献   

6.
陇右地区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葬、甘谷县毛家坪秦人墓葬遗址、张家川马家塬战国西戎墓葬发掘中秦早期文物不断出土,推动秦早期文学研究高潮跌起。将出土的秦早期车马葬和《诗经·秦风》进行互证研究可以看出秦人“独此一家式”的文化特色,表现为鲜明的尚武特质、发达的礼乐文化和突出的华戎交汇特色。早期秦人在相对边远的地理空间上撒播了中华文明,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地理范围,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唐代辍朝制度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述唐代辍朝的资格、时间和管理机构,认为唐文宗太和年间是辍朝制度的重要改革时期,以此为界,唐代对辍朝资格的规定前宽后严,前松后紧;并认为辍朝资格的变化与唐代政治形势相关。指出唐代辍朝制度是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的体现,是封建帝王控制朝臣、维护皇权和实施教化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8.
从贵州汉墓为代表的汉墓里所反映的汉代文化思想,有儒家的孝道思想,它反映在汉代的厚葬风俗里。但是,把墓葬出土材料和文献记载结合来分析,可以看到汉代的墓葬不完全折射出儒家思想,还有对汉代世俗主义价值观的表现。这是观察中国文化的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9.
五代之制沿袭唐朝,考课制度亦不例外,但由于时代的不同,遂产生了许多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一、考限不仅与唐代不同,而且各朝之间互不相同。二、考课标准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针对地方亲民之官的标准变化较大。三、奖罚办法有较大变化,在奖励方面以减选为多。考察对五代时期的考课等级、上报考簿、循资序迁、出给考牒、流外官的考课、存在的流弊等问题,以反映这一时期考课制度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洛阳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的土坑墓,不管是一期土坑墓,还是二期土坑墓,都存在有二层台的土坑墓和无二层台的土坑墓两种形制.这两种形制的土坑墓,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一期土坑墓的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二期土坑墓的葬式,除仰身直肢葬外,还有俯身葬.从墓葬情况可以看出,仰韶文化一期、二期分属两个不同的社会阶段,一期属母系氏族社会,二期属...  相似文献   

11.
棺椁制度是我国埋葬制度的重要内容。棺椁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经过商、周的发展,到春秋时已发展成为一套等级分明、规整统一的制度。棺椁制度发展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分裂动荡而被破坏,逐步走向衰微。通过对棺椁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衰落过程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其产生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发展之完善对我国古代丧葬制度和礼仪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周代处于女性有相对自主权的对偶婚到男权社会宗法制度下女性丧失自主权的过渡阶段,女性在相当程度上可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在婚姻和家庭中仍属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论商周时代盟誓习俗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至西周时期盟誓习俗的变化以成、康前后为界,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康时期通过盟誓将异姓宗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秩序,是周人与殷商等部族能够相互融合的关键。分封、朝会、祭祀、行刑,使宗法观念与盟誓习俗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发生了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洹子孟姜壶铭中齐景公为田文子举办国丧礼,完全是因姻亲关系而为其女公公举行的.这与周原甲骨刻辞中周文王为岳丈帝乙、外公文丁建立宗庙并在其中祭祀殷先王的现象是一致的.西周时期姬姓国家中祭舅礼的淡化,是因周人宗法制完善后弱化母族母系地位势力而导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民办体校的成长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家长制权威是民办体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家长制权威和自家人之间是一种契约式的关系,在民办体校创业的初始阶段,家长制权威往往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家长制权威的过度集权、关系依赖以及不可复制性会阻碍民办体校的代际传承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诗经》"二南"的地位和重要性历来被诗学家所公认。自毛《序》以来,关于"二南"的内涵难有定论。客观地对"二南"作整体性考察,不难发现它的主题是两组有关婚嫁、家庭和宗族繁衍的诗,其艺术形式也不乏咒祝式的歌唱。  相似文献   

17.
在曹禺的剧作中,有一个"懦弱型"男子的形象系列,包括周萍、焦大星、曾文清、高觉新等,这是曹禺作品中最成功的人物类型之一。剧作家对他们的描写有着潜在的一致性:他们都生长、生活在封建意识非常浓厚的家庭环境里,家长专制的气息异常浓烈;从接受的文化教育看,他们更多地受封建伦理道德及士大夫文化的影响;从感情生活看,常处在两个女人的情感夹缝中。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否定了养成这些"废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对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8.
顾炎武曾以为宗庙设立神像是战国才产生的现象,是不对的。从西周金文中看,西周时周王朝宗庙中有"图室"。这表明至少从西周开始,已经在周王宗庙中设立专门的"图室"绘制先王先公的图像来进行祭祀和悼念。商末西周初年已有用于战争的军事地图,周初已有"东国"疆域图,也有用于土田划定的方国疆域地图。  相似文献   

19.
唐代所称之“礼”既指体现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三礼”,又指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需要与社会变迁因时变通制定的“新礼”。唐令的制定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和精神,唐令的许多规定直接来自于礼的内容,而这个“礼”,主要是指以“三礼”为代表的古礼。唐代“纳礼入令”不仅表现在唐令与礼(三礼)的内容的一致性上,而且也反映在唐令与礼的冲突问题上。唐代礼令关系的另一面,即唐礼与令的衔接关系。唐令与唐代礼典的这种衔接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唐令的制度法性质,同时也是由唐代礼典的礼仪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哈尼族奕车人恋爱和婚姻习俗的考察 ,证实了其社会发展正处于对偶婚制家庭到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的过渡时期 ;同时也说明其父系制尚不巩固 ,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从母系制到父系制过渡性的衍异、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