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性论是二程建构理学的核心架构和支撑。通过厘清二程心性论的差异为判断洛学的演变和走向奠定重要的逻辑起点。以"本体—心性—工夫"三分而又连贯一体的模式判析二程心性论思想的差异,认为二者在本体呈现上出现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歧,在心性关系上分别主张性(心)、情二分与心、性、情三分,并由此最终导致在工夫论上呈现"明体而达用"与"上学而下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载的心性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阐释孟子心性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儒家心性之学的角度看,孟子可以说是儒家心性论的确立者,张载则是儒家心性论的完善者;孟子的功绩在于使儒家的心性论初具规模,张载的功绩则在于对儒家心性论进行了总结与发展,并合理地解决了人性善恶及其冲突问题,从而使儒家心性论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趋于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哲学心性论有着前后相继、逐步提升的内在逻辑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问题意识的变化 ,心性论逐渐在深化 ,并成为传统道德形上学的核心 ,集中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明清实学、当代新儒学对心性论的两极态度应予以反省 ;全球化背景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道德建设 ,应注意对传统心性论确立人的道德基础功能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庄子》哲学以其自然主义著称,其心性论正是建立在自然主义基础之上。《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应保持和顺应天然之性,因而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不起“机心”,弃绝是非善恶之争,泯灭分别对待之想,逍遥无待,纯任自然。《庄子》哲学在中国传统心性论中大放异彩,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的德育理念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心性主体论和以韩愈为代表的文化传递论都盛行一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教育理念、哲学基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对这两种德育理念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阐释其进步意义和弊端,以期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洛学是北宋黄河流域出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地方学派.此后,以它为源头的宋明理学成为河洛文化与黄河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洛学在北方从黄河中游辐射到上下游,在南方发展为福建闽学、湖湘学派、江西学派、浙江永嘉学派和四川涪陵学派等地方学派,并演化为宋明理学,广播中华大地.洛学的演化轨迹为世人展现了一幅黄河精神文化在...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意义.儒家的“天人合一”,其主流精神是指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主、客未分的“天人一体”,而非以自然为本和表现为主、客分立关系模式的“天人和谐”.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道德性命之学,其旨趣在于为人的生命存在确立形而上的根据.“一体”论与“形而下”的“和谐”论不仅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其分野亦标示着能否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和其表征的哲学理路作出正确的把握.以“天人和谐”释解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是对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8.
宋明理学若干特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朱熹和张载哲学有三种代表性的诠释范式:冯友兰式、牟宗三式、张岱年式.他们难免有以西套中、强求逻辑义理的一贯彻底性所带来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弊病.宋明哲学除了综合佛、道,还综合汉代、魏晋以及先秦诸子思想.多种思想来源和新的"综合",使宋明哲学、理学体系往往呈现内在矛盾,天道观与心性论的矛盾更为突出.理学与心学亦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天道观转到以心性论为主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至朱熹晚年基本完成,到王阳明才彻底完成.如何如实地揭示宋明哲学的内在复杂性及特质,是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努力的.  相似文献   

9.
“兴会”说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艺创作构思活动中灵感现象的描述.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由此,形成中国人重视直观感悟和直觉体悟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传统思想极为强调主体的道德学识方面的修养.而中国古代艺术灵感论——“兴会”说,则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传统心性之学是朱熹心性理论的基本来源,朱熹在继承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中有关心、性、仁的思想,并通过对"情"的张扬与性情对举补充了汉唐儒学心性论的不足,通过《易》、《学》、《庸》等传统经典的心性启示,建构起"性与天道"的圆融体系,为儒家的道德人性论寻找到了形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11.
宋明理学家通过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主题的论证和对心性义理之学的追求,创立了既不同于孔孟原始儒学,也有别于汉唐经学的新儒学,将儒家哲学发展到十分完备的形态,使得中国哲学的境界学说得以充分的展现。在此,将对宋明理学家有关圣贤境界的追求特别是如何成就圣贤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期能作为探求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的现代新儒学很重视对传统心性之学的继承与发展,他将心性本体视作即存有即活动的最高实在,以心性论去界说一般的人性论问题,并以"智的直觉"此一道德实践的工夫论作为把握"心性无限量"的基本方法,而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任务又促使了"良知自我坎陷"说的出场,从而构成了牟宗三现代新儒学心性论既"照着说"又"接着说"的学理倾向,标明了他作为"现代"的新儒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近来在体育学研究中人文学一再被强调的时候,体育哲学反而渐渐凸显出其自身的重要性.拟就韩国体育哲学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作一简要概括并深入剖析其主要特征,特别指出西方体育哲学的影响和东方体育哲学形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一分析不仅阐明了未来韩国体育哲学的性质应以东方"身心一元论"价值观为中心予以展开探究的必要性,而且主张现代社会有必要恢复以"身心观"和"修养论"为核心内容的东方体育哲学的主体地位.梳理韩国体育哲学的形成过程和展望韩国体育哲学的未来走势,旨在为处于起步中的中国体育哲学研究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载是北宋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是颇有影响的进步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著书和在横渠讲学中度过的。他的门生很多,并多是陕西关中人,形成与当时的濂学、洛学和闽学并称的“关学”学派。他的著作浩瀚,主要有《正蒙》、《东铭》、《西铭》、《易说》、《经学理窟》及《张子语录》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本文从三个方面论他的主要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明显的“中国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哲学基础,把握“中国风格”的哲学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中国古典哲学蕴含着一种共在论哲学,这种哲学观追求“天、地、人”共在、共存、共生的哲学理想,由此形成了包容、共赢、协调等理念。这些理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底色,并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际关系等方面均有所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的共在论哲学高度契合,共同致力于建构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共在秩序”,实现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颜子是孔门诸多弟子中对孔子"仁"的思想最忠实的持守者和践履者.颜子的"好学"品格在<论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他的入世之心与隐者风范表现在多个方面.颜子之"愚",是"大智若愚";其"默"是内心体验的一种境界;颜子的境界是砥砺心志、修养心性的必然结果.颜子所表现出的和谐品格有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体功夫论是我国宋代出现的一种独特哲学思想,是直承儒家心性论的演变结果。以本体功夫论的视域去解读李贽的哲学思想,旨在理清李贽“童心”为本体、“真人”为功夫,即本体即功夫的哲学内涵,由此而揭示出李贽“真人”功夫是通过其“成吾”践行和“贵己”思想具象地表达出来的,并且以“真人不死“的生死观诠释了自己“童心”本体与“真人”功夫的完满境界。  相似文献   

18.
对张载关学与二程洛学主要精神之不同,学者之间还有异议,如张恒寿先生说:“从整体看,从学术的主要精神看,张载和程朱相同的部分还是主要的。”(《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四期)陈俊民同志在《关学序说》(《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第二期)一文中,认为张载关学与明清关中诸儒所讲的关学,都是宋明理学。他列成:张载——吕楠——李颙的发展次序,认为宋明理学有唯心的,也有唯物的。明朝调停朱王的唯心主义的吕楠,也可以将包括张载在内的关学发展到集大成的全盛时期。张载关学与二程洛学有原则区别,他们的学说主要精神根本不同,张载研究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凭籍直觉的  相似文献   

19.
朱谦之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的真正开创者,这表现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并从6个方面做出一定贡献:通过将重点著作作为选题的方式设计篇章体例;采取层层递进的方法,首次界定"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运用三重证据法诠释殷商哲学史料;划分三个阶段展示易学哲学史料的演变历程;使用三派分析法分疏老庄哲学史料;以"去粗取精"为主要原则整理近代思想史料。概括而言,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有学科观念鲜明、学术立场坚定和方法论意识强烈等特点,但也存在篇章体例设计欠规范化、科学化和对史料学方法的理论阐释不够集中、不够充分、不够系统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交通,历时已久。但在文化上受到西方的影响,则始自明代耶稣会士东来之时。16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纷纷东来,经印度、马六甲到达中国澳门,然后进入中国内地。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道路犹如中西商贸交往的“丝绸之路”,在这条文化之路上,澳门既是基地,又是桥梁,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一、西学东渐:澳门为辐射基地16、17世纪之际,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已高出中国之上。而中国固有的文化,向来专注于形而上学方面,尤其是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心性之学,禁锢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明清交替之时,学人痛恶于心性之学,逐渐转入讲求实学,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