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杜甫秦州诗研究领域成果不断。已出版的专著,就有李济阻等的《杜甫陇右诗注析》、[1]高天佑的《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2]卜进善的《杜甫在陇右》、[3]天水杜甫研究会编的《杜甫陇右诗注译与评析》、[4]刘雁翔的《杜甫秦州诗别解》[5]等几部。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之中,刘雁翔教授煌煌五十万言,详注详解杜甫首秦州诗的《杜甫秦州诗  相似文献   

2.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携眷来到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对于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的缘由,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论者认为杜甫西行是有所投靠,其"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所"因"之"人",当指杜佐和赞公.有的论者则认为"从杜甫秦州诗中看不出他有所投靠".从对杜甫秦州诗及其它相关作品的分析中可知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是有所投靠,而所"因"之"人"不只是杜佐和赞公,主要是投靠同谷防御判官韦十六.  相似文献   

3.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大诗人杜甫先后流寓秦州、成州,创作诗歌一百一十多首,数量多,艺术价值高,在为后世留下丰富文学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疑问,如杜甫辞官西行的原因,在秦州及同谷流寓的情形,交游者赞公、杜佐等人的身份,流寓路线等等,都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诗史互证,综合考述,实属必要。我们的主要观点是:杜甫西来秦州是因为罢官加关辅饥乱使然;南下同谷的主因不是秦州贫寒,而是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杜甫和赞公交游的地点只能在秦州而非同谷;杜甫西来秦州、南下同谷走的都是当时的官方驿道;"陇右诗"称"秦州诗"更符合实际情形等。  相似文献   

4.
公元759年,杜甫旅居秦州,结识了隐者阮防,两人友好往还、诗薤互赠。杜甫秦州诗中有两首直接写到了阮防,而阮防的部分生平信息也因此得以留存。从杜甫的诗可知阮呀基本的形象轮廓:性情宁静、气质高古、诗风清隽且创作刻苦。  相似文献   

5.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刘雁翔教授撰写的《杜甫秦州诗别解》一书于2012年12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唐乾元二年(759年)诗圣杜甫流寓秦州(甘肃天水市)所作113首诗作的注解之书。按内容性质分为七辑:第一辑秦州杂诗之什(20首)、第二辑遣兴之什(15首)、第三辑交游之  相似文献   

6.
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由华州到秦州,其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开篇句中已经明确无误地道出了他西行的缘由"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满目悲生事"是导致诗人"弃官"的原因;"因人"则是诗人选择"西行"和"之秦"的缘由."因人"中的"人"有三层含义,但其重点是"神恋"中的挚友李白.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遣兴五首》是杜甫乾元二年(759年)在秦州所作。但是,杜甫《遣兴五首》从内容上看多言长安时事,从叙述语气看,使用的是描述当前事件的语气,从内容、风格、体裁上考察,更接近杜甫的长安诗,而与秦州诗有明显不同。因此,《遣兴五首》当作于长安。从诗中的事件和物候描写判断,此五首诗作于天宝八载(749年)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地域特征、历史演进、民族交往诸方面论述了“秦州边塞”之说;评析了杜甫秦州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论述了诗作沉而悲、郁而愤、悲而慨的风格美特点及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9.
唐肃宗乾元二载(759)立秋后不久,杜甫弃官寓居秦州,至十月底复高秦州南下同谷就食.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为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诗篇,不仅数量之多在杜甫创作的各个时期是罕见的,而且这些诗篇几乎全部是精心结撰的力作,其中的一些名篇甚至标志着杜诗艺术的最高峰.如此淳美境界的实现,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作者当时的生活以及受生活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状态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拟先从衣食、交游、行止三方面略述杜甫在秦州的生活情形,然后探讨它们和本期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杜甫《发秦州》诗有"汉源"一词,明清注家多以为是同谷别名,将其地望定在同谷(成县)飞龙峡。据唐于邵《汉源县令厅壁记》所载,"汉源"是在乾元元年(758年)由"上录(禄)改名汉源"的,故治在今甘肃西和县境内。孙启祥先生在《杜甫研究学刊》撰文《〈泥功山〉属秦州纪行诗吗》,提出泥功山不在成县,而是指徽县青泥岭。然而,成县西北泥功山至今称之,其北麓是杜甫由秦州南入同谷的必由之路,有古代碑刻为证。  相似文献   

11.
杜甫一生曾经种药、采药、晒药甚至卖药,如此“药生活”是杜甫在秦州期间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杜甫体弱多病,草药常常是他的养生之资;杜甫一生困顿,草药时为他的生活之资;杜甫热爱自然,草药也是他诗歌意象的一个重要资源;杜甫深具儒家爱物济民的思想,他喜爱草药是因为草药为仁者之物。杜甫面对草药时的心态主要是审美的而不是经济的。草药在杜甫笔下更多的是诗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表现物,是他内心深处道家隐逸意趣与儒家仁爱思想结合而成的一种象征性寄托。  相似文献   

12.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初秋,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微官,携家带口,千里迢迢,艰难跋涉,走过了刚被战火蹂躏的关中大地,翻越陇山边关,来到了西塞重镇秦州城,开始了"流寓"陇右将近半年的生活:十月间从秦州南下成州,十二月初一离开成州南行,年底到达成都。居陇时间虽然不足半年,但在杜甫的生活、思想、创作上,却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一言以蔽之,它是杜甫一生的"转折":生活道路的转折,思想追求的转折,诗歌创作的转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其诗歌艺术的成就和旺盛创造力,莫不与他人生这一转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离开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携眷西行,来到了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迫于衣食无着,只在同谷住了一个月,便奔赴成都。在寓居陇右的四个月中,杜甫共写下了117首诗。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既可以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思亲怀友的真情,也可以感受到杜甫同情关心弱者、富有正义感和勇于自责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4.
社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天辞职携眷西行,到了秦州。在秦州他写下了五律组诗名鸽《秦州杂诗二十首》、《天河》等诗,其中多称说“天河”、“河汉”、“牵牛”等,同天水得名之义完全相合.而且从大体的地域方位上说.也是正确的.可见杜公对牛郎织女传说中“天河”在现实社会中所对应之水.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都有所认识。他后来在夔州时作了五古《牵牛织女》,在“托意君子进身之道.故感牛女故事而赋之”之外.诗中也反映了杜甫在青年男女关系问题上的一些看法。由此,我们也可略窥牛郎织女传说在唐代以后小说、戏曲中沉寂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被更具教化意义的董永的故事所覆代。  相似文献   

15.
杜甫客居秦州期间,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此前对儒家思想的单一固守,表现了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亲和.他不但以儒、道两家思想诠释其归隐行为,而且开始以道家思想评论时人和古人.他以草野之人的身份行忧国忧民之举,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杜甫在秦州时期创作的《天河》、《初月》等十六首咏物诗,抒发了其心中种种感慨,这些感慨归结为一点即失意之悲。这是他辞官后凄凉心境的写照,反映出他对朝廷、时世和自身遭遇的失望和苦闷。"以人情写物情"、"含蓄的表达"、"细致的情节刻画"是这组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西征客秦的问题是杜甫陇右之行和杜甫陇右诗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学者多所意见。一些意见虽给人触动或启示,但整体看来许多研究却彰显不足和问题。问题主要有二:一是证据不足,更多发挥想象:二是背离诗歌本体立场,文学本身的思考太过缺乏。其中第二点最为突出,它亦是整个中国学界古典文学研究中极为常见的问题。回归问题本身,理想的研究应该注意这样两个厚则:第一,在各种可能因素构成的复杂场域中分析对象,思考话题。第二,坚守文学的本位立场,通过文学价值的建构派生或寻找其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