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雷雨》研究近70年来,鲜有符合曹禺创作初衷的中的之论。根据曹禺的提示"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站在上帝的视点重新审读《雷雨》,可获得一系列全新的且能贴近曹禺创作初衷的观点:推动《雷雨》创作的本源力量是人的性爱情感,《雷雨》人物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性爱情感而挣扎着,《雷雨》的矛盾主线是周萍与蘩漪及四凤的乱伦情感纠葛,主要冲突是人与神的对抗、搏击,主旨在于揭示宇宙间隐秘不可知的人与上帝的关系,最后启示人们要得到拯救,必须皈依上帝。  相似文献   

2.
曹禺是大家熟悉的剧作家,他从一九三三年开始从事话剧创作以来,半个世纪中写下了《雷雨》、《日出》、《北京人》、《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十几部优秀话剧,他的辛勤创作为我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及其创作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复仇主题在文学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血亲复仇,往往以超常态的极端方式体现。复仇被称为“野蛮的正义行动”,往往体现为被复仇对象力量的强大,身负复仇重任的主人翁只能采取某些极端的手段来换回自己应该得到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对此,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原野》就向我们阐释了这样的一种复仇境遇,体现除了别开生面的复仇精神。1.两部作品在产生之初都无一例外地存在被人误读、曲解的现象。《哈姆雷特》居于莎士比亚后期代表作“四大悲剧”之首,曹禺为人熟知、引起了巨大轰动的作品却是《雷雨》。发表于1937年的三幕剧《原野》,是曹禺早期话剧创作中最受冷落的一部。关于《原野》的主题,过去的文学史多把仇、焦两家的斗争简单理解为农民与恶霸地主之间的冲突,讴歌仇虎“被压迫阶级”的反抗精神。表演当中,它也极难像《雷雨》一般赢得观众的认可。曹禺1983年自言:“《原野》是讲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当时我才26岁,十分幼稚!)。它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思想。”一些读者也表示:“我觉得它比名声显赫的《雷雨》还要好,整个阅读过程恍若置身于炼狱。”而哈姆雷特复...  相似文献   

4.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的戏剧创作也不例外,无论是《雷雨》、《日出》、还是《原野》、《北京人》,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5.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剧,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戏剧文学力作,它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在人物形象方面,曹禺先生主要塑造出了蘩漪和周朴园两个极具复杂性和典型性的人物。在戏剧结构方面,作品充分发挥了“三一律”戏剧结构的优势,使《雷雨》结构紧凑连贯,矛盾冲突集中而尖锐。在语言方面,《雷雨》的戏剧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合词,且极具个性化。  相似文献   

6.
曹禺在《雷雨》中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观照了人类生活精神的多种焦虑,揭示人类生存的痛苦和困惑,也试图探究人类焦虑产生的根源及消解途径,体现了他对人类本性的深刻体悟,对人生意义停泊地的寻找。在关于人的存在和命运、沉沦与拯救思考中,既表现了经典剧作的人文主义光辉,也显示了曹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超越现实的美感精神。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还是从作家自身经历在作品中的投射来看,曹禺剧作《雷雨》的深层内涵都不只是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恶势力罪恶的揭露。《雷雨》的问世,也不只是为我们增添了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周朴园的专横与痛苦,周萍的羸弱与反抗,周冲的幼稚与善良……归根溯源,这些复杂的人性往往又与复杂的文化背景分不开。封建男权文化的毒害与新式文化的冲击,再加上作者自身对命运的理解,这些因素把三位主要男性人物的人性真实面和复杂面展现无遗,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上,出现了一股要求人性的解放自由,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潮流。这股潮流从西方传入中国,深受封建传统压抑的中国文坛,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迅速接受了这种进步思想。曹禺的《雷雨》等一批进步剧作,就是在这种进步思潮的推动下问世的。这些作品受易卜生《玩偶之家》及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等欧洲文学的影响,闪烁着时代进步的思想。《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和曹禺创作的《雷雨》中的女主人公繁漪正是由文学形象中“前驱”和“后继”的纽带相系而被置于世界文学同一系列中的两个典型。 本文试图对这两个典型的悲剧命运、典型特征、美学性格塑造上的不同特点以及他们个体所具有的相同的美学价值作些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出版的《雷雨》,删除了三十年代《雷雨》版本中的序幕和尾声。其实《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的设置有利于主题的开掘,拓展了表现社会生活内涵的深广度,也能造成观赏者适宜的审美心境;它们导致全剧情节的张弛起伏,适应了观赏者审美情感的变化,有利于产生心灵的共振。  相似文献   

10.
曹禺作为剧作家 ,始终对人的生存境遇充满深切关怀。其代表作《雷雨》、《日出》、《北京人》中的几个女主人公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的荒原感 ,从反抗到对家庭、社会以及现实绝望 ,积极寻找精神出路 ,探寻灵魂救赎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1937年,中国大地燃起了抗日战争的烽火。抗战的烽火,驱走了徘徊于原始森林中那些自由主义者们心中的焦虑、忧愁;焚化了沉湎于天国中那些宗教信徒们狂热的痴情;也烧毁了建筑在封建领土上那些个性主义者们的阁楼。一切饱醮着血和泪的笔尖,都指向民族的共同敌人。抗战的爆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批作家创作倾向转变的枢纽,曹禺无疑是这个行列里的一员。在此之前,曹禺共写了三个剧本:《雷雨》、《日出》、《原野》。本文试从这里着笔,勾勒一下曹禺早期创作中观照现实的不同视角,及在不同视角观照现实时所体现的主体意识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2.
从老舍的《月牙儿》的主题指向和文本中明显流露出的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情节安排来看,《月牙儿》既体现了作家初恋情结对文本创作的影响,也体现了作家一贯坚持的关注底层市民生活的创作原则,而这两者即作家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恰恰是构成这篇小说的创作内因.  相似文献   

13.
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主题的多义与深刻,是《雷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矛盾的外在行为与复杂的内心情感的统一,构成了《雷雨》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对主题的揭示也远远超越了政治、历史和时代的意义,上升到对人类情感与命运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无论有着诗人气质的曹禺还是诗人的郭沫若,他们在创作剧作时的心态都接近于诗的创作心态,这便是艺术的直觉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情绪的推动,情感的迫切需要这种诗人的艺术直觉在禺和郭沫若的剧作创作中有着相似的表现,使曹禺剧作充满了诗意、诗味、诗情;使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成为诗的延伸,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诗与剧作的融合处,曹禺和郭沫若的剧作产生了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15.
子君(鲁迅《伤逝》)和蘩漪(曹禺《雷雨》)是五四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们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道德,寻求女性的自我实现.两人在身份、性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的情感故事均以悲剧结局而告终.  相似文献   

16.
原型意象是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下来的,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曹禺在其剧作中运用了大量的雷雨原型意象,上古时期的原始崇拜也给“雷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透过作家所塑造的浓重的雷雨环境和氛围,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曹禺内心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相似文献   

17.
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两个聪慧美丽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艺术形象。繁漪出于我国大戏剧家曹禺的话剧《雷雨》,安娜来自俄国文坛巨匠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两个典型虽然分属不同国度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都是社会的叛逆者,她们的悲剧命运有着发人深醒的契合之处,在性格特征上都有着高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下面就粗略地比较一下两个形象之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8.
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说是希腊命运悲剧中的翘楚,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四幕悲剧《雷雨》,作为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亦可以称做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一部中国式悲剧剧作的典范.本文试从命运观的角度并通过对乱伦关系的分析,来观看其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9.
鲁迅《野草》的创作,从情感指向到题材、构思、章法、技巧甚至语言表达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屠格涅夫散文诗创作的影响;但同时,《野草》在抒写情感的力度、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表现思想的深度以及运用技巧的完美程度上,都远远高出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从而实现了创作艺术上真正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曹禺在《雷雨》中所塑造的蘩漪和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塑造的爱碧都是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堪称异国姐妹。她们反抗压迫,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具有强烈反叛精神。她们从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自我意识的彰显,社会意义的展现,悲剧诗性的建构等不同角度,展示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