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体育是强国强民的大事,是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积极手段,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不仅要抓好体育教学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而且要抓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本文拟从课余训练管理,结合本校实际,谈谈一些认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民体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提高全社会体育水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使学生体质有了明显增强,体育业余训练有了相当发展,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体育活动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因而限制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造成一部分学生整日埋头读书.使身体素质下降,眼睛近视,形成了带眼镜的一族。  相似文献   

3.
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高校课余体育的训练重点就是通过学生的课余时间对一些有某些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培养,从而建立一支有实力、有能力的运动队。  相似文献   

4.
“健康第一”高校体育教学主导理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第一”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快乐和改善生活方式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主体需要是“健康第一”思想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的大事,也是体育工作的大事,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体育,从事体育工作,必须重视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这是学校体育观念演变的必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宽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胡惕  姚蕾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2):102-109+114
摘要:学校运动训练既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路径。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理念,从我国“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及学校运动训练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学校运动训练的发展路径。首先对学校运动训练的功能及培养路径现存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其次对我国学校运动训练角色定位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重构学校运动训练发展路径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未来以教育系统为主的学校运动训练发展路径,既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学、学习规律,也考虑到了我国教育体制与运动训练的特殊性。同时,也兼顾了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与实现路径的特殊性,较好地协调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的关系。因此,该路径是促进学校运动训练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问法探讨学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联系,坚持把体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坚持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体育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同样美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青少年具有正确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为了造就全面发展的青  相似文献   

8.
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是我国田径运动整体训练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特点、内容与方法,进而论述了其组织与管理对策,旨在提高课余田径训练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发挥其功能价值,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政策是针对学校体育的特定问题,为贯彻体育教育中的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其主要作用是保障学校体育能够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工作。学校体育政策伦理是指国家权力部门为实现特定的体育目的,在分配与调节体育资源和利益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学校体育政策伦理既包括一般伦理原则在体育政策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也包括对学校体育政策活动所进行的伦理论证与考察。加强学校体育政策的伦理问题研究,无论是对学校体育政策自身的理论发展,还是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实践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问题与方法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倾向和特点,是进行教学、训练、竞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前提.体院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和中期,身心正值发展变化之中.学生的心理倾向既受家庭、学校、特别是体育专业教育训练的影响,也受现实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教育是四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材。学校体育工作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可是,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比较薄弱,跟不上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师资队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这里,仅就我省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工作在贯彻“以教学为中心”原则要求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是造成目前学校体育工作任务不能全面落实和实现的原因之一。在以教学为学校工作中心的今天,体育教学并不能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当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如何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时,课外体育将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学校运动训练体系反映了一个国家培养运动员的基本途径.学校运动训练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本世纪未建成世界体育强国这一宏伟目标.1986年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强调到本世纪未,学校运动训练工作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和改善生活方式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主体需要是"健康第一"思想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学校体育领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终身健康发展为主导的思想."健康第一"思想是统领学校体育其他指导思想的最佳选择.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这是学校体育观念演变的必然,也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对高校体育信息化及学校体育工作中教学、管理、训练、比赛等方面的影响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得出高校体育信息化可以全面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管理效率与教学创新,使学校体育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简易化。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幼儿教育研究会和宋庆龄基金儿童少年体育促进会,为了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提高幼儿园体育教育的质量,在市教育局的积极支持下,编写了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的五套基本体操,即形体训练操、基本徒手操、协调性体操、灵活技巧性体操、轻器械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江苏省部分市、区的15所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当前各校使用的特殊体育教材已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对象的残疾程度发生变化.2)学生普遍喜欢体育课,尤其喜爱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项目.3)体育教师非常敬业,但教学理念、方法要转变,学历要提高.4)体育设施陈旧落后,要改善教学条件需要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5)重视课余训练工作,特殊学校也是残奥会等特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并对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发展提出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原有专业竞技体育的培养体制愈来愈显乏力,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及竞技运动队的水平均呈发展势头,但其水平相对滞后,速度仍然缓慢.就学校运动队学生的毕业流向看,小学运动队学生的毕业流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毕业后发展的选择有了更多的途径和更大的空间;中学运动队学生的毕业流向仍以进入各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为主.课余训练在发掘和培养有潜质的高水平运动员工作上有较大缺口.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的实质发展和体系建立,以及教育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协作是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对陕西省南部的安康地区与商洛地区乡村72所中学的体育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校体育教育不受重视、体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缺乏、教学条件低劣、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体育师资整体水平低、较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都是该地区乡村中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建议各有关部门重视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的发展上加强投入与管理;改善体育教学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素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以彻底改善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低水平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