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燕地宦官中行说投降匈奴后,在与汉朝的交往中,不仅积极维护匈奴利益,还展现了他对匈奴习俗的认同与尊崇。中行说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对政治利益的迎合,其背后隐藏着燕代地区胡汉互动与民族交融的内涵。经考证发现,汉朝中不少习胡事者与燕代地域之间存在联系,燕代地区在西汉前期正处于匈奴势力的影响之下。该地区在经济形态上以畜牧为主,胡汉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汉人因政治变动时常亡入匈奴,胡将、胡骑也存在于燕代地方政权中。在此地域背景之下,燕代地区的社会风貌呈现出异于内地的情形,胡汉之间并不存在强烈的民族隔阂,燕代之人也随着政治变化与个人需要来选择入匈或入汉。  相似文献   

2.
汉初政治面临两大主要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些具有地理、经济优势的诸侯逐渐滋生政治野心,形成了与中央相抗衡的态势,甚至觊觎帝位;另一个是汉帝国与边境少数民族匈奴之间的矛盾,匈奴对汉王朝的侵扰连年无休,多次与汉朝抗礼,对汉王朝造成潜在的威胁。此外,社会上存在着严重政德败坏和民俗侈靡、僭越等社会问题。贾谊积极主张以礼治国,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以强化中央集权,安定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存在着多种和亲,西汉的主要和亲模式是兄弟式和亲模式与君臣式和亲模式,采取不同模式的和亲与不同时期汉匈之间力量关系变化存在很大关系。本文就这两种主要模式,从和亲的时间、本质、人选和影响四个角度进行比较,从而在深层次上认识这两种主要和亲模式,进一步阐述两种模式产生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4.
小议赵充国     
本文述及汉朝上邽人赵充国,在攻击匈奴、安定边疆中的历史功绩以及他要河湟地区进行驻屯,所提出的“屯田十二策”,肯定了他维护汉王朝的统一,忠君爱国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饮食是汉墓壁画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朝人的生活状态. 我国目前出土了大量的汉墓壁画,如河南密县打虎亭汉画像石墓、山东诸城前凉台村汉画像石墓、四川新都汉画像砖等,都有大量的"庖厨图""歌舞宴饮图"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汉朝的饮食场景. 虽然画像缺乏空间感,但的确真实地对汉朝饮食文化进行了记录.  相似文献   

6.
匈奴族唯一一首民歌《匈奴歌》中的“嫁妇”应为“妇女”,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所谓“嫁妇”应是他个人记忆有误;所谓匈奴统治者“发动”或“挑起”匈汉战争说,同汉文史籍记载背道而驰。《匈奴歌》主要是一首悲歌,悲叹失去河西走廊地区水草丰美的牧地,也蕴涵一缕对直接间接导致这一悲惨结局的浑邪王和侵略者的怨望和仇恨情绪;牲畜“不蕃息”、无“酪”可饮,无肉可食,这对匈奴人无异于断绝了生路,因而妇女脸上失去了笑容,面容惨淡,这是《匈奴歌》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征伐匈奴是汉武帝时代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并不是个单纯的边境征伐问题,而是反映了汉武帝的治国理想。司马迁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匈奴问题,并因李陵事件受到牵连而卷入了时代的漩涡。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的政策与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撰写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于朔方地区建立大夏政权的铁弗匈奴,在逐渐南进、势力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极为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民族意识及民族自豪感增强,将冒姓汉朝宗室的“刘”姓改为胡族特征非常明显的“赫连”氏,刻意强调和凸显其民族特征;另一方面,面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又表现出一种极度自卑的心理,由此导致了一些政策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西羌在两汉时期曾与两汉政府产生过激烈的交流与融合,羌时叛时降,自西汉中期一直绵延至东汉灭亡。部分汉官吏在河湟地区既不了解羌族的文化传统又不了解羌族的风俗习惯,且行事虐刻成性,在汉羌关系上起到了一些不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娄敬三策     
从史实出发,详细梳理了戍卒出身的娄敬,先后向刘邦所献的定都关中、和亲匈奴和强本弱末三策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自娄敬献言定关中被采纳以后,长安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中枢作用,后代多有继承,建都长达800余年,影响深远。鉴于西汉初期贫弱的局面,匈奴屡犯边境,娄敬审时度势,提出和亲政策,缓和当时剑拔弩张的政治局面,稳定了汉王朝的统治局面。而强本弱末的策略,对于抑制关东贵族和豪强,巩固关中政治经济实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秦统一至于唐,我国政治中心基本都在关中长安地区(东汉、魏晋、北魏都于洛阳除外)。唐以后则开始了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迁移的过程,最后确立了以位于中原王朝东北部的北京为国都的政治格局。导致这一迁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因素——肇始于唐、炽烈于后的边疆形势变化,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一、唐代边疆形势的变化导致幽州军事政治地位上升 自秦统一至唐代前期,中原王朝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偏西地区。在秦汉有匈奴,在隋和唐前期有突厥。汉初匈奴统一北方,东起朝鲜边界,西至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皆为其地,“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匈  相似文献   

12.
西汉南北军经历了从汉初时的创立至文帝时期的废止,以及武帝时期恢复北军的发展演变过程。南北军统帅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亲信大臣统帅→专门校尉→北军使者(监军性质)。  相似文献   

13.
西汉天汉二年(前九十九年),李陵随主帅李广利受汉武帝之命,率兵讨伐匈奴,李陵兵败被俘,为此遭灭九族之祸;司马迁也因为李陵辩护而受牵连,惨遭“腐刑”之辱。 对于这一不寻常事件,文史学家大多对李陵和司马迁持贬斥之辞,认为李陵投降事敌,偷生卖国,并认为司马迁不应为李陵辩护。就连比较公允的游国恩先生,在他主编  相似文献   

14.
西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西汉王朝为了与时俱进,推出了许多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西汉定都长安,也就是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其陵寝墓葬遍布关中地区,文物遗迹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历史时代风貌,这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有体现。西汉时期的建筑明器与家族茔地更是西汉墓葬的特征之一,对西汉时期建筑明器与家族茔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西汉时期的墓葬制度和社会制度,是研究西汉哲学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桑弘羊和刘晏分别是西汉和唐代理财家的突出代表。他们的理财措施尤其是盐法改革措施,既一脉相承,又随着时代的变更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时代背景和指导思想均有相似之处的前提下,刘晏对桑弘羊盐法改革具体措施的合理之处进行了选择性借鉴。在发展方面,刘晏针对桑弘羊盐法改制的弊端和新的时代需求,分别从生产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改进和发展,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商业"官本位"的格局,获得了显著地成效,最终把改革引向成功。研究刘晏对桑弘羊盐法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可以把握中国古代自西汉以降至唐中期盐法政策的变更,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揭示中古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韩信乃汉初"国士无双"的军事家,为创立汉朝基业当为首功。但在霸业将成、皇权将立的关键时刻,面对刘邦疑心日重、清除异姓功臣的危难形势,仍然书生意气,稚重情义,愚忠无忌,看不到打江山是手足、坐天下是心患为历代皇帝的痼疾。终落得个功高盖主首遭杀戮的惨局。  相似文献   

17.
昭穆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起源于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阶段,即两合氏族婚姻组织发生重大变化时期。男孩由转入舅舅集团改变为转入父亲集团,引起两合氏族结构的重大变化。由此,相邻辈分之间的界限成为区分一个氏族与另一个氏族之间的界限。相邻辈分的人不属于同一氏族,而隔代的又属于同一个氏族,父辈称"昭",子辈称"穆",孙辈复称"昭",依次类推。昭永为昭,穆恒为穆。该制度之名诚始于周,然该制度之实恐商代即已有之。  相似文献   

18.
羲皇故里指的是汉成纪县,汉成纪县在今甘肃葫芦河流域。通过对葫芦河中上游的考察,发现其地汉时城址密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得知在汉时从关东大规模地移民这里,以此推动本地农业的发展,所以出现了密集型的汉城。对比之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牧业占主导地位,西汉时葫芦河中上游的农业是唐以前本区农业发展的巅峰期。  相似文献   

19.
以兰州市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民主汉辅型"和"汉主民辅型"教育模式下不同教育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校园语言、文化环境适应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的双语教育模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对于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不同教育模式下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在西北干旱地区历史地理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古代这里的自然环境曾经相当优越,远非今天这样干旱,其河流水量远较今日丰沛,如昔日烟波浩渺的罗布泊、居延泽等,今天已经干涸.《甘肃古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卷首第二节《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写道:"在西汉时,疏勒河水量远比现代丰富,当时汉政府曾利用它把军粮运到玉门关以东不远的河仓城,而现在的这条河,河水尚未流到敦煌县境就已干涸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