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西部地区的人口与农业技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国西部的人口增长并未改变总体人口规模较小和分布极不均衡的基本特点。西部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同农业技术类型之间的关系表明,人口与土地的相对稀缺性能够体现技术创新的诱致性机制,但其实现的程度要受到其他自然环境要素和制度性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重点论述了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综合分析西部农村地区群众体育参与人口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农村地区群众体育开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优势和劣势,进一步提出了提升西部农村地区群众体育开展实效性的途径,包括场地器材选择的针对性、体育人力资源和项目资源建设、发挥乡镇体育和返乡农民工的带动作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旨在从西部农村实际出发,推动西部农村群众体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人口过快增长必然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使生态脆弱和贫困的状况进一步加剧,故必须尽快实施合理的人口战略,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口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其相互约制关系仍然制约着该地区教育的发展和人口问题的解决。关注并解决该地区的人口数量、素质、构成等问题,厘清该地区教育与其人口的相互约制的关系,寻求合适的调适路径改善人口问题与教育发展的相互约制关系,推进该地区人口与教育的良性发展是解决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部地区非农化的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农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农业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滞后,市场化率比较低。影响西部地区非农化发展的滞阻因素包括:非农化的制度障碍,非农化的成本障碍,非农化的城乡技术障碍,非农化的主体素质障碍,非农化的观念障碍。加快西部地区非农化的路径选择是:以农业产业化推进西部地区非农化,以农村城镇化带动西部地区的非农化,以农民的知识化促进西部地区的非农化,以剩余劳动力外流化加快西部地区的非农化。  相似文献   

7.
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引入基尼模型计算城市规模基尼指数和城市经济基尼指数,求出基尼商指数判断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经济集聚程度普遍高于人口集聚程度,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差异明显;但这种平衡性与城市群经济水平的关系不显著,且不呈现东、中、西部的地域分异特征.从区位因素、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城市化方针,以及人口流动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调结构,拉内需已经成为重要的国策。扩大内需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小企业在安置就业、推进城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得本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大幅度转变,带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更多的中小企业和非农人口向当地城镇集聚,进一步扩大了产业的发展规模。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9.
羽毛球是近年来在群众体育中开展较好、发展较快的运动项目之一,但是,从1994—2008年间公开发表的与羽毛球运动相关的科研成果来看,研究的内容呈现出不平衡性,缺乏对群众体育羽毛球运动方面的现状研究;因此,对西部省会城市羽毛球馆内运动人群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可为西部群众体育羽毛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聚类分析法等,对西部省会城市羽毛球馆内运动人群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南宁市馆内运动人群对羽毛球的热爱程度和投入水平要高于其他城市;大力开展羽毛球运动,对改变我国体育人口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有积极作用;经济并不是制约馆内运动人群运动次数的瓶颈;针对准体育人口来说,提高每周打球次数是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关键;工作之后开始喜欢并参加羽毛球运动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教育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均衡、有质量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重点和布局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然而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普及率低下、城乡发展不平衡、办园质量不高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视,加强组织管理与督导评估,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大力支持普惠性幼儿园,稳定教师队伍,促进学前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推动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