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美国、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披露的一些档案及回忆录显示,1956年苏联第二次出兵匈牙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在东欧控制权的严重挑战,苏共领导害怕匈牙利事件会波及整个东欧地区乃至于苏联,从而使整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毁于一旦。纳吉政府采取骑墙立场并越来越受反动力量的影响,特别是他已不能左右布达佩斯的局势以及美国政府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等都是赫鲁晓夫再次出兵的重要原因。影响苏联决策改变的决定性促进因素是1956年10月31日苏伊士危机导致国际形势的突变,即英、法发动的侵埃战争并"频频得手",最终使苏联决心再次以武力解决匈牙利危机,因为苏联决不能让匈牙利投入北约的怀抱,或成为反苏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等专业教育是从苏联引进的。从政治、经济和教育三个方面分析当时引进苏联模式的理据;追根溯源,探讨苏联中等专业教育的演变和形成,以及对东欧国家的影响;梳理我国引进苏联模式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斯大林极权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极权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社会主义”、个人极权、恐怖主义、个人崇拜、官僚主义。不可否认,“斯大林极权政治”曾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它对苏联乃至世界其它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沙俄的历史传统和苏俄的现状以及斯大林的个人品质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被视为公众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等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工具,这种局势下催生了“网络民主”的发展.作为国家与公民交流的新窗口,推动了民主建设.网络政治参与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网络群体极化”极易独霸话语权,挑战政府的治理权威;“数字鸿沟”引发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威胁民主建设;“信息爆炸”孕育了不稳定的政治心理,加大了实现政府善治目标的难度.为此,从善治视角下,探讨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的挑战,并以此为逻辑,从政府和公民两个角度提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与规范,从而推动善治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局势,作者从四个方面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匈牙利事件采取了"不干涉"政策,这种政策经历了从观望到最后确立的一个过程.美国政府实行严格"不干涉"政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担心苏联会因其在东欧地位的严重恶化陷于绝望,进而诉诸于极端措施,从而引发美苏之间的直接对抗乃至于爆发世界大战,因此,美国不愿冒战争的危险去拯救一个与自己关系不大,且处于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中欧小国,这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现实主义原则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7.
这本书是匈牙利当代体育史学家拉斯洛·孔博士1978年发表的新作,在东欧和苏联有较大影响。作者依据大量史料,以世界体育运动的统一、整体发展为主线,结合地区史、国别史和专题史交错叙述,对体育运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对世界体育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提出了不同于西方流行看法的见解,基本上反映了东欧  相似文献   

8.
国家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本打算将国家理论单独成册,可惜终身未能完成这一夙愿。因此,后继学者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解读也就众说纷纭。概括而言,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国家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政治分析”的、“文化分析”的、“经济分析”的与“综合: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四大派别。这些理论重“政治分析”与“文化分析”,轻“经济分析”,整体上有庸俗化倾向,逐渐远离了马克思本来意义上“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国家本质观。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政治等诸方面处于劣势的南部首先挑起内战,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南部在全国经济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西部由“南部的孩子”成长为“北部的同盟”;南部在国家政权和社会生活中失去优势;南部对脱离联邦和内战有着长期的准备;对战争局势、结果的主观片面估计和判断也让南部轻率地做出了战争的选择。以上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南部打响了美国内战的第一枪。  相似文献   

10.
贾谊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礼治思想,在礼治思想的传承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针对秦汉之际局势的转变,提出一系列以礼治为核心的治安之策,为汉初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了解决方案;他继承了先秦儒家以伦理制衡的方式来限制君权的政治追求。同时,贾谊认为通过对太子的道德教育就可以塑造理想君主,具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的前提,是以外在身份为依据来判断主体道德素养的高低,这些都体现其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埃利希—阿尔特事件”是“二战”期间由于苏联当局谋杀波兰两个享有国际声望的犹太工人领袖埃利希和阿尔特而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外交事件。1941年9月,苏联政府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卫国战争,将羁押两年之久的埃利希和阿尔特释放出狱,并允诺他们组建国际性的犹太人反希特勒委员会。当发现这一计划威胁到苏联的现行体制时,又将他们打入囹圄,并用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取而代之。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苏联为了维护自己在波兰的长远利益,秘密处死了阿尔特(埃利希此前已自杀)。这一事件在国际舆论界激起了强烈的抗议和反苏浪潮,为了平息事端,斯大林不得不派苏联犹太人代表团出使盟国,以修旧好。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中央苏区人力、物力和财力匮乏的窘况,尽可能的筹备和整合中央苏区有限的资源与动员更多的民众支援革命,苏区政府运用了诸多动员策略,对民众进行强有力的革命动员。合作组织自然被纳入到苏维埃革命动员的体系之内,成为苏区革命动员的诸多技术手段之一,承载着"扩红"、"优待红属"、"筹措战费"等革命动员之重任。在此过程中,合作组织逐渐成为苏区革命动员倚重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从1891年至1993年,在历届奥运会、男女世锦赛、世青赛的举重比赛中,共有66个国家和地区获得5336枚奖牌。特别是前苏联、保加利亚、中国、波兰、匈牙利、原民主德国、美国、德国、日本、古巴获奖牌数居领先地位。通过对世界举重大赛获奖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背景探索,得出以下结论:世界举重发展水平具有历史阶段的不平衡性;举重发展水平受体育体制制约;举重发展水平与科研水平密切相关;举重发展水平还受政治、战争等因素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忽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灌输”,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内因。我国高校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修养课“灌输”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我国高校“两课”教学的现状,必须强调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灌输”。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缔结了《雅尔塔秘密协定》。本文通过对这个秘密协定的签订及其内容的分析,揭示出苏、美两个大国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和不可告人的目的,背着反法西斯盟国的四强之一的中国,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为代价,进行了一场秘密交易。这是大国主宰世界的产物,是它们利用霸权对盟国主权进行的一次掠夺。  相似文献   

16.
1956年下半年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界出现了一次对引进苏联模式的反思;反思是在"以苏为鉴"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展开的;反思主要从学习苏联的管理体制、照搬苏联的专业、借鉴苏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引进苏联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套用苏联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最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主要指赫鲁晓夫时代、波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假社会主义社会,苏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假共产党,推行的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而是"社会帝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是与"美国"本质相同的"国际霸权主义",是"苏俄新沙皇帝国"。其国内的社会性质是由官僚特权阶级统治和剥削的官僚专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确实是地球上"最坏的资本主义",这是一股对抗国际共产主义的反动势力,它的崩溃恰恰是"国际共运"的伟大胜利,由此,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运"不断走向高潮,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的国际社会主义正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了严重环境问题,苏维埃政府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由于社会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固有的弱点造成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苏联的环境政策归于失败。苏联环境主义运动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推翻苏共统治和促使苏联解体的力量。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环境破坏与保护是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